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株系循环法在常规稻麦良种生产中的应用

2017-03-28王玉虎徐成银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3期

王玉虎 徐成银

摘要 介绍稻麦良种繁育“株系循环法”和“大群体小循环法”,为进一步提高稻麦种子繁殖质量和效率,全面提高商品种子纯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株系循环法;稻麦;良种生产;种子纯度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031-02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皖垦种业作为国家级现代种业企业,一方面要持续进行新品种创新,另一方面对当家品种进行不间断提纯复壮也是一项重要任务。为了提高常规稻麦良种繁殖质量,皖垦种业常规稻麦良种繁殖技术也经历了由简单片选留种法到“三圃制”生产繁殖法的过度[1],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种子繁殖的质量和效率,在相关专家教授的指导下,逐步由“三圃制”过渡到“株系循环法”并进一步上升到“大群体小循环法”。通过良种繁殖技术创新,安徽农垦种子生产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极大提升,既实现了农垦种业的发展,又兑现了“让农民买到致富的种子”的承诺。片选留种法,采用简单的人工去杂去劣,技术层次低、用工多、耗资大,经过片选后保留的种子,质量虽有提高,但是纯度难以达到国家标准且质量不稳定。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全面提高生产出的商品种子纯度,寻求高纯度的繁材就提上日程。

1 “三圃制”

对当家品种和有“苗头”的新品种建立了以改良混合选择法为基础的“三圃制”,具体做法是单株选择,分系比较,去劣存优,混系繁殖。其流程如图1所示。“三圃制”的應用,在当时确实提高了部分生产用种纯度,能够生产出纯度达一级标准的种子,但是生产原种每一轮都要从单株选择开始,生产周期长,花费工本大,生产原种数量少,满足不了生产一级良种供种需要。同时在单株选择上,轮回次数越多偏差越大,出现了“三圃制”田品种种子与原来品种表现不一样的现象,因而生产的原种就“有其名而无其实”了。

2 “株系循环法”

为了保证原种质量,提高原种生产数量,满足公司生产经营需要,通过对苏、皖有关育种单位和良种场良种生产技术考察,全面采用陆作楣教授的“株系循环法”良种繁育理论和技术路线进行种子繁育,其流程如图2所示。

“株系循环法”繁种在进入株系以后,每年只有株系圃和原种繁殖田(原种圃)2个部分,不用像“三圃制”中每年进行单株选择和株行鉴定,只在株系圃中各系选择部分单株,作下一年株系材料,因而缩短了原种生产周期,节省了用工,提高了生产原种数量。但是,用工量仍然很大,大量生产原种仍受限制,不能满足公司生产一级良种的供种需要。

3 “大群体小循环法”

随着安徽农垦常规稻麦良种基地的建立与发展,生产一级良种已不能满足新形势要求,只有发展原种生产才能大幅度提高良种生产经营效益,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减少用工,提高原种生产繁殖数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陆作楣教授的倡导下,改进“株系循环法”,即目前采用的“大群体小循环法”。“大群体小循环法”在进入株系以后,根据生产原种的数量,直接保留各系部分的群体构成大系,下一年分系种植于保种圃,以后每年在保种圃保留大系并继续种植保种圃,保种圃大系保留,其余混收后作为基础种子田繁殖原原种的材料,种植上按照同心圆布局:圆心种植保种圃,其外围种植基础种子田,再外围种植原种繁殖田。其方法如图3、4所示。

“大群体小循环法”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供选择单株的材料须是具有原品种特性的高代材料,即从原原种繁殖的原种圃中选择,选择偏差小。二是周期短,产种多。三是保种圃有严格的空间隔离,生产繁殖布局上如图2所示,因而生产的种子纯度高(杜绝了生物学混杂)[2]。四是收获的混系比“株系循环法”株系圃收获的混系级别要高一级,是产种量大的一个主要因素。五是省去了人工选择和鉴定比较,十分省工。通过近几年的实际应用,此繁种方法总体表现为操作简便、省工、原种产量大、纯度高。小麦繁种生产上,0.07 hm2保种圃、2 hm2基础种子田、66.7 hm2原种田,可生产原种400 t左右;水稻繁种生产上,0.07 hm2保种圃、6.7 hm2基础种子田、666.7 hm2原种田,可生产原种5 000 t以上。多年来,皖垦种业采用此繁种方法累计生产当家稻麦原种数万吨,广大种植户普遍反映长势整齐、熟相好、纯度高。由此看来,“大群体小循环法”良种繁育技术是十分具有可行性的。

4 “大群体小循环法”繁种理论依据

在良种生产繁殖中,采用的循环选择路线存在许多潜在问题。由于种子的繁殖世代要延续到品种淘汰为止,时间较长,容易受自然选择的影响,不易察觉的突变也有留存的可能。由于环境影响和取样误差,并不对基因型做出可靠的鉴定,而对于多数非选择性状来说,又易发生漂移[3]。同样在循环选择中,“优中选优”也具有一定的局限,由于农作物品种优良变异的几率不大,特别是对于稻麦类自花授粉作物,变异频率更低,增加品种群体中选优的难度。第1轮选择结束后,群体遗传差异大大减少。第2轮选择的效果也就随着降低,尤其是基因型基本一致的群体,个体差异多由环境变异引起,特别是经济性状几乎都数量性状,它们的遗传有高有低,难以对基因型作出比较正确的鉴别。再次选择存在着无法估计的误差,因而“三圃制”在实际应用中容易把品种选得面目全非。数量性状大多呈正态分布。群体中表现一般的典型个体数量最多,作为选择的标准,去劣存优,即保存了群体中的大多数,从而保持品种的典型性[4]。同时根据品种群体的变异特点和选择的有效性,实行“三宽三严”选择法,即数量性状从宽,质量性状从严;遗传力低的数量性状从宽,遗传力高的数量性状从严;经济性从宽,抗病性和异交性从严,选择标准更加切合实际。品种的选种偏差主要由混杂导致,把防杂保纯作为良种繁育的中心关键环节,把原种生产和繁殖融为一体,即大群体小循环法,可取得多、快、好、省的实践效果。

5 参考文献

[1] 张安存,滕志英,解晓林,等.稻麦原种标准化生产新技术集成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5(5):65-66.

[2] 陆作楣,陶瑾.稻麦良种繁育新技术:株系循环法[J].种子世界,1992(10):18-19.

[3] 赵德芳.关于农作物良种繁育体制和技术的改革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2001(7):7-8.

[4] 张二俊,伊江山.杂交高粱良种繁育技术路线探讨[J].种子科技,2009(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