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节水现状及措施浅议
2012-08-15宋小伟刘晓涛李淑君漯河市郾城区水利局
□宋小伟 □刘晓涛 □李淑君(漯河市郾城区水利局)
0.前言
漯河位于淮河流域,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全市人均水资源量320m3,亩均水资源275.8m3,约为全省人均、亩均的3/5。到203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m3降至1700~1800m3,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将更加突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水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水型社会势在必行。
1.节水现状及问题
1.1 意识不足
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工作,搞好节水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很多人只是把节水行动当成一种口号而没有付诸于行动,特别在公共场所这种浪费水的现象更是普遍。
1.2 投入不足
节水范围大、面广,情况复杂多样,需要很大投资和先进技术,如工业用水,一般可分为冷却用水,锅炉用水,洗涤用水,工艺用水等。其中相对节约容易的是冷却用水,而节约洗涤用水、工艺用水比较困难些。但无论节约何种工业用水,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资金更新改造用水设备,甚至大量投入资金更新改造工艺设备。随着用水重复利用率的提高和节水量的加大,单方节约用水的投资将大大提高,技术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农业节水投资近年来得到了加强,但力度远远不够,技术落后与投入不足是制约节约用水的重要问题。
1.3 机制不力
当前节水工作的运行模式还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主要原因是水价太低,许多节水工程直接经济效益不高,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上,而国家又缺乏相应的优惠政策。这些原因直接导致用水大户节水积极性和意识不高,节水并没有真正变成企业、农民的自发自愿行动,节水工作异常被动。
1.4 法制不强
节约用水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单单依靠政府行为,没有市场为导向,节水工作势必动力不足;单单依靠市场为导向没有政府的引导,节水工作也势必难以见效。抓好节水,必须充分考虑节水工作的特点,不仅要依靠以市场为导向,还要加强政府的行为。强有力的政府推动和切实有效的广大用水户的自觉积极行动相结合,才可能促进我国的节水工作迈上崭新的台阶。
1.5 各种产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
众多的洗车、洗浴场所,造成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频繁开采,致使水资源严重浪费。
2.推进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对策
2.1 完善相关机制建设
2.1.1 建立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要合理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是建立健全以水资源费为基础、水资源有偿使用为核心的用水总量控制、取水许可、水环境容量有偿使用、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等制度,加大水费征收力度,适时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水资源费要计入供水企业成本,实行价内征收。运用价格杠杆调整用水结构,引导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二是建立与排污许可制度相配套的水环境容量有偿使用制度,即排污收费制度。
2.1.2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产业调整方向、用户承受能力和供水成本,合理核定基本水价。非农业用水价格要尽快调整到“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水平,切实减轻农民水费负担。城市供水遵循“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促进管理”的原则,按照居民用水保本微利、公用水适当利润、高消费用水合理利润的尺度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加快推进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
2.1.3 建立节水投入机制
确定节水受益主体,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改革节水投入渠道和比例,节水投资机制合理化。
2.2 促进节水和治污,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
有计划的调整现行城市水价、合理提高水价。充分利用水价经济杠杆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促进节水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
工业用水方面,通过合理提高水价,可以促进企业实施节水工艺和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污水处理再利用;同时,合理的水价也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限制高耗水企业的发展。
农业用水方面,发展喷灌和滴灌,实行并渠结合的灌溉方式,充分利用雨水集蓄节灌等现代旱地农业技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并通过各种措施,减少无效蒸发,增加土壤有机质,建设土壤水库,增加蓄水。
城市生活用水方面,通过合理提高水价,日益普及家庭节水器具,减少城市管网漏、渗、损,加强中水利用,减少浪费现象。用水量减少了,污水排放和环境污染会相应减少。
2.3 优化水资源配置
加强建设水工程,实施总量控制,统一调度,定额管理,推行协议用水、计划用水及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度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经济、行政手段优化水资源配置。
2.4 加强专职节水机构管理队伍的培养
加大节水行业的科研和培训力度,培养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使节水工作落到实处,真正起到节约用水的作用,加快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步伐,更快地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管理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