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地理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

2012-04-02江苏省靖江市教育局教研室214500

地理教学 2012年20期
关键词:气候探究活动

江苏省靖江市教育局教研室(214500) 卢 军

如何在地理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

江苏省靖江市教育局教研室(214500) 卢 军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入,目前许多教师已经深刻体会到课堂教学不能只强调讲授,必要时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的学习活动,因此学生活动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在实际课堂中有些小组互动形式看似热闹,但效果并不好,仅仅是为活动而活动,为互动而互动。那么如何在地理课堂中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成为当下地理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从教师角度出发,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如何提高学生活动的有效性。以高二年级新授课(选修地理班)中的“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为例作一简单介绍。

一、教师启动——学生有效活动的前奏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前提的。一节课启动得好,就像整台戏的精彩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他会传授知识和本领,更在于他会鼓励、唤醒、鼓舞。教师若利用学生喜爱的活动,点燃他们好奇求知的“火花”,引发他们的探究热情,而且这种探究热情越高,学生的学习就越投入,越有动力,也就越能顺利地完成探究学习过程。

例如在进行“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教学之前,考虑到世界气候十分抽象虚幻,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生活积累少,教学很容易走进“教师讲,学生听、背、考”的胡同,要突破这些因素的制约,必须将枯燥抽象的理论与生活中实用知识联系起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一种强烈探求知识的渴望,为积极主动探究知识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如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启动:

1. 请你做一个模拟导游,介绍自己熟悉或亲历的与世界各地气候有关的有趣风俗民情、旅游景点等。

2. 假如你要外出参观或学习,针对目的地气候特点考虑自己出发前应随身携带哪些服装、生活用品等。

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我国各地气象万千、奇妙无穷的特色风光图片来激发启动,如云南葱郁茂密的森林、内蒙古广袤粗犷的草原、青藏白雪皑皑的冰原、新疆浩瀚无垠的沙漠等;也可采用游戏竞猜“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腰百花山上雪,河谷炎热穿单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等现象对应的地区,诸如这些都能营造一种直观、丰富、有趣的学习情景,从视觉、听觉上给学生强大的“冲击力”,为后续的有效活动铺路搭桥。

教师的启动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尽量简洁生动,直奔主题,既不要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要占用学生课堂活动的空间,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调动作用。

二、自主探究——学生有效活动的基础

根据学习心理规律,学生在接触新知识、新信息时,应该先独立思考探寻,只有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才能得到发展。而且也只有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效果才会较好,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的目的。

由于“世界气候差异”知识理论性强,涉及空间范围复杂,难点集中,为使学生能顺利高效地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应作适当的引导。如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探究思路、技巧,为学生理解知识扫清障碍,再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学习目标,让学生围绕目标去有序探究。

本课探究世界气候地区差异的思路和目标为:

1. 影响大陆西岸热带、温带气候的主导因素为气压带风带,影响大陆东岸气候的主导因素为季风环流;

2. 着重突破两条线,一是气流运动与降水多少的关系(低气压→气流上升→降水多;高气压→气流下沉→降水少;气流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降水多;气流由较高纬流向较低纬:降水少)。二是各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成因→气候特点→气候名称间的关系;

3. 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先读世界气候理想模式图,再熟悉各大洲的具体气候分布情况。

考虑到本节内容的难度较大,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或编制学案提供具体的导读提纲、读图方法等,对预测到的难点内容进行重点剖析和引导。在搭建好探究“梯子”和“平台”后安排学生自学,时间为10分钟左右,先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并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在每节课中的学生自主探究期间,教师应有计划地点拨一两个思考能力较弱的学生,与他们平等地沟通交流,以不断培养他们的自学习惯和思考能力。

三、组内互动——学生有效活动的主体

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一般由2~4名(优等生1名,中等生1—2名,后进生1名)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组人数不能过多,组员越少,每个成员讲话的机会越多,每位学生沉默的机会也越小。在课堂上,各小组内成员先交流质疑,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拿出讨论。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力避表面上的“假热闹”,教师的引导、监控和调节很重要。为使所有学生能真正“动”起来,可采用美国教育家乔治•雅各布斯引入的“编号”原则,即四人小组中的每个学生得到一个号码1、2、3、4,当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时,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思考答案,并做好准备随时来解释。当教师叫1—4中的某一个号码时,小组中被叫到的同学需代表本小组回答。“编号”活动既能有效促进各小组成员加倍认真地自主学习,也能促进成员间成功的合作互助。因此“编号”实际上是指定小组成员的角色,并促使所有成员参与活动之中。

在事先明确了小组成员角色和活动任务、活动要求后,每个学生会顺着学案导读提纲的思路,弄清世界气候名称、气候成因、气候特点等重点知识的来龙去脉。对自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小组同学相互讨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在此期间教师要来回巡视,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对某些慢组要适时地督促、指导,对某些快组可提出较高的要求。

通过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又进行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留有的难点、疑惑等知识障碍已不多,可初步达到本节课所要求的总体目标。

四、组际交流——学生有效活动的核心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探究,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或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解答,时间安排为15分钟左右。

如果学生不能提出核心知识,教师要敏锐捕捉知识链中的关键,可以以参与者的角色提出问题,让学生质疑解释,如本课知识中的几个影响学生思维畅通的障碍:为什么赤道低压带、西风带控制的地区多雨?为什么副热带高压带、信风带控制的地区少雨?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名称如何理解?这些问题正是理解气候知识的关键所在,由学生自己提出或教师转换成学习者角色参与讨论、质疑,可以发现学生对气候知识的理解程度超过了以往传统的教师单向传授的方式。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始终让学生围绕中心话题,突出关键问题的讨论。最后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样的组际互动,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的语言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了发挥;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克服了自我主义、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

五、活动检测——学生有效活动的反馈

在组际探究交流后,教师要按每节课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细化目标,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检测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反馈学生活动效果的有效手段。本节课中,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练习,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巩固测试,时间安排为5—10分钟。除了可继承较为传统的习题检测形式外,还可采用一种较为活跃的巩固形式:

1. 各组选派一至两名代表上台合作演示相关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成因等知识,台下学生扮演考官角色随意出考题(指定某气候类型);

2. 指定一小组出题(列出所要去的城市),其它小组做导游和参谋,介绍该地气候方面的自然或人文现象,以及外出在随身服装和生活用品方面应做的准备。

采用当堂检测教学效果的方法,反馈迅速,校正有效,不管是出题小组还是被答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对世界气候类型相关知识进行了巩固运用,比起传统的读题做题练习,形式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以上环节并非机械操作,要根据各章节地理教学内容特点和不同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合理调换活动顺序和安排活动时间,突出重点,以保证学生活动的顺利进行。“动而不乱”、“动而有效”才是今后课堂教学中追求的理想目标。

(责任编校:冉蓉)

猜你喜欢

气候探究活动
“六小”活动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