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河“11·9”洪水特性分析

2012-03-28杨利忠张银涛周志阳黄委河南水文水资源局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2年10期
关键词:洪峰测站水量

□杨利忠 □张银涛 □周志阳(黄委河南水文水资源局)

□杨 新(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

1.洪水概况

1.1 伊河径流形成过程

1.1.1 潭头站

第一时段降雨9月3日至9月7日,9月6日14时起涨,9月7日0:00分洪峰,流量158m3/s;第二时段降雨9月9日至9月14日,9月11日12时起涨,9月14日5:30分洪峰,流量820m3/s;第三时段降雨9月17日至9月20日,9月17日16时起涨,9月19日2时洪峰,流量596m3/s。潭头站水位、流量过程见图1。

图1 谭头站2011年9月水位、流量过程线图

1.1.2 东湾站

第一时段降雨9月6日18时起涨,9月7日4时洪峰,流量405m3/s;第二时段降雨9月12日4时起涨,9月14日8:00分洪峰,流量1530m3/s;第三时段降雨9月17日至9月20日,9月17日8时起涨,9月19日0:00分洪峰,流量1140m3/s。东湾站水位、流量过程见图2。

图2 东湾站2011年9月水位、流量过程线图

1.2 伊河洪水水位流量关系分析

1.2.1 东湾站

东湾站2011年水位至流量关系线为2条关系线(图3东湾站水位流量关系),涨水段和落水段呈两条线。与2010年“10·7”洪水相比1500m3/s流量级水位以下降大约0.3m。

图3 东湾站2011年9月份水位流量关系线图

东湾站水位流量关系线有涨水段和落水段两明显线,主要原因是河底涨冲落淤(图4东湾站断面套绘图)的原因。但东湾站本次洪水含沙量不大,悬疑质造不成涨冲落淤现象,根据该站的河道特点分析:河床为卵石、粗砂组成,涨水时流速较大,推移质现象明显,因此造成东湾站本次涨冲落淤的现象主要是河底推移质的结果。

图4 东湾站2011年9月套绘图

1.2.2 潭头站:

潭头站2011年水位至流量关系线为单一线(图5谭头站水位流量关系线),但与2010年相比600m3/s流量级水位下降大约1.0m。原因是主要受2010年“10·7”洪水冲刷,过水能力增大。

图5 潭头站2011年9月份水位流量图

1.3 伊河洪水水量平衡分析计算

伊河各站水量见图6。

图6 伊河测站2011年9月水量图

东湾站水量(3.872亿m3)比上游潭头站水量(1.875亿m3)大很多,主要是因为两站之间降雨强度较大,时间较长,由区间降雨产生的汇流增加的水量比重较大。陆浑站(3.515亿m3)和龙门镇站(4.170亿m3)水量相差不大,水量合理。陆浑水库蓄水量为1.109亿m3。

1.4 洪峰传播分析

本次洪水主要分布面积广、强度大,下面根据伊河流域主要测站分布的位置进行本次洪水传播规律的分析,以栾川、潭头和东湾站为例说明传播规律。

图7 栾川、潭头、东湾三站流量过程线套绘图

从三站的流量过程线分析,第一阶段降雨较小,第二阶段降雨三站的洪峰传播时间约为2.0h,比2010年的洪峰传播时间3.5h较快;第三阶段降雨三站洪峰基本同时达到峰顶。分析原因主要是这次的降雨特点决定的,当上游测站达到峰顶时,下游测站的相应汇流区间的径流量也达到了峰值。

2.洪水特性

2.1 洪峰都为复式峰

由于降雨的特点,9月份的3次降雨过程基本都形成了洪峰,第一次降雨过程,由于降雨强度较小,测站形成的洪峰较小,但第二次和第三次降雨较强,降雨面积较广,伊河各站基本都形成了较大洪峰过程。

2.2 洪峰传播历时较短

从上面分析洪峰传播时间可知本次伏汛洪水传播时间较短,这主要是本次降雨的强度所决定的。

2.3 汇流在洪水组成中所占比重大

区间长时间的降水,形成的汇流在洪水组成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2.4 含沙量都小

本次洪水伊河流域各测站含沙量都较小。

猜你喜欢

洪峰测站水量
GNSS钟差估计中的两种测站选取策略分析
小水量超纯水制备系统的最佳工艺选择
全球GPS测站垂向周年变化统计改正模型的建立
测站分布对GPS解算ERP的影响分析
淡定!
解禁洪峰
基于水力压裂钻孔的注水量及压裂半径的应用研究
分散药包千吨注水量的水压爆破
压缩机级间冷却冷凝析水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