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体重的技术措施

2012-03-29孙春玲赵洪梅齐广玲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2年1期
关键词:哺乳断奶日龄

孙春玲 赵洪梅 齐广玲

1.山东省定陶县畜牧局 274100;

2.山东省单县畜牧局 274300

仔猪应包括哺乳仔猪与断奶仔猪。仔猪具有生长发育快、可塑性大、饲料利用效率高等特点,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和断奶重、断奶窝重、缩短仔猪体重达20kg的时间是养猪生产中的重要技术环节。

1 新生仔猪的环境变化与特点

1.1 新生仔猪的环境变化

仔猪出生是生命进程中的重大转折时期,所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胎儿在母体内靠母体血液通过胎盘进行气体交换,供给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摄取营养、排出废物。出生后即刻转变为自行呼吸、采食(即哺乳)、排泄。在母体子宫内温度恒定(特殊情况例外)、环境稳定,出生后转变为直接与复杂的外界环境接触。在子宫内处于安全环境,并受母体保护,出生后处于有害菌的袭击状态下,因抵抗力低,易患病死亡。

1.2 新生仔猪的特点

新生仔猪生长发育快和生理上的不成熟,导致易病难养,增重慢,死亡率高。其主要特点:

1.2.1 生长发育快,物质代谢旺盛。仔猪出生重一般为1.5 kg左右,不到成年猪体重的2%,但生长发育迅速,15日龄体重可达出生时的3倍,30日龄达6倍。仔猪的强烈生长,是以旺盛的物质代谢为基础的:20日龄的仔猪,每千克体重需沉积蛋白质13 g,相当于成年猪的32多倍,每千克体重所需代谢净能为成年猪的4倍左右,矿物质代谢也高于成年猪。可见,仔猪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相当高,对营养不全极为敏感。

1.2.2 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腺机能不全。新生仔猪消化器官的重量和容积都小,但增长很快,出生时胃重6g,容纳乳汁45m L,20日龄的仔猪胃重40g左右,容积扩大4倍。新生仔猪食物进入胃内到排空(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的速度快,10日龄的仔猪排空时间约为1.5h,30日龄的仔猪为3~5h。新生仔猪缺乏反射性的胃液分泌,食物进入胃内直接刺激胃壁,才能分泌胃液,5日龄左右才能形成反射性的胃液分泌。仔猪的消化酶随日龄增长其活性逐渐增强,新生仔猪唾液中淀粉酶活性很低,由于胃内酸性较弱,唾液淀粉酶在胃内仍能发挥作用。胃液中的消化酶主要是凝乳酶和胃蛋白酶,凝乳酶可起到凝固乳汁和改善乳蛋白的消化作用。胃蛋白酶是以胃蛋白酶原状态存在,由于新生仔猪胃底腺不发达,缺乏游离的盐酸,不能将其激活为胃蛋白酶,不能消化蛋白质。仔猪胃内有乳酸存在,在5日龄内可水解部分动物蛋白。仔猪胃内的消化作用很小,主要在小肠内靠肠液和胰液进行消化。仔猪的肠腺和胰腺发育较完全,乳糖酶、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都有一定活性,新生仔猪主要靠胰蛋白酶消化蛋白质,21日龄后胰淀粉酶的活性增强。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很低,新生仔猪可充分利用乳糖,对果糖、蔗糖、木糖等消化率低。新生仔猪对乳化状态存在的脂肪利用率较高,对长链脂肪酸的消化吸收能力很低。

1.2.3 调节体温的机能不全,对寒冷的应激力差。猪是恒温动物,在正常情况下,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经一系列的应激反应,维持正常体温。新生仔猪的大脑皮层发育不全,垂体和下丘脑的反应能力以及传导结构机能尚低,特别是5日龄以内的仔猪对寒冷的应激力差。由于仔猪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少,保温隔热的能力差,又由于新生仔猪大脑皮层调节体温的机制不完善,不能有效地进行化学性调节;同时,新生仔猪体内能源贮备有限,每100m L血液中含血糖100mg左右,吮食初乳后虽得到营养物质的补充,但脂肪尚不能作为能源直接利用。刚出生的仔猪处于13℃~24℃的环境中,1h后体温下降3℃左右,尤其在生后20m in内,由于羊水的蒸发,体温下降更多。吃到初乳的健壮仔猪,约2d以后方可恢复到正常体温。如将刚出生的仔猪裸露在1℃的环境中,2h可冻昏、冻死。

1.2.4 缺乏先天免疫力,容易得病死亡。免疫抗体是一种大分子结构的球蛋白,由于母体血管和胎儿脐血管之间被6~7层组织隔开,限制了抗体通过血液转移给胎儿,使新生仔猪缺乏先天免疫力,抗病能力低,易患各种疾病。初乳中含免疫抗体,其含量变化很大,母猪分娩24h以后明显下降,新生仔猪对初乳中抗体的最大吸收是在24h以内。因此,让新生仔猪尽快吃到初乳是保健的重要措施。仔猪一般在10日龄以后自体产生抗体,至21日龄仍属免疫球蛋白青黄不接阶段,35~45日龄的仔猪才能够自体产生抗体逐步达到成熟水平。再加上新生仔猪胃液中游离的盐酸很少,抑菌作用很低,故易患病。

2 哺乳仔猪的死亡分析

2.1 死亡损失

仔猪从出生至断奶死亡率为20%左右,严重影响猪群的发展,造成的经济损失重大。据报道,出生时死亡1头仔猪约损失63kg饲料,10周龄死亡1头约损失110kg饲料。一头母猪年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越多,每头断奶仔猪应负担的饲料越少。因此,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2.2 死亡原因

仔猪出生后,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又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如饲养不当,护理不周,就会引起患病和死亡。

2.2.1 出生死亡。有些胎儿因脐带围绕颈部,造成死胎或生后即死;有些胎儿在产道内因黏膜破裂过早,缺氧窒息而死;近亲交配易造成先天不足或畸形,导致死亡;感染猪瘟、细小病毒等,也易造成死胎或生后死亡。

2.2.2 代谢失常。仔猪生后表现正常,24h后发生颤抖、萎靡,发出微弱的尖叫声,停止哺乳,转入昏迷而死亡,大多由于低血糖而致。经血糖测定,正常仔猪每 100m l液中血糖含量为 100~130mg,低于60mg易造成死亡。正常仔猪每100m l血液中乳酸为32~40mg,死胎猪高达159mg。据报道,每100m l血液中乳酸超过70mg,就会因乳酸浓度过高而使仔猪死亡。另外由于环境温度偏低或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活动,仔猪释放胰岛素的数量增加,体液失去平衡或造成甲状腺机能亢进,也常会导致仔猪死亡。

2.2.3 仔猪下痢。因母猪奶水不足或过浓,乳质突变或品质差,造成下痢而死亡;新生仔猪铁的贮存量很少,乳汁中铁的含量很低,仔猪常因缺铁造成食欲减退、贫血、抵抗力下降、生长停滞,致下痢死亡。舍内卫生状况差,天气骤变或舍内潮湿,场内有传染性致痢的病史,没有严格消毒,仔猪易患下痢死亡。仔猪补饲具有重要作用,不根据仔猪的生理特点和特殊要求进行补饲,常引起仔猪下痢。

2.2.4 仔猪水肿。新生仔猪常因皮下水肿或浆液过多造成死亡,可能是溶血性大肠杆菌所致或因缺碘、血液中蛋白质过低而引起。

2.3 死亡分析

2.3.1 病因和非病因死亡:据赵式文分析,病因死亡占仔猪死亡总数的24.1%,其中下痢死亡占死亡总数的13.7%,肺炎占3.3%,其他占7.1%。非病因死亡占死亡总数的75.9%,其中压死、踩死的占死亡总数的33.1%,弱小或先天不足占17.3%,缺奶占5.7%,淹死占2.7%,冻死占2.8%,咬死占5.3%,其他占9.0%。随着产房环境温度的改善,非病因死亡可能减少。但如忽视防疫消毒,可能加大仔猪的因病死亡。

2.3.2 死亡时间:据王清兰分析,体大膘肥的母猪易造成临产时胎儿死亡,死亡占出生仔猪总数的9.2%,占哺乳仔猪死亡总数的69.2%。又据河南正阳猪场的分析,3日龄以内死亡的仔猪占死亡总数的 26.63%,4~7 日 龄 占 29.27%,8~15 日 龄 占20.21%,16~20 日 龄 占 9.92%,21~25 日 龄 占7.27%,26~35日龄占 2.17%,36~45日龄占 1.15%,46~60日龄占3.02%。加拿大对6890头仔猪的分析表明,从出生到20日龄,仔猪死亡率为25.6%,其中分娩时死亡占死亡总数的15.3%,7日龄以内死亡占43.7%。可见,仔猪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2.3.3 死亡体重:据笔者的资料分析,仔猪初生重0.5kg以下,哺乳期间死亡占死亡总数的80%以上,0.6~1.0kg占13%,1.1 kg以上占6%。可见,仔猪初生重越小,死亡率越高。

3 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重的途径

根据仔猪的特点和死亡原因分析,抓住初生、补料和断奶三个关键时期,加强饲养管理,减少仔猪死亡,加快仔猪增重。

3.1 安全接产提高存活率

安全接产是减少出生死亡,提高仔猪存活率的有效措施。前文已述及。

3.2 保温防压

新生仔猪怕冷,常被母猪压死或冻死。适宜于新生仔猪的环境温度是35℃,生后至3日龄可控制在 32℃,4~7 日龄 30℃~28℃,15~30 日龄 26℃~22℃。对新生仔猪的保温是提高哺育率的重要措施。将7日龄的仔猪分别置于环境8.3℃和7.2℃条件下,前者日耗奶量为854 g,后者为974 g。环境温度降低,耗奶量增加,代谢效率降低,影响仔猪的增重。

采用全年分娩制的猪场,宜用封闭式产房,以火炉、火坑、暖气供暖。适合母猪的环境温度,并不符合仔猪的要求,为此,应给仔猪增加保暖设施,如保温灯、暖床、电热板等。

3.3 吃足初乳

在正常情况下,仔猪生后靠触觉寻找乳头吮乳,并具有固定奶头吮乳的习性。自行固定需时较长,弱小仔猪常被健壮仔猪挤掉,母猪的乳房没有乳池,不能随时排乳,且放乳时间很短,仔猪因争斗而影响哺乳。宜于仔猪出生后自选并加以人工辅助,尽快固定奶头吃奶。

初乳中含有免疫抗体,母猪分娩后24h以内乳汁中免疫抗体和抗蛋白分解酶含量最高,应人工辅助固定奶头,让仔猪尽快吃到初乳,得到免疫抗体,提高抵抗力,摄取营养,补充水分,增强体力,恢复体温。

3.4 及时补铁

铁是造血和防止营养性贫血的营养物质,新生仔猪体内铁的贮存量一般为50mg,每日生长代谢约需消耗7mg,从100m l的母乳中仅得到0.2mg左右的铁。可见,仔猪得不到铁的补充,可于7日龄左右出现缺铁性贫血,使生长发育受阻,食欲减退,抵抗力下降,易患白痢。广西西江农场对2日龄的仔猪注射培亚铁针剂(主要成分为葡聚糖铁)1m l(含铁100mg),10日龄再注射2m l,与对照组相比,成活率提高7.62个百分点,增重提高37个百分点。广西农垦畜牧研究所对3~5日龄的仔猪肌注牲血素每头1m l,增重比对照组提高10.99%,成活率提高15.78%。亦应注意铜和钴的补充。

硒是仔猪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仔猪缺硒时会突然发病,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关节肿大,瘫痪,严重者突然死亡。剖检时可见肝坏死,肌肉苍白、萎缩,心包积水等病变。发病特点是营养状况良好、生长发育快的仔猪最先发病。仔猪应在3~5日龄肌注亚硒酸钠0.5m l断奶时再注射1m l。

3.5 重视补水

水是动物血液和体液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消化、吸收、运送养分、排出废物的溶剂,对调节体温和调节体液电解质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新生仔猪体温高、呼吸快、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且母猪乳汁浓(乳脂率8%左右),故仔猪需水量大,如得不到水的补充会造成食欲下降、失水、消化作用减缓,常因口渴而饮污水或尿液,损害健康,引起下痢。为保证仔猪饮水,最好采用自动饮水的方式。

3.6 适时补料

母猪的泌乳量于分娩后逐渐增加,至21d左右达到泌乳高峰,后逐渐下降。哺乳仔猪生长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与日俱增,母猪的奶水已不能满足需要,对哺乳仔猪必须进行补料,提前补料具有促生长的作用。仔猪由于牙床发痒而啃咬硬物或拱掘地面,常引起下痢,提前补料有益于保健。仔猪开食早,哺乳期间日采食饲料量高,增重亦快。据报道,7日龄训练仔猪吃料,30日龄日采食量为0.24kg;14日龄训练吃料,30日龄日采食量为0.18kg;7日龄训练吃料,60日龄个体重15.0kg;20日龄训练吃料,60日龄个体重13.5kg;30日龄训练吃料,60日龄个体重10.0kg。

饲料形态和适口性好、环境温度适宜是仔猪认料开食的重要前提。训练方法有多种,可利用仔猪出外活动时,让日龄大已开食的仔猪诱导采食,或在饲喂母猪时在地面上撒些饲料让仔猪认食,最有效的方法是强制补料:仔猪7日龄时,定时将产床的母猪限位区与仔猪活动区封闭,在仔猪补料槽内加料,仔猪会因饥饿而找寻食物,然后解除封闭,让仔猪吮乳,短期内即可达到提前开食的目的。

饲料形态以膨化颗粒料为优,应选用和配制适口性、安全性、营养性、消化性好的仔猪料,确保仔猪料的质量。宜自由采食。仔猪开食后,随着消化机能的日趋完善和体重的迅速增加,食量逐渐增大,即进入旺食阶段。影响仔猪断奶体重的主要因素有仔猪的初生重,母猪的泌乳量和仔猪哺乳期间的饲料采食量。可见,抓旺食加大补料量,是养好哺乳仔猪、提高断奶重的有效措施。

在配制仔猪料时,应注意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有机酸、香味剂、益生素等的添加。

3.7 提高母猪的泌乳力

新生仔猪主要靠母乳维持生存和增重,提高母猪的泌乳力对促进仔猪生长发育和提高哺育率影响很大。饲料品质和营养成分、饮用水数量和质量是影响泌乳量的重要因素。须按营养需要进行饲养,通常情况下,要做好母猪产前减料和产后逐步加料的工作,泌乳母猪应适当增加青绿多汁饲料的喂量,蛋白质饲料种类要多,必需氨基酸含量高。泌乳母猪的管理程序要有条不紊,以保证正常泌乳。要创造安静的环境,保持圈舍的清洁干燥,注意乳房卫生,经常供给清洁的饮水,适当增加日喂次数,切忌突然变更饲料。

3.8 加强疫病防制

要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和断奶重,猪群保健与疫病防制尤为重要,应做好消毒和免疫工作,好的疫苗只有与良好的饲养管理相结合,才能产生好的免疫应答反应。

3.9 提高仔猪的初生重

仔猪的初生重与存活率、哺育率和断奶重密切相关。初生重大,存活率、哺育率高,断奶体重亦大。初生重1.3~1.5 kg与1.0 kg相比,前者断奶重提高2.5 kg。提高仔猪初生重应重视种猪的选择,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由于繁殖性状的遗传力低,可采用不同品种或品系间的杂交,以提高仔猪的初生重和生活力。

猜你喜欢

哺乳断奶日龄
仔猪断奶后消瘦应采取哪些措施增肥
会哺乳的树
提高仔猪断奶窝重的方法
不同初配日龄对二元杂种母猪繁殖成绩的影响
仔猪断奶前阉割好处多
26日龄肉鸡腹胀后死亡怎么办
不同去势日龄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高锌在断奶仔猪日粮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哺乳仔猪大肠杆菌病的SM2疗法
蛋鸡合理投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