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新课改杂谈

2012-03-22湖北省钟祥市实验中学431900魏春松

地理教学 2012年20期
关键词:新课标新课程理论

湖北省钟祥市实验中学(431900) 魏春松

地理新课改杂谈

湖北省钟祥市实验中学(431900) 魏春松

对地理新课标的理论基础提出质疑,并通过国际比较,指出了地理新课标编制成员的结构应科学合理,提出了地理新课标知识要点应粗化、教学时间应适当增加的建议。

地理;新课标;理论基础;知识点;教学时间

一、 地理新课改:还要摸着石头过河吗?

“摸着石头过河”是小平同志在谈论我们进行改革开放的时候所引用的一句话。我以为,“摸着石头过河”是指:第一、这条河一定要过;第二、对这条河的状况我们知之甚少,所以我们必须尽快摸清情况,确保大部队顺利过河,既不能有畏难情绪,也不能盲目冒进。

《中国教育报》从2005年5月28日起发表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等系列文章,追问的起因是此次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论基础至今没有见到正式的、明确的表述,仍然深藏闺中,千呼万唤也出不来。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处在推广阶段,而新课改的指导思想等改革的根本性问题在理论基础上显得含混不清,这必然带来改革实践上的不知所措。 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尤其是作为事关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课程改革,涉及到全国所有的中小学生,并且会影响我们国家未来教育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却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难道我们还需把课程改革作为一次探索新理论的尝试,摸着石头过河吗?几十年前的那块石头早已被我们摸成鹅卵石了吧?这样的主张是不是置中国教育的前途于不顾呢?

这种模糊的认识在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中普遍存在,已经严重地影响了课程改革的实践理性。新课程不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对课堂中知识的影响、对课堂控制方式的影响,教师的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如教师站在哪里?课前准备些什么?课堂里做些什么?乃至练习、提问、留作业、批作业,甚而课桌椅的摆放等等,以及由此而来的对教师胜任与否的评价标准,都必须重新审视,做出新的选择。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发展,这种发展进而构成了新课程达成的条件。新课程在推广的过程中本身就存在诸多困难,如果缺乏理论基础,只会加剧推广的难度,“课程改革经常遭到作为改革实践者──教师的阻抗。”[1]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至今没有见到正式的、明确的表达,地理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更是芳踪难觅,“答案正在探索之中,而我们都是探索者,我们正在路上”[2]回答的背后难以掩饰的是理论的迷茫……

二、地理花园的“道路”:谁来规划?

一座新的花园修好了,只剩园中的道路没有规划,设计师先让游客随意行走,一段时间后根据人们行走的痕迹来确定道路,人们的行动方便了,园中的花草也得到了保护……

那么地理这座花园的“道路”该由谁来规划呢?地理课程改革是一项社会事业,需要了解决策的社会基础,倾听社会各界的需求与呼声:中小学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各界人士……

我们来看看美国和中国的地理课标编制情况,如表1。

显然,美国的课标制定参与人数多、成员广泛、构成更合理、时间长、反馈形式多。

当然上述比较只是形式问题,关键要看我们编制出来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实践反应如何,我们以和新课标编制人员结构类似的现行大纲和课程进行研究。2003年12月吴刚平、王俊发表了《普通高中课程的公众满意度调研报告》,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研究表明,不同身份的人对高中课程内容特点的态度有所差别,无论在课程的实用性、时代性,还是在选择性与灵活性方面,大学生和高中生的不满意率都要明显高于其他身份的人。高中生是课程的真实体验者,他们对于高中课程的利与弊有着更深切的感受。在问卷的开放题中,许多高中学生反映,学校开的课程许多都与高考有关,仍然是“考什么、学什么”,课程难以反映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高中生素质是高中课程实施结果的集中表现。此项调查同时也表明,人们对高中生素质的满意度普遍不高。此项研究结果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1997年5月现行课程方案调查所显示的种种问题是高度一致的。

上述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我国课标编制人员少、成员太单一、结构不合理的忧虑。课程史上出现过的两种教训之一就是:“教科书的编者不重视或很少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困难,只考虑成年人对儿童的要求,按照以编者为中心的观点来编选教科书,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3]

那么,如何确定地理课标?我们必须有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学生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任何单一信息来源都不足以为明智的选择目标提供基础。”[4]

地理课程标准小而言之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学,大而言之关系到地理学科的发展、学生的素质、祖国的未来,不可不慎!课程改革是一项社会事业,需要倾听社会各界的需求与呼声。是否该走出书斋,走出科研院所去听听中学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声音呢?我们是否该多点经费投入、是否该使编制成员结构更合理一些呢?

表1 中美地理课标编制情况统计

图1 不同身份的人对高中课程内容的不满意率(%)比较

三、地理新课改的愿景:能实现吗?

在美国,我注意到,老师会组织孩子们去观察蜂鸟。告诉孩子们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有许多奇异之处,它的翅膀每秒钟可以扇动50~75次,它每天要吃进相当于自己体重两倍的食物……当孩子们通过望远镜,通过图片资料对蜂鸟发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老师就会告诉孩子们,这样小小的生命是多么脆弱!当然老师也会告诉孩子们,人类活动已经对蜂鸟造成了威胁,于是就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附近的树上安放喂养蜂鸟的一种专用的喂食器。几天后,当孩子们看到向喂食器聚集而来的蜂鸟时,欢呼雀跃……

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就是被这样的故事感动的,他们不仅去听,去看,而且参与其中。孩子最初的爱心,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萌发的。(高钢〈遭遇美国教育〉)

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此次地理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力求改变过去过分重视知识,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十分重视技能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是地理课程的可喜变化,也是地理新课标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愿景。

然而,对比一下《地理课程标准》与过去的《地理教学大纲》,以“宇宙中的地球”为例,知识点有所减少,但是仍然是大标题下套小标题,小标题下还有没标号的标题,把原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分解成课标的必修(一)和选修(一),参看一下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的新教材这一单元,只是在编写体例上稍作变化,添加、更换了几幅彩图而已。过去我国地理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的主题和知识点过多的问题依然严重存在。也许是受“要从娃娃抓起”观念的影响,很多科目或知识点增加,或者是大学知识下移到中学,美其名曰是高度重视和体现时代性,殊不知却使中学教学和学生不堪重负,未来社会不需要掌握“王小丫”式的百科全书的知识,我国的青少年尤其缺乏的是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缺乏的是对科学主动探究的欲望,缺乏的是动手的能力,缺乏的是创新的能力。

繁多的知识点给与的教学时间又是多少呢?我们不妨进行一下国际比较,如表2。

比较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及香港、台湾中学地理课程开课年限长,并且具有连续性,表现在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都开设地理课;地理课时多,周学时地理课一般在10节左右,有的12节,甚至达14节,如俄罗斯、法国等国。与他们相比,我国课时很少。

既然知识点多、课时少,如何落实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何实现技能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呢?我们都知道,在过去的教学大纲中早就提出上述要求,对于研究性学习还专门进行了论述,结果如何呢?还不是一句空话。虽然有应试的原因,但没有为发展提供所需的时间和空间不是原因之一吗?

我国的中小学教学存在问题早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至于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6月5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都在呼吁:“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把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使广大青少年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国外地理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知识要点粗化,教学要求细化,主题较少,但每个主题给的时间相对较多,充足的教学时间才能让教师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特别是为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美国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为孩子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能力的发展提供所需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我总有个感觉:在中国是学得多悟得少;在美国是学得少悟得多。”(高钢《遭遇美国教育》)美国的中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爱因斯坦对“教育”有一个特别的解释:什么是教育?就是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忘掉,剩下的便是教育。爱因斯坦本意在于:成功的教育是让学生学会怎样思考,让知识成为思维的工具,而不是束缚思维的枷锁,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所以,要实现新课标的“愿景”,只有课标知识要点粗化,教学要求细化,教学时间充足,为学生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能力的发展提供必需的时间和空间。否则,新课标的“愿景”只可能成为“远景”,甚至是海市蜃楼……

表2 部分国家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比较

[1]蒋士会.试析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阻抗[EB/OL].http://www.pep.com.cn/kcs/kcyj/kcll/kcda/201008/ t20100824_707679.htm

[2]郑绍红.要在过程中实现课程理论创生[N].中国教育报,2006-5-19(3).

[3]廖哲勋.我对当代课程本质的看法(下)[J].课程教材 教法,2006(8).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校:顾锦玉)

猜你喜欢

新课标新课程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