APP下载

机械通气下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

2012-03-31郝嫣晴

当代医学 2012年20期
关键词:表面活性肺泡通气

郝嫣晴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导致呼气末肺泡萎陷,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的一种疾病[1]。多见于早产儿,因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引发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引起早产儿死亡及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对我院2005年8月~2010年9月收治的64例新生儿呼吸窘迫患者,在机械通气治疗的同时,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4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男42例,女22例;胎龄26~35周,平均30.5周;体重(0.98~2.6)kg。Apgar评分1分钟(6.1±3.3)分,5分钟(4.2±3.0)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体重、Apgar评分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根据患儿有呼吸窘迫症状及体征,辅以泡沫试验、卵磷脂/鞘磷脂值、血气分析、X线检查提示毛玻璃样改变,支气管充气征、白肺等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2]。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在给予平衡电解质紊乱、保暖的基础上,采用德国产Trizzer呼吸机,初始通气方式采用间歇正压联合呼气末正压(PPPV+PEEP)进行,设置常频机械通气模式参数为PIP(呼吸峰压)16~25cmH2O,RR(呼吸频率)40次/min,PEEP(呼气末正压)4~8cmH2O,FiO2(吸入氧浓度)0.4~0.8,I:E(呼吸比) 1:1.2~1.5。维持动脉血气分析在正常范围,参考经皮血氧饱和度(SaO2)血气分析结果上下调节呼吸机参数。RR小于20次/min,血气分析结果正常,改为IMV方式过渡。FiO2小于0.4,呼吸频率小于10次/min,血气分析结果处于正常范围内,一般情况尚可,自主呼吸有力,即可撤离呼吸机。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表面活性物质治疗,于气管内滴入PS(固尔苏意大利凯西公司生产)100mg/kg,取患者仰卧位气管插管一次性给药。给药前吸净气管内分泌物,缓慢将药液复温至常温,使小瓶轻轻转动至悬液呈均匀,然后用无菌针管抽吸固尔苏液,然后将与注射器连接的细硅胶管通过气管插管,于支气管分叉处缓缓注入药液,然后抽出细硅胶管,拔出气管插管后接经鼻机械通气,根据患者病情,间隔12h可重复给药一次。

1.4 疗效标准 参考王丽等[3]的相关标准进行,即:患儿治疗过程中神态安静,呼吸平稳,呻吟及三凹征症状消失,患儿面色红润,四肢温暖,反应好转为显效;患儿治疗过程中神态安静,呼吸浅促,呻吟及三凹征症状减轻,患儿口周发绀,四肢较凉,反应尚可为有效;新生儿呼吸窘迫症状及体征未见明显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1.9%。观察组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发育不成熟,出生后72h内表面活性物质的生成及释放量无法满足呼吸的要求,同时外源性供给表面活性物质易被肺泡内存在的蛋白渗液等多种物质灭活。肺表面活性物质可减少肺表面张力,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则会产生进行性肺不张,使气体交换面积减少,从而出现缺氧和酸中毒,引起肺血管痉挛。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减少气胸及肺间质性水肿的危险性,降低新生儿死亡的危险[4]。

机械通气由通气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形成肺泡通气的动力,同时提供不同的氧浓度,增加通气量,改善换气,降低呼吸功能,改善或纠正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状况,防治多脏器多功能损害。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机械通气的同时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气道内无肺表面活性物质滞留,可显著改善患儿呼吸困难及发绀等症状,疗效优于仅用机械通气治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郭德康.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4):56-57.

[2]杨慧敏.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J].当代医学,2011,17(31):61.

[3]王丽,高琳,钟艳玲.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2011,22(24):40-41.

[4]彭苍骄,姚泽忠,管敏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4):9-10.

猜你喜欢

表面活性肺泡通气
表面活性类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性能影响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持续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不通气的鼻孔
实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修班招生简介
肺泡微石症并发气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钙结合蛋白S100A8、S100A9在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实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修班招生简介
类肺炎表现的肺泡细胞癌的临床分析
新型金刚烷基杂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表面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