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乳业产业链与价值链分析

2012-03-29李永强包雨洪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奶源管理系统技术服务部010000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2年1期
关键词:奶站奶农奶源

李永强 包雨洪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奶源管理系统技术服务部 010000

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且已成为我国农业中发展最快增长性最好的产业之一。近十几年来,高速增长的乳品业成为了我国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老百姓的健康意识和对奶产品营养价值的要求及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乳品正成为人们每天的生活必需品。但是,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及后来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沉重打击了我国乳品产业,使国乳品企业遭遇了空前的信任危机。从表面上看,它是部分奶农和奶站在原奶中掺杂使假等不法行为引起的,其实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来自于我国乳品产业链和价值链本身存在的各种不足。

1 我国乳品产业链的特征及其隐忧

1.1 乳品产业链

产业链是指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向下游产业转移,最终以各种产品形态供各种消费者使用的整个路径。乳品业是一个涉及农业、畜牧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特殊产业,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包括草原生态、饲料、畜牧、物流、加工包装、商品批发及零售、健康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知识传播等诸多环节。

从我国乳品业的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市场营销、消费、废物处理上来看,已具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但是,这是一条由乳品加工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链。具体而言,我国乳品产业链具有如下特征。

(1)上游原奶供应

目前我国奶牛养殖散养占总饲养量的比重大,规模化养殖比例小。奶牛养殖户不注重奶牛的选育,缺乏优良品种。奶源区域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北纬45度以北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区,即华北、东北和西北草原地区,其集中了全国70%以上的奶牛和原奶。国产原奶供不应求,年缺口达到300万吨,原奶收购价北低南高,奶站成为联结奶农与加工企业的特殊利益体,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与定价权。下游企业对此链节关注少、投入不够。

(2)中游生产加工

目前我国乳品市场集中度较高,但竞争实力不强。各乳品加工企业技术与设备差异不大,外资垄断包装材料;供应产品主要有液态奶、酸奶、奶粉、黄油、奶酪和冰激淩,液态奶为主要品种;北部以生产常温奶为主,南部以生产保鲜奶为主,产品差异化程度小。

(3)下游市场的营销、消费和废弃物处理

目前我国乳品市场结构具有双寡头垄断特征,各企业市场份额与其规模、品牌、营销能力相关。高档产品消费者以国内大中型城市的居民为主,其中三大消费区域带内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竞争十分激烈,国产乳品市场份额很高,进口乳品主要占据高端市场。废弃物回收与处理比较简单。

1.2 乳品产业链隐忧

(1)一体化程度低,价值分配不合理

周俊玲认为中国奶业产业链一直处于分割状态,由于奶源基地建设投资大、风险高、回收周期长,中国乳业选择了先做市场后建奶源基地的发展模式。我国普遍采取非集约化的“个体散养”模式,生产效率低。由于牛奶的生物特性是“鲜活易腐”,需要及时进行冷却、收集、储运,以保证鲜奶及其制品的质量。而且即使冷藏、保鲜得当,也无法阻止有机生物体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基于时间敏感性强,在现代消费品质量要求升级的情形下,生鲜牛奶只能由奶户集中到奶站,再经过企业加工后才能销售给消费者,因此乳业的“一体化”要求在农业产业链中是最高的。相对于乳业发达国家的 “合作社+公司”奶业产业链,中国奶业在发展初期采取了“公司+奶站+农户”的产业连接机制,乳品加工企业在不成熟的市场中为了争夺份额,纷纷实施价格战、促销战、概念战,乳品行业的毛利润受过度竞争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双重挤压下,利润率从2002年后不断走低。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国内乳品行业平均利润降至2%~4%。而厂商的主要目标是在竞争中获得现代渠道的市场占有率。中国奶业80%以上的销售通路被规模化、网络化的超市所垄断,超市“低成本战略”导致价格的传递机制只有向上游领域延伸,企业又只能将成本压力转移到奶农链条,产业链利益分享的不合理性非常突出。奶业协会提出“南京自律宣言”,来取消买赠活动,但厂商转嫁成本压力的承担主体只有失去议价权的分散奶农。

饲料成本涨势与原料奶价格微涨使奶农只能选择“用脚投票”,卖牛、杀牛以及粗放喂养现象严重。奶业自然发展周期为5年,如果整个产业链价值分配不合理,产业链条断裂,就会重蹈“猪肉”供应链的覆辙。乳业发展越来越需要奶农、奶站、企业、超市等产业链环节的协调和利益优化。企业占据核心地位的乳业产业链组织模式曾经是产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现在却越来越成为乳业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2)产业链缺乏相互协调,食品安全隐患大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乳品的消费需求既表现为数量增长,更表现为对乳品安全、优质、可持续的期待。消费者、公众、政府对乳制品的质量、卫生、安全要求日益严格和敏感。但一系列乳品食品安全事件使乳制品质量和消费者的要求形成巨大反差。

由于产业一体化程度低,我国主要采取的是“奶农+奶站(或奶贩)+乳品企业”模式,奶站成为衔接加工企业和奶农的重要环节。因此,奶站部分地控制原料奶收购定价权,侵占奶农和加工企业之间的价差,成为上对散养户压级压价、下对加工企业掺杂使假的奶霸。奶站为提高级别,常常会向原料奶中加入抗生素、蛋白替代物等,获取非法利润。质监部门在奶粉事件调查中发现,三聚氰胺主要是由奶站加入的。

提高乳品质量涉及到原奶生产、收集运输、乳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关键环节的协调配合,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为主的原奶供应模式和半分散的奶站能否保证中国乳业的原料奶的食品安全成为疑问。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张,乳制品供应链层级更庞大繁杂,成品的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运动又增加了质量风险。因此,如何协调产业链内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成为关乎乳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指出了目前粮食供求体系存在粮食供求区域失衡、实际供求双方严重隔离、粮食生产者不断转换为粮食纯消耗者、机械化推广范围有限、粮食信任危机频发、粮油定价权旁落、粮食种子几乎被外资控制和土壤污染严重这八大现状。主要探讨了逆城市化下粮食供求体系变化新趋势,包括粮食供求区域失衡的情况将得到缓解、粮食实际供求双方联系加强、从以中间商需求为导向逐渐到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机械化推广将对农田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商用粮食中精细作业比例大幅上升、粮油定价权更加灵活、普遍推广粮食种子选育分级技术和土壤污染治理将成为新焦点这八大新趋势。

(3)法律法规不完善,各环节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乳品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虽然2008年后国家加强了乳品行业法律、法规的制定及乳品行业的管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多的不足。另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饲草料加工、奶牛饲养管理方面技术落后,奶牛饲养水平低,牛奶单产低。乳品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饲草料种植加工、奶牛饲养管理、鲜奶收集储运和生产加工等多个环节,既需要有关方面的技术支持,也需要法律、制度、监管的保障;既需要政府作为,也需要企业、农户和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努力,涉及产业组织、市场结构、动态博弈、监管制度创新等相关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的乳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如何结合我国国情提高奶牛养殖生产、企业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管理水平并把各相关行业有效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利益分享、相互均衡的产业链条,共同参与市场竞争,是当前中国乳品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2 我国乳品业价值链与价值分配

价值链是将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各种价值活动联结成为整体,实现价值链各环节的最合理增值和整体增值。同时,它也反映了各利益主体从增值中所得到的份额。在正常的价值链曲线上,为产品生产加工提供服务的价值链上下游(如供应稀缺资源、提供技术支持和产业销售等环节)的价值增值程度应该高于生产加工环节。因此,正常的价值链曲线应该是一种类似于“U”形的微笑曲线,而不是一种倒“U”形的苦笑曲线。从价值增值看,乳品价值链也是一个“U”形的微笑曲线,其主要增值环节包括奶农奶场、产品研发、加工企业和销售等。此外,各种物流也参与了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就乳品业价值链上的价值分配而言,乳业发达国家的价值分配比率大致为:加工企业30%,奶农与奶场25%,销售商25%,包装材料20%,基本上反映了乳品价值链上各环节的贡献大小。奶农与奶场之所以能获得25%的分配比率,一方面是由于奶农、奶场与加工企业紧密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是奶农社会化组织程度较高 在产业链上有一定话语权。这种分配格局有利于保证产业链与价值链的长期稳定。但是,与乳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乳业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价值分配与其贡献程度不匹配。调研数据表明,其价值分配比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包装材料30%,加工企业25%,销售商20%,奶站15%,奶农与奶场10%。可以看出,处于弱势的奶农和奶场获益最不公平,使他们处于“奶贱伤农”、“奶俏不惠农”的尴尬境地。此外,价值分配中还存在两个强势主体,即奶站(垄断原料奶收购)和国际包装巨头(垄断包装材料供应),它们获得了较高的分配比率。因此,价值链上价值分配不公,尤其是奶农与奶场所获分配比率偏低,导致其生产积极性不高,使原料奶出现周期性紧缺,给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这也是奶粉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之一。

3 启示

长期以来的产业链扭曲发展、价值链上的分配不公,使原料奶供应环节成为我国乳品产业发展的短板和瓶颈,最终导致了奶粉事件的发生。笔者以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才能有效地解决中国乳品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存在的深层次危机与矛盾。

3.1 加强奶源地建设,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

(1)转变传统饲养模式

引导奶农成立专业合作组织,促进饲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这有利于从源头提高原料奶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如内蒙古奶联科技有限公司借鉴国外奶业发达国家奶农合作社的运营经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奶联社”,该公司设计通过自建、合建、收购、加盟等形式,实现100个“奶联社”标准化牧场的发展计划。

鼓励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奶场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以资金和技术支持奶农生产,提高原料奶环节的利润率和奶农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共赢。

(3)鼓励奶源基地建设

目前,我国乳品产业链存在“得奶源者得产业链”的状况,原料奶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要鼓励乳制品企业向上游的奶源环节扩展,自建优质奶源基地,提高原料奶品质和自给率。

3.2 加强奶站监管,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首先,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构建奶站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其次是在奶站设立、管理与技术人员培训、设备、食品卫生教育等方面加强管理。再者,对奶站布点进行合理规划,规范原料奶收购秩序,避免奶站之间的无序竞争。最后,实施驻站监督,严厉打击奶站在原奶中掺杂使假的违法行为,提高其违反道德、法律的机会成本。

3.3 加强产业整合,提高竞争实力

(1)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

为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济风险,大乳品企业必须加强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如控制上游原料供给(奶源基地)或控制下游销售渠道等,构建企业自己的从原料采购-生产-销售的价值链。这种产业链整合,有利于提高乳品企业的经营效率,也有利于提高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稳定性及抗风险能力。

(2)加强乳品企业间的整合

由于我国乳品企业产品差异化程度低,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因此,随着我国乳品业大型乳业集团实力的增强,预计未来10年将有30﹪~40﹪的中小乳企被兼并。如《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对行业准入、奶源供应、投资融资等领域进行了规范,抬高行业准入门槛,鼓励兼并收购和资源整合,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

3.4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弥补价值链分配不足

为了保证乳品产业的平衡发展,发达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弥补价值链分配不足,保证产业链上各主体获得合理的利益分配。如美国政府为维护奶农利益采取了原料奶保护价收购计划等政策,使其价格高于保护收购价格。从本文对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乳品业的价值链分配格局中,强势主体挤压了弱势主体的利益,不利于乳品产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在中央支农政策的促进下,通过加大财政补贴与转移支付力度,弥补价值链分配不足,能够提高奶农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整个乳品产业链获得产量稳定和质量可靠的原料奶。

[1]胡定寰.中国乳业产业链与组织模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2]花俊国、朱香荣、殷成文.中国乳业集中状况和空间布局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2):49-54.

[3]中国奶业协会.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刘成果.2009年中国奶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5]陈旭辉.中国乳业的产业链整合 [J].现代商贸工业 2007(10):26-28.

[6]科技部.中国奶业科技发展战略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7]张剑秋.规范原奶、终端两个市场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乳业,2007年 第 12期.

[8]刘贵富.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 第 25卷 第 4期.

猜你喜欢

奶站奶农奶源
关于规范奶源市场秩序促进奶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抗议
三聚氰胺事件对奶站及奶农的影响——以内蒙古为例
奶源自有可控是乳业转型提质前提
我国生鲜乳收购站(奶站)监管状况调查报告
乳品企业对奶站的激励偏差与最优激励合约——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的分析
四川将建奶业第三方检测制度
光明海外收购 蒙牛挺进西南 乳企开打奶源争夺战
欧盟补助28.1亿元给英国奶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