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创造技法的地域性特征剖析
----一种地方性知识的研究视角

2012-03-28武青艳罗玲玲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819

关键词:技法日本文化

武青艳, 罗玲玲(东北大学 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 辽宁 沈阳 110819)

从20世纪30年代起,对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过程感兴趣的日本人,或者借鉴国外创造技法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而提出了创造技法[1-3],或从实践经验出发,以案例研究为主,总结提炼出了许多创造技法[4-6]。那么,日本创造技法有什么地域性特征?我们如何认识这些特征?本文尝试用地方性知识的理论剖析日本创造技法的地域性特征。

一、 日本创造技法的地域性特征分析

1. 日本创造技法具有集成性和改良性特征

所谓“集成性”,可以理解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引进其他民族的创造技法,吸纳其优点的方面,即集合优点;而“改良性”则可理解为在对其他民族创造技法的吸收过程中,不是盲目地模仿和全盘照搬,而是有所选择、淘汰和消化,并经过与自身文化传统的融合,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化”的创造技法。

(1) 创造技法的内容具有集成性和改良性

这里笔者选择“MBS法”进行分析。“MBS法”是“三菱树脂公司智力激励法”的英文略语,也可称为“加入个人思考和评价的智力激励法”。美国创造学之父奥斯本提出的“智力激励法”有四条基本原则,即自由畅想,鼓励新奇;禁止批判,延迟判断;谋求数量,以量求质;互相启发,综合改善。这种要在亲切的气氛中自由奔放地发言,严禁相互之间对发言的内容进行任何批评等规定与美国重视个人天赋、强调个人作用的民族特征相应,但不符合日本崇尚“沉默是金”、“枪打出头鸟”的处世哲学和重现实、实效的文化心理。所以在日本三菱树脂公司看来,智力激励法在具体应用时是有缺点的,他们认为:智力激励法严禁相互之间对发言的内容进行任何批评,所以,即使人们提出了某些设想,也很难当场就对它们进行推敲并作出评价,这在新产品开发等重大问题中还缺乏实用性。智力激励法的另一个缺点是,只有能说会道的人才能高谈阔论,而沉默寡言的人却无法提出设想[7]299。针对智力激励法的这些缺点,三菱树脂公司提出了适合本国特色的改善方案,即要求出席者预先将与主题有关的设想分别写在纸上,然后轮流提出自己的设想,接受提问或批评,接着以图解方式进行归纳,再进入最后的讨论阶段。这样,三菱树脂公司通过吸收智力激励法的优点,改良其缺点,从而发明了日本化的“三菱树脂公司智力激励法”。

通过对日本创造技法的仔细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其具有明显的集成性与改良性特征,且这两种特征是相伴随的,即不存在单纯的集成,集成之后总是有相应的适合本国特色的改良。

(2) 创造技法的风格具有集成性和改良性

创造技法的风格主要指创造技法主要运用的思维风格。日本创造技法的总体风格,介于美国的心理学方法和苏联的逻辑方法之间,巧妙地将右脑型的非逻辑思维与左脑式的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日本创造技法既吸收了美国创造技法的风格,也吸收了苏联创造技法的风格,但通过改良又与两者有所区别,具有明显的日本民族特点。发明SKS法的小林末男认为头脑风暴法有点夸夸其谈,因而将其只是盲目向解决问题的目标挺进的做法,改成在讨论中通过“试错法”而发现解决问题线索的方法[8]。SKS法是根据分析方法或创造方法或两者结合的方法使通过智力激励法酝酿产生的设想体系化,来谋求经营方面问题的解决。在集团中,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时,这一技法采取大项目、中项目、小项目和个别项目的形式,将设想记入卡片,易于体系化,成员可以多角度地正确理解问题的本质。由此看出SKS法将右脑型非逻辑思维和左脑式逻辑思维有机地融合起来,充分发挥了二者的作用。

市川龟久弥为了寻找发明创造方法曾对科技史和传记进行潜心研究。1946年,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M.韦特海默(Wertheimer)出版《创造性思维》一书,这对市川龟久弥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等价变换理论。因此,等价变换理论既涵盖着对发明中运用客观规律的方法的概括和总结,也渗透着格式塔心理学的“顿悟说”思想,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将隐喻类比程序化,使右脑型非逻辑思维和左脑式逻辑思维较好地结合起来[9]。

2. 日本创造技法具有现场性和操作性特征

日本创造技法的现场性是指创造技法以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为目的,目标非常明确具体。日本创造技法的操作性是指创造技法使用起来非常容易简单。现场性与操作性是相辅相成的。

(1) 创造技法的现场性

日本民族强调参与实际活动,重实务而轻空谈,技术实践优先于理论研究,所以创造技法也具有现场性特征。如松井好的NID法(借助转换方法有组织地孕育设想的技法),就是为了解决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课题组和新事业规划课题组如何创造性地提出使需求与开发相结合的设想而发明的。对此,松井好提出:要使需求与开发有效地结合起来,就应该组成有特殊考虑的开发课题组。这一课题组中既编入技术性设想丰富的垂直思考人员(技术研究员)和拥有有关需求形象的水平思考人员(企划、调查部门人员),还编入有绘画能力的人,通过进行“形象与设想变换”使需求与开发结合起来,萌发新设想,由此发明了NID法。

与苏联的“七次方略”和TRIZ理论方法等相比,具有现场性特征的日本创造技法实用性更强,更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而且相对比较简单,更容易掌握。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日本创造技法缺乏“七次方略”和TRIZ理论方法那样的一般性,可能会影响进一步的推广和更广泛地应用。

(2) 创造技法的操作性

日本创造技法的现场性带来了其较强的操作性,如樋口健夫发明的“创意马拉松”构思法,它的规则非常简单,首先为自己准备一本便于携带的笔记本,然后每天、或按编号顺序持续地一点一滴记录随时想到的任何想法,将自己写下来的构想告诉周围的同事、朋友或家人,并与他们进行讨论,以使大家相互共享设想和通过相互激发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设想。如果长期坚持运用这种创造技法,就会逐渐提升构思能力,让人充满自信,并且自然而然地养成持续力和集中力。当笔记本里的创意设想积累得愈来愈多时,就可以在工作中或生活中自由自在地灵活运用,获得意料之外的创造性成果。

美国和苏联的创造技法也有其可操作性,但美国的创造技法偏重于心理操作,苏联的创造技法则偏重于程序操作,而日本创造技法是两者兼具。同时由于日本创造技法具有较强的现场性,所以其操作性较强于美国和苏联的创造技法。

3. 日本创造技法具有精细性和简约性特征

创造技法的精细性指的是日本的创造技法在内容上注重细节,或者说细节精致。创造技法的简约性指的是创造技法在表达形式上简单、直观。

(1) 创造技法的精细性

日本创造技法内容不但程序清晰,而且无论在时间、地点、成员的要求方面,还是在行为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都规定得非常精细,井井有条。例如高桥诚的卡片式智力激励法[10],它对成员的要求是4~8名为宜;对实施技法时所用桌子的大小要求以能铺开200张卡片为宜;同时要求参加者每人手持50张名片大小的卡片坐在桌子周围;进行技法的总时间为1小时,并规定每次个人发言的时间为5分钟,共10分钟,依次轮转发言的时间共为30分钟,全体自由发言时间为20分钟。保坂荣之介的“形象控制法”,对技法实施的每一步如何进行都作了详细说明,而且对技法练习时的场所、姿势、眼睛、呼吸、次数和时间等都作了细致的规定[7]427-428。

由此可见,日本创造技法在各方面的精细要求和做法已达到极致,这些细微之处都是经过精心考虑后设计而成的,即使美国和苏联的创造技法在这方面也要稍逊一筹。但这种精细性是否有益于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其他民族是否也可以这样去做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

(2) 创造技法的简约性

简约是相对于烦琐、复杂而言的,创造技法的简约性强调技法的便捷性和实用性。形式简约的创造技法表达清晰而明确,便于使用者学习掌握和操作,给人以明快和轻松愉悦的精神感受。

日本创造技法主要通过图表和漫画来表达,即将精细的创造技法内容用简洁明快的图表和漫画表达出来。如等价变换理论的“ET线图(ET线图即等价变换流程图或思考路线图)”和KJ法的“W型解题模型”、“KJ法程序图”“6循环累积KJ法”以及NM法最基本的通用程序图等就是以简约的形式表达了丰富的内容。此外,符号展开思考法采用了插图的形式进行说明,视觉动机法将其9个步骤浓缩成了倒三角形样式的图,MSL系统法结合多个图说明其思想。树形智力激励法、企业设计法、阶段计划管理法、NID法、SKS法、YM法、STORY法等也都用各种形式的简单图表表达了创造技法的丰富内容。

高桥诚还在2006年出版了《解决力》的著作,专门用图表和漫画这种简约的形式来说明具体的创造技法。还有学者专门针对图解表达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创造技法能够采用图表和漫画这种形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内容上的精细性与形式上的简约性这两种特征融合在日本创造技法中,使得日本创造技法包容形式的简约性和内涵的丰富性,以简洁的外形包蕴丰富的内涵。

二、 日本创造技法地域性特征的地方性知识解读

1. 日本创造技法的集成性和改良性特征显示知识地方性地位

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方,因此,西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权威性使得学术界长期忽视地方知识的价值。在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中同样存在着重视西方科学方法而忽视地方性方法的倾向。日本的创造技法较之欧美国家创立的创造技法较晚,集成性似乎不可避免,但是结合本民族文化的特征进行改良,则体现了知识与方法的地方性。

后殖民科学观认为,所有的知识系统都是地方性的,都与其所处的文化和地域等情境密切联系,而且相互之间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优先地位的科技知识。后殖民科学观过于强调科技知识的地域性和差异性,以至于否定了科技知识所具有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应该说这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它通过对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文化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了科学技术知识的情境依赖性,这也是不可否认的积极方面[11]。也就是说,所有知识都有其地域情境的依赖性方面。

日本创造技法正是在地方性情境中生成的。日本在引进、吸收和运用其他民族的技法时,不是全盘照搬或完全模仿,而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改造、创新外来技法,使之与本土的地方性知识相融合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创造技法,也就是使其“日本化”。头脑风暴法是在美国那种地方性知识的背景下诞生的,日本引进后结合自身的地方性知识进行了改良创新,发明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头脑风暴法即“三菱树脂公司智力激励法”等,这一技法既包含美国的知识因素,又包含日本的知识因素,是美、日知识因素有机融合的新事物。可以将这一现象形象地称为“苹果梨”,即“它不是苹果又不是梨,既是苹果又是梨”[12]。

2. 日本创造技法的现场性和操作性特征体现知识地方性实践

日本的创造技法以实践为核心,以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为目的,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和操作性。也就是说,日本创造技法的实施,既受到问题情境、现场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实施者对技法把握的熟练程度及自身各方面能力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而这一点与以强调实践为主的科学实践哲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科学实践哲学从知识产生的视角探讨科学,强调科学实验的独立地位,认为科学是人类社会实践及其文化的特有形式,从而由实践所具有的情境依赖性得出科学是地方性知识的结论[13]。科学实践哲学中所谓的知识的地方性主要是指某一地域或某一民族的人们进行科学实践活动所处的各种文化情境,如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立场、视域、价值观等等。这就启示人们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关注和重视科学研究者所处的环境、所运用的仪器和资源,以及个人所拥有的经验、技能等。

这样,如果从以强调实践为主的科学实践哲学视角反观以现场实践为主的日本创造技法,就会发现科学实践哲学为日本创造技法的现场性、操作性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意义上的理论支撑,同时也启发人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境灵活把握日本创造技法。

3. 日本创造技法的精细性和简约性特征显现知识民间性模式

文化人类学家格尔兹的地方性知识概念源于民族有关的知识考察,人类学中民族概念所包含的意义,就是“基于当地意识的基础构成的文化整体观”,格尔兹将其精神实质总结为“地方性知识”[14]。以格尔兹为代表的人类学的地方性知识概念,是与民间性模式(folk model)有关的知识概念,按照译者关于格尔兹及其《地方性知识》的导读解释,它是一种具有本体地位的知识,即来自当地文化的自然而然的东西,固有的东西[15]。

格尔兹“地方性知识”的诠释者们基本认为,地方性知识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知识观念,“它主要是从知识产生形成的情境、知识适用的范围两个向度界定知识的本质”[16]。 从民俗学角度看,地方性知识是那些民间传统知识,即针对自然环境、生态资源而建立起来的转述性知识和应用体系[17]。

作为地方性方法的日本创造技法,也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同时还受到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地方性知识”的影响。也就是说,日本创造技法是来自当地文化的自然而然的东西,是建立在日本风土环境基础上的。日本创造技法的精细性、简约性特征就是日本民族文化的“地方性”精神实质的体现。

三、 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日本创造技法对中国的启示

1. 要重视形成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创造技法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工人中的技术能手总结了许多技术革新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场性、操作性,与日本的本土性方法有着相似性,但由于我国对本土方法的忽视,总结提升不够,很多个体经验不能上升为方法,渐渐失去了其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自1979年上海学者许立言等人首次从美国、日本将创造技法引入中国后,1985年,上海和田路小学将奥斯本“检核表法”发展变化成适合小学生掌握的“和田12技法”,并很快传到全国[18];1985年,许国泰创立“魔球法”[19];1988年赵惠田总结出“集思广益法”[20];刘仲林总结的“补美法”[21],等等。不过由于对国内创造方法的重视度不够,学术界主要关注国外创造技法的引入和传授,除了前两种之外,其他方法的知晓度很低,在国内影响范围很小,这一现象值得国内学者深思。

2. 要开展中国地方性文化如何影响创造方法形成的研究

根据地方性知识理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或者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以及各地长期以来独特的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在思想、行为、情感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相应地构成了各民族或地域的不同特质的文化传统。各民族要在自己的文化基础上继续发展,其文化之根本或灵魂贯穿其中。日本基本是一直立足于“和魂汉才”、“和魂洋才”等观念的基础上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日本创造技法正是在其地方知识或文化的滋养下产生的,也就是说,日本的地方性文化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日本创造技法。按照同样的逻辑推理,独具中国特色的创造技法应该在中国的地方性文化中孕育产生,即中国地方性文化是中国创造技法得以产生的土壤,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中华文化,恢复中华文化的自信,重视中国地方性文化研究。关于中国文化传统对于科学技术创造活动的深刻影响,许多国外学者都有切身体会或研究,如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哥本哈根学派代表人物波尔发现,他最为得意的科学创见----互补思想----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早就是一块哲学的基石。太极图就是互补原理最好的标志和象征。因此,他把太极图作为自己的“族徽”或“图腾”[22],等等。我国学者刘仲林、傅世侠等从创造学视角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研究。但整体上看,尚缺乏全面、系统而深刻的关于创造文化底蕴的挖掘,所以需要大量的学者关注并实践中国地方性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山正和. 発想法のすべて[M]. 東京:産業能率大学出版部, 1986.

[2] 中村信夫. ビジネス.デザイン法入門[M]. 東京:日本能率協会, 1979.

[3] 電気通信協会. 現場における創造性開発手法—事例と活用法[M]. 東京:オーム社, 1976.

[4] 市川亀久彌. 独創的研究の方法論[M]. 東京:三和書房, 1960.

[5] 川喜田二郎. 発想法 創造性開発のために[M]. 東京:中公新書, 1966.

[6] 糸川英夫. 未来をひらく着想[M]. 東京:実業之日本社, 1969.

[7] 高橋誠. 新編創造力事典[M]. 東京:日科技連出版社, 2002.

[8] 日本電気通信協会. 実用創造性開発技法[R]. 张志平,译. 北京:中国发明创造者基金会, 1983:17.

[9] 傅世侠,罗玲玲. 科学创造方法论[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452.

[10] 高橋誠. 問題解決手法の知識[M].東京:日本経済新聞出版社, 2009:73-78.

[11] 肖雷波,蔡仲. 科技知识的地方性与全球性[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1,27(1):55-60.

[12] 叶坦. 日本文化深层结构研究[J]. 日本学刊, 1992(3):72-90.

[13] 马佰莲. 适度坚持科学知识的地方性[J]. 哲学研究, 2009(1):103-109.

[14] 王铭铭. 人类学是什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63.

[15] 吴彤. 两种“地方性知识”----兼评吉尔兹和劳斯的观点[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23(11):87-94.

[16] 欧阳芸,朱红文,廖正涛. 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科学的本土化----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J]. 兰州学刊, 2005(2):57-59.

[17] 连连. 文化现代化的困境与地方性知识的实践[J]. 学海, 2004(3):79-84.

[18] 上海市和田路小学创造教育课题组. 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C]∥中小学创造教育与教学实验探索.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3:88.

[19] 许国泰. 产品构思畅想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1-10.

[20] 赵惠田,谢燮正. 发明创造学教程[M]. 沈阳:东北工学院出版社, 1987:88.

[21] 刘仲林. 中国创造学概论[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162-169.

[22] 林德宏,张相轮. 东方的智能----东方自然观与科学的发展[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8-9.

猜你喜欢

技法日本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日本元旦是新年
年味里的“虎文化”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谁远谁近?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