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投入绩效分析
2012-03-26张淑翠
张淑翠
(上海财经大学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439)
一、文献综述
自1966年美国的科尔曼报告提出学校投入与产出之间缺乏密切联系的观点之后,学校教育绩效评估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内容。Amy Colbert(2000)[1],M.Abbott和C.Doucouliagos(2003)[2],CarloSalerno(2006)和Emilto Martin(2006)等人评估了高校的办学效率;Steve Bradley(2001),Dennis C. Coates和Douglas J.Lamdin(2002),Surya Janakiraman和Ram Natarajan(2004),Kalyan Chakraborty和John Poggio(2008)[3]等人对中小学效率状况进行了评估。Levin认为经费是否充足、教育资源的使用是否有效率、资源配置是否公平是教育财政体系运行好坏的三大标准。而我国一直重视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发展,特别是2001~2002年相继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2003年国务院做出了政府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实行“两免一补”,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等重大决策;2005年底又决定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2006年9月1日实施的《义务教育法》与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均提出了要保障教育公平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思想,并且2007年农村地区全部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因此,义务教育经费将不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但是,这些改革措施是否能达到提高城镇与农村的教育绩效,缩小区域和城镇与农村义务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呢?吴开俊等(2003)、毕正宇(2004)、董业军等(2004)、谢华(2006)、吴春霞(2007)、徐建中等(2007)、王亚雄等(2007)、梁文艳等(2008)、段晓芳(2009)[4]、赵镇(2009)[5]、胡咏梅和杜育红(2009)[6]、薛海平和王蓉(2009)、白雪洁和房伟(2010)等学者分别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均衡性以及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分析。但是,较少有学者探讨义务教育投入改革对教育绩效以及均衡性的影响。对此,本研究使用DEA方法测度我国和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城镇与农村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绩效,并进行分析和比较,为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有效均衡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一)研究方法
DEA模型是评价决策单元之间相对有效性的工具,是由A.charnes和W.Cooper在相对效率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测算具有相同输入输出指标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DEA选取指标要遵循目的性、科学性、可行性、独立性和完整性原则,并且指标个数要以不大于决策单元个数的一半为宜。本研究采用投入导向型的CRS模型与VRS模型计算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总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模型CRS如下:
λj≥0,j=1,2,…,n,s+r≥0,s-i≥0
而VRS只是在CRS基础上加入如下限制条件:
总技术效率表示教育资源在最大产出下的最小要素投入成本,衡量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表示在同一规模的最大产出下最小的要素投入成本;规模效率表示投入量既不偏大,也不过小,是介于规模收益由递增到递减之间状态,即处于规模收益不变的最佳状态。
(二)数据说明
本研究从人、财、物三方面分别选取了以下输入指标:专任生师比、生均教育经费和校舍面积。而教育直接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总体水平,因此本研究从质量与数量两方面选取以下输出指标:毕业学生数和非文盲率(100%-文盲率)。专任生师比、校舍面积、毕业学生数和文盲率数据来自《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其中专任生师比是用在校学生数与专任老师数计算所得;校舍面积和毕业学生数是将城市、镇与农村的小学与初中相关数据分别整理计算所得。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数据来自《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三、城镇与农村教育绩效经验分析
(一)城镇与农村总技术效率比较
本研究采用DEAP2.1对我国30个省市2002~2008年的数据进行求解,得出每个省的总技术效率,整理并计算出全国和东中西三个区域的效率平均值如图1、图2。
图1 城镇总技术效率平均值变动趋势图
图2 农村总技术效率平均值变动趋势图
首先,从图1中可见,全国和东中两大区域2002~2008年总体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呈锯齿形,只是波动的幅度不同,三者都在2003年和2007年有一个相对较大的下降,分别在2004年和2008年大幅回升;西部总体变化较平稳,但也在2003年和2007年相对有较大的下降,分别在2004年和2008年回升。因此,从城镇总技术效率角度,东部一直是低于中西部;中部除2003年和2007年低于西部外,其余年份都是高于西部;西部除2003年和2007年高于中部外,其余年份都位于东中部之间。并且,2008年全国与三大区域的差距明显减少,接近有效水平。
其次,从图2中可见,全国和东西部两大区域2002~2008年的总体是快速上升趋势;东部2004年之前是下降趋势,2004年之后是上升,因此东部在2002~2008年总体呈现“U”形变化;中部2002~2008总体是一个平稳变化趋势,但是在2007年开始缓慢下降;西部从2004年以后保持猛烈的上升势头,但是在2008年有所下降。因此,从农村总技术效率角度,东部一直是低于中西部,只是在2003年高于西部;中部一直都是高于中东部;西部除2003年低于东部外,其余年份都是处于东中部之间。并且,东中西部各自之间都有不少的差距,其中以东中部之间的差距最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义务教育改革措施特别是2006年的措施对东中西部义务教育绩效,特别是农村的义务教育绩效有了不少的触动,虽然2007年城镇有了较大的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改革成本所导致的,是一个过渡时期,而从2008年可以看出,改革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东部的城镇与农村教育绩效都有了回升,而中部和西部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有所下降,这可能是中西部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以及存在“城市偏好”观念所导致的。
(二)城镇与农村纯技术效率比较
同理,本研究得出每个省的纯技术效率,整理并计算出全国和东中西三个区域的纯效率平均值如图3、图4所示。
图3 城镇纯技术效率平均值变动趋势图
图4 农村纯技术效率平均值变动趋势图
首先,从图3中可见,全国和东中西三大区域在2002~2008年的纯技术效率的变动轨迹基本相同——总体呈现锯齿形变化,只是在2003年和2007年各有一个相对较大的下降趋势,而后2004年和2008年分别又都有大幅度的回升。这表明我国教育处于不断的调整过程中,特别是在重大改革时期,当教育纯技术效率出现下降时总有积极的因素促使管理水平和运行机制得到改善,从而又提高纯技术效率。因此,从城镇纯技术效率角度,东部一直是低于中西部,但2008年与中西部几乎持平;中部除2008年几乎与东部持平外,其余年份都是高于东部,同时在2003和2008年几乎与西部持平,其余年份都是高于西部;西部除2008年几乎与东部持平外,其余年份都是高于东部,同时除2003和2008年几乎与中部持平外,其余年份都低于中部。另外,2008年全国与三大区域的差距明显减少。
其次,从图4中可见,全国和东西部两大区域2002~2008年的总体是2004年之前是下降趋势,2004年之后是快速上升,基本上是呈“V”字形状;中部2002~2008年总体是一个平稳变化趋势,但是在2007年开始缓慢下降。因此,从农村总技术效率角度,东部一直是低于中西部;中部一直处于中东部之间,但在2008年几乎与中部持平。另外,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一直很大。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城镇的纯技术效率一直处于动态调整过程,而农村纯技术效率除中部变化不大外,东西部基本上处于猛烈上升过程。这说明城镇地区虽然有先进的管理经验,但是运行机制并不稳定,总是在一个动荡的过程中,动荡必然会影响教育效率。同时,城镇在几次改革中都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而农村则在改革过程中快速上升,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可以积极向城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行机制,并结合好当地实际情况,努力提高自身教育纯技术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而城镇地区则是在探索中前进,当然所需的改革成本也就相应要大的多了。另外,东部的纯技术效率之所以处于最低,这可能与人口密度,经济程度等有关,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影响教育的因素越多,这无形当中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虽然东部有先进的管理经验,但是这只是相对于中、西部来说的,并且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导致其运行机制却没有中、西部稳定,从而影响到了教育纯技术效率。
(三)城镇与农村规模效率比较
同上,得出每个省的规模效率,整理并计算出全国和东中西三个区域的规模效率平均值如图5、图6所示。
图5 城镇规模效率平均值变动趋势图
图6 农村规模效率平均值变动趋势图
首先,从图5中可见,全国和三大区域在2002~2008年的规模效率的变动轨迹与纯技术效率基本相同。因此,从城镇规模效率角度,东部只是在2004年几乎与中西部持平,其余年份都是低于中西部;中部除2002和2004年几乎与西部持平,2007年低于西部以外,其余年份都高于西部。另外,2008年东中西部城镇的差距不大,几乎快达到规模有效的水平。
其次,从图6中可见,全国2002~2008年总体变化是上升趋势,但是从2008年开始明显下降;东部2002~2008年总体变化是平稳,但2008年与2002年相比,没有多大的提高;中部2002~2008年总体变化是上升趋势;西部2002~2008年总体变化是猛烈的上升,但是在2008年有所下降。总的来看,东部居中,中部最高,西部最低,但东西部在2008年几乎持平,但与中部有一定的差距。
第三,从城镇规模报酬角度:2007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规模报酬递减,但经过有效调整,这些地区2008年恢复到规模报酬递增或规模报酬不变阶段,只有辽宁、湖南和陕西三个地区还存在规模报酬递减,说明这些省份还存在资源浪费情况,还要适当限制教学规模,优化教育结构等;从农村规模报酬角度:2002~2008年大部分农村不是规模报酬递增,就是规模报酬不变,其中河北、辽宁、广东和广西省份2008年还存在资源不合理配置情况。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全国和三大区域的城镇规模效率都没有太大的区域差距,且都接近有效水平,而义务教育制度改革虽然总体上促进了全国和三大区域农村义务教育规模效率的提高,但是东西部与中部农村之间却存在不小的差距。另外,2008年城镇与农村中还出现极个别地区规模报酬递减现象。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上述研究表明:义务教育投入的几次改革对全国和三大区域的城镇与农村的教育效率都有触动,尤其是对农村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相比较而言:虽然城镇几次波动大于农村,但是全国和三大区域的城镇的总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几乎都接近有效水平,差距不大,而农村虽然在义务教育制度改革中总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三大区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都还没有接近到有效水平,因此我国义务教育绩效区域差距主要是在农村。另外,2008年中部出现纯技术效率下降,西部出现规模效率下降。因此,我国要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效率且实现教育均衡,可以从以下措施入手:
首先,我国应该加大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适度扩大学校规模,同时要加强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从而提高学校办学效率,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效率。但是,这也面临规模效率等问题,因此要因地制宜的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义务教育发展从“外延型”向“内涵型”道路转变。
其次,城镇地区要进一步建立保障措施,提高义务教育运行机制的稳定性,在稳中求发展;东西部农村地区要有效调整中小学布局,合理规划,整合和配置资源,提高规模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另外,全国各地区要确立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落实好相关政策,明确各自的权责,加强城镇与农村交流合作,逐步改善教育不均衡现象。
[1]Amy Colbert,Reuven R.Levary,Michael C.Shaner. Theoryand methodology 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MBAprograms using DEA.European Journal Research,2000,(125):656-669.
[2]M.Abbott,C.Doucouliagos.The efficiency of Australianuniversity: a data envelopmentanalysis.Economics ofEducation Review,2003,(22):89-97.
[3]梁文艳,杜育红.基于DEA-Tobit模型的中国西部农村小学效率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22-33.
[4]胡咏梅,杜育红.中国西部农村小学资源配置效率评估[J].教育与经济,2008,(1):1-6.
[5]薛海平,王蓉.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9,(3):1-9.
[6]白雪洁,房伟.中国义务教育效率的省际差异及投入拥挤研究[J].当代财经,2010,(3):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