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农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成绩显著
2012-03-29管炎海
管炎海
(江苏省淮海农场,江苏 射阳 224354)
位于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两岸的江苏省淮海农场,为省属国有大型农场。全场现有人口8670人,职工2890人,耕地面积0.54万hm2。2006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被省发改委授予“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农业立场,科技强场,和谐兴场”,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以资源为依托,按照合理布局、设施配套、科学管理、良性运行的要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计划,依托基地稳定、技术先进、产品优质、机制灵活等诸多优势,不断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积极探索农业标准化工作,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 科学规划,突出现代农业建设的创建重点
科学规划是确保现代农业建设顺利深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该场按照“总体布局、突出主业、以点带面、形成网格、产业带动、务求实效”的原则,依托资源、人才、技术、管理四大优势,以区域、区位和产业优势为主线,以现代农业展示、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示范、技术推广带动、农业人才培训为基本功能,全场规划建立了核心展示区54 hm2,水稻、啤酒大麦示范辐射区4000 hm2。通过到省内外考察学习,科学论证,组织多学科、多领域技术人员精心策划,科学制定了农场现代农业建设实施方案,对建设目标、运作机制等提出了相关措施和阶段任务,努力把农场现代农业建设成为新技术研发和展示的创新基地、科技推广和普及的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和扩展的辐射基地。
该场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同时,注重生态综合治理,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努力推进“龙头企业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努力拓展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以此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业增产、农场增效、职工增收,达到农场职工和周边农民共同致富。
2 强化领导,完善现代农业建设的创建机制
为保质保量完成现代农业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农场及时组织成立了工作机构,明确专门人员负责该项工作,同时结合农场实际,从人员落实、资金保障、农技措施等方面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建立严格考核制度,形成逐级负责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农场场长为组长、分管农业副场长为副组长、农业单位和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现代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场总体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二是分工明确。由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牵头成立现代农业建设技术服务执行小组,负责落实对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七个农业分场及三十八个农业大队的计划安排,及时做好良种供应、农业技术指导、职工技术培训、农业新技术推广运用等相关工作,积极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规范管理。为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各项工作职责与建设成果相挂钩、该场先后制定和完善了《淮海农场农业生产管理办法》、《农业分场管理人员考核办法》、《淮海农场水稻、啤麦生产技术标准》、《淮海农场水稻、啤麦技术规程》、《淮海农场精神文明建设百分考核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全场实行“品种布局、技术措施、农机作业、质量标准、产品销售、农资供应”六统一管理模式,全面落实模式化栽培措施,认真实施生产经营的奖惩考核办法,以保证现代农业建设的顺利开展。
四是标准化生产。该场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标准化生产。先后制定和完善了《淮海农场水稻栽培技术规程》、《淮海农场啤麦栽培技术规程》、《水稻机插育秧及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富硒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在种子生产中,以抓好品种选育、引进试验、示范为突破口,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2011年稻麦良种销售600万kg以上,实现收入2860多万元,利润150多万元。在绿色大米生产中,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追溯项目建设为契机,注重水稻生产基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对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与管理,按照项目技术要求,制定相应的栽培、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规程。在病虫草害控制方面,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减轻病虫草害发生,全面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培肥地力,减少化肥应用。2011年该场水稻实施无公害生产面积5000 hm2,经科研部门抽样检测,均符合绿色食品A级标准,确保农产品从大田生产到成品销售全过程标准化,有效地提升“渠星”大米的品牌效应、经济效益。该场凭借规模生产经营、科技、机械化和组织化程度高等有利条件,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生产,在备耕、播种、田管、病虫草防治、收获等生产关键环节技术标准应用覆盖率达95%以上,农业技术标准、田间作业标准入户和到位率均达100%。
3 增加投入,夯实现代农业建设基础实施
几年来,该场借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和自筹资金7200多万元,先后投资改造中低产田1000 hm2,建防渗渠20 km以上,实现农场内部道路硬质化44.3 km,增购烘干设备4台套,扩建稻米精加工流水线1条,能够满足年产销稻麦良种5000万kg的需要。同时按照现代农业建设要求,通过组织人员到省内外考察,科学论证,先后投资730万元用于建立稻麦良种繁育中心的排水沟及路面硬化等配套工程建设,在此基础上,规划建立了334 hm2核心展示区。目前已形成田成方、渠相连、林成行、路互通的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和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现代农业建设的示范带头作用日趋明显。2011年全场实现粮食总产0.76亿kg,较上年增产550万kg;生产销售大米3.47万t,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9亿元,场域营业收入4.34亿元,国有营业收入3.20亿元,国有利润2028.62万元,职均收入达15917元。2011年全场水稻、啤麦总产、单产效益均超农场历史记录。
4 内创外引,提高现代农业建设科技贡献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必须注重项目实施的科技含量和项目生产的技术含量。该场近些年在农业生产上的新技术推广运用,主要有:3年间水稻机械化插秧推广面积9400 hm2,节本增效7200万元;3年间小麦免耕技术推广面积7400 hm2,节本增效2000多万元;采用先进技术研制开发的富硒大米,增效600多万元。同时,近年来农场努力把提高科技贡献率作为重要抓手,一方面,不断总结和探索与新形势相适应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巩固和完善现代科技在传统农业中的运用成果。农场目前水稻机械化插秧、小麦免少耕配套技术、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稻麦良种提纯复壮技术、稻麦高产稳产栽培等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另一方面,紧密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沿海农科所、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教学单位保持科技协作关系,加强在稻麦原种品质建设、新品种选育、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运用以及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实际应用等方面协作。合作的方式主要是与相关科研所校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农场提供科研生产基地,科研院所为农场和职工提供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以及优质稻麦原种的研发信息,开展职工技术培训,为农场提供技术服务等。通过内创外引,大大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