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茶叶市场管理中的榷茶法
2012-03-22陶觉逊
陶觉逊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法学系,昆明650228)
刘立华
(安徽省太湖县茶叶站,太湖246400)
李建华
(陕西省安康市林技推广中心茶果站,安康725000)
章传政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合肥230036)
论宋代茶叶市场管理中的榷茶法
陶觉逊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法学系,昆明650228)
〔摘要〕宋朝榷茶中的民有官收官销的官鬻法、民有官收商销的间接专卖法、民有官督商购商销的专卖法各有其严格的法律体系,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茶法条文加强对茶叶市场的控制,试图把茶利一网打尽。榷茶法对茶叶市场的管理弊病丛生,官府最终不得不以通商法加以取代。
〔关键词〕宋代;榷茶法;茶叶市场;管理
两宋时期,围绕着茶利的获取,官府建立了相当严密的茶法调控茶叶市场,对茶叶生产和贸易实施强力控制。现对榷茶法茶叶市场管理体制作一阐述。
1榷茶法市场管理体制的创立
榷茶法是宋初最主要的茶叶市场管理方法。彭龟年说:“本朝先用榷法,淳化(990~994年)中乃令商贾买茶于园户,输钱于官场,谓之贴射。自交引行,而贴射废矣。然大率皆榷也”[1]卷九。熙宁七年(1074年)榷茶法推广到四川。熙宁五年(1072年)福建由禁榷改为局部通商,“福建茶乞在东京、京西、淮南、陕西、河东、河北禁榷外,其余路并通商贩”[2]卷二三○,即江北禁榷,江南通商,元丰七年(1083年)复榷。广西茶也榷于此时。元丰八年(1084年)福建茶在开封府、京师、陕西通商,余路禁榷,元祐元年(1086年)皆罢榷通商。翌年,福建茶又恢复局部通商,即江南通商,江北禁榷,崇宁元年(1102年)至政和二年(1112年)官买禁榷,翌年合同场法与官买制并存,绍兴十二年(1142年)又“官尽榷之”,“明年,以失陷引钱,复令通商”[3]卷一八四,即以引榷茶。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三月至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夔州茶也曾一度禁榷。崇宁元年(1102年)又恢复东南茶官专卖制度,崇宁四年(1105年)罢官置场,行卖引法,实为榷茶法。政和二年(1112年)于京师设都茶场印卖茶引,正式实行合同场茶法。宋代茶行榷法的时间长,范围广,是官府操纵茶叶市场的基本手段。
榷茶法的具体表现主要分为民有官收官卖的官鬻法、民有官收商销的间接专卖法、民有官督商购商销的专卖法。官鬻法由官府将茶直接卖给消费者。官鬻法的茶叶来自官营茶园生产的茶、罚没的走私茶、购买民营茶园的茶。官专卖茶的方式分为二种,一种是官府划定官茶销售的专门地域,商人贩茶不得进入官茶禁地销售,违者严惩。乾德五年(967年)宋太祖(960~976年)诏曰:“客旅于官场买到茶,如於禁榷地分卖者,并从不应为情重定断”[4]食货三十之一。榷川茶后,官府把茶运往秦凤等地卖茶场销售,把陕甘等西北地区变为巨大的官茶销地,“诸陕府西路并为官茶禁地,诸路客贩川茶、南茶、腊茶,无引杂茶犯禁界者,许人告捕,并依犯腊茶法施行”[4]食货三十之十八。京东、河北的茶叶贸易,部分为官营,规模相当大,除息钱外,各州县所欠茶款却“约二三万贯”,朝廷差官两路“催促变卖”茶叶[5]卷一。官专卖茶的另一种方式是成立专门机构食茶务,向人民出售食茶。官府对水磨茶的禁榷和经营也属于上述类型。
官府还把榷茶课额包给个人经营。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十月二十二日,诏曰:“先是募民掌茶盐榷酤,民多增常数求掌以规利,岁或荒俭,商旅不行,至亏失常课,多籍没其家财以偿,甚乖仁恕之道,自今并宜以开宝八年(975年)额为定,不得复增[4]食货三十之一。由于茶课不断增加,承包人无利可图,大多数人还破产了,这当然影响承包人的积极性,为此作出调整,设定承包定额,不得复增。
宋代主要通过民有官收商销的间接专卖法来实行对茶叶市场的监管。榷茶始于建隆三年(962年),该年“以监察御史刘湛为膳部郎中,湛奉诏榷茶蕲春,岁入增倍”[2]卷三。官府初尝榷茶甜头,在灭荆南、湖南的第二年,即“初令京师、建安、汉阳、蕲口并置场榷茶”[3]卷一八六,“于是令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而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八贯加役流。主吏以官茶贸易者,计其直五百钱,流二千里,一贯五百及持杖贩易私茶,为官司擒捕者,皆死”[2]卷五。官府在榷蕲春茶的基础上,对荆湖茶产实行了全面严格的禁榷,自京师直到荆湖之地设置了专门的榷场,全面控制茶园户的茶叶生产,以严厉的法律,规定了违抗官买的不同处罚,表明北宋茶业政策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市场自由买卖的政策骤然改变,茶叶市场的交易方式、茶叶流向发生变化。
榷茶取得初步成功后,北宋于乾德二年(965年)全面禁榷淮南茶。榷淮南茶的基本政策是在“蕲、黄、庐、舒、寿、光六州,官自为场,置吏总之,谓之山场者十三,六州采茶之民皆隶焉,谓之园户,岁课作茶,输其租,余官悉市之。其售于官,皆先受钱而后入茶,谓之本钱。又有百姓岁输税者,亦折为茶,谓之折税茶。总为岁课八百六十五万余斤,其出鬻皆就本场[2]卷一○○。由此可见,淮南榷茶仍是由官府垄断收购和批发,不同的是设置了收购茶叶的山场,加强了对茶园户的控制和管理,并对茶本发放、折税茶收取作出了明确规定。
灭南唐后,北宋很快把榷茶之法扩大至江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正月,江南转运使樊若水认为商人“逾江涉淮,乘时射利,紊乱国法,旁缘为奸”,与榷茶之制相矛盾,奏请“严禁之”[6]卷一八一,江南茶产尽榷。为了适应榷茶新形势的要求,官府一是把淮南茶管理制度运用到江南,就近设置山场收茶,“岁如山场输租折税,余则官悉市而敛之”[2]卷一○○。二是增设榷茶务,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在原来京师、建安、汉阳、蕲口置务的基础上,又在江陵府、襄、复州、无为军增置务,规定各州县茶场收购后必须运送到指定的榷货务。三是提高江南茶价,以与江北茶价相统一。由于江南“官所市茶,价值未称”,樊若水建议“稍增之,以便于民而利于国”,于是“诏有司,以茶品差增其直”[4]食货三十之一。四是“重定法,务轻减”[7]卷十八。规定:“榷务主吏盗官茶贩鬻,钱五百以下,徒三年;三贯以上黥面送阙下”,对“民辄留及卖鬻(茶)计直千贯以上,黥面送阙下,妇人配为铁工。民间私茶减本犯人罪之半”,对“茶园户,辄毁败其丛株者,计所出茶,论如法”,并鼓励人们告发百姓藏匿茶叶,“匿而不闻者,许邻里告之,赏以金帛,咸有差品”[2]卷十八。经过如此整顿,宋代茶法已趋严密,“自(樊)若水建议,其法始密”[6]卷一八一。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福建、吴越并入版图,榷茶推广到上述地区。熙宁七年(1074年)后又榷四川茶,“令官买官卖,置提举司以专榷收之政”,建炎二年(1128年)“大更茶法,官买卖并罢”,废榷行合同场法[8]甲集卷十四。此外,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又行东南茶官专卖制度,至崇宁四年(1105年)行卖引法。
2榷茶法市场管理体制的完善
东南榷茶整体格局形成后,官府仍然作出一系列调整和完善,茶法更加完善。乾德五年(967年),“始禁私卖茶,从不应为情理重”,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删定禁法条贯,始立等科罪”[9]卷十二,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诏鬻伪茶一斤杖一百,二十斤以上弃市”[3]卷一八三,处罚相当严厉。翌年八月,派监察御史薛雄“诣沿江诸州禁绝私茶”[4]食货三十之一。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又“诏禁伪茶”,并“诏民间旧茶园荒芜者蠲之。当以茶代税,而无茶者,许输他物”[7]卷十八。雍熙二年(985年),禁伪茶,“民造温桑伪茶,比犯真茶计直十分论二分之罪”。淳化三年(992年)规定主吏私以官茶贸易,“黥面配本州牢城,巡防卒私贩茶,依本条加一等论”。对武装贩私的打击尤严,“凡结徒持仗贩易私茶,遇官司擒捕抵拒者,皆死”。淳化五年(994年)又重申定“有司以侵捐官课言加犯私茶一等,非禁法县者,如太平兴国诏条论决”[3]一八三。茶法的完善,反映了官府对市场控制程度的加深。十三场六榷货务机构的完全建立,又从组织机构上为榷茶政策的贯彻执行提供了现实保证。
东南榷茶法其法大体是茶园户“岁课作茶输租,余则官悉市之。其售予官,皆先受钱而后入茶,谓之本钱;又民岁输税愿折茶者,谓之折税茶”。六州十三山场,“其出鬻皆就本场”,而江南32州6军的茶场买茶,“岁如山场输租折税”。这些茶由官府组织运力,“悉送六榷务鬻之”。“凡民茶折税外,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论罪。园户辄毁败茶树者,计所出茶论如法。旧茶园荒薄,采造不充其数者,蠲之。当以茶代税而无茶者,许输他物。主吏私以官茶贸易,及一贯五百者死”,“民之欲茶者售於官,其给日用者,谓之食茶,出境则给券。商贾贸易,入钱若金帛京师榷货务,以射六务十三场茶,给券,随所射与之。愿就东南入钱若金帛者听,计直予茶如京师”[3]一八三。这就是交引制之来源。官府认为,榷茶有三大好处:“一则官卖以实州县,一则沿边入中粮草算,请以省馈运,一则榷务,入纳金银钱帛算,请以赡京师。而河东北互市,川陕折博,又以所有易所无,而其大者,最在边备”[6]一八一。因此,榷茶与沿边入中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所谓“自西北宿兵既多,馈饷不足,因募人入中刍粟,度地里远近,增其虚估,给券以茶偿之”[7]卷十八。这样产生了三说法、四说法、现钱法、贴射法等交引法的变态形式。
宋初茶法屡变,岁课旧削的根本原因是交引制的不断调整以及交引制与贴射法的交替进行。贴射法与交引法有很大区别,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市场管理方式。贴射法与交引法相比,对茶园户而言,省却了官府的敲诈勒索,减少了茶本钱中的高利压榨和每百斤20斤至35斤耗茶的负担,并可和商人直接交易。但茶价和茶额仍由官府确定,茶园户必须在官府监督下售茶,而且如果出售没有达到官府规定的茶额,则所余净利钱由茶园户支付。“园户皆细民贫弱,烦扰益甚”[2]卷一○三。对官府而言,却非常有利。由于贴射与入中脱离了关系,杜绝了虚估的巨大损失,又可不支茶本,不付脚钱,坐享净利,收入十分稳定和可靠。南宋陈傅良认为,“理财之臣,往往以遗利在民,数务更张,然大概无过李谘、林特二法”,其中林特茶法“去虚估加抬未远也”,而李谘茶法“始断然罢去买纳茶本,使客自就山园买茶,而官场坐收贴纳之利”[7]卷十八,所以宋人吕中说:“贴射之法虽通商,而官受其利,三说之法虽官鬻,而商受其利”[10]卷十一。不利点是,“善茶皆入商人,其入官者皆粗恶不时,故人莫肯售”。官茶粗恶停积,“十三场茶积未售者六百余万斤”,加上“奸人倚贴射为名,强市盗贩,侵官利”[2]卷一○三。对商人而言,可以得到新茶,但选择余地减小,而“加饶”又大大低于虚估,利润下降,故贴射法“行之期年,豪商大贾不能轩轾为轻重,而论者或谓边籴偿以见钱,恐京师府藏不足为继,争言其不便”[2]一○二。在一片反对声中,孙奭于天圣三年(1025年)十一月罢贴射复三说旧制,“遂罢贴射法,官复给本钱市茶”,同时“河北入中复有三说法”[3]卷一八四。
3榷茶法市场管理体制的基本结论
宋代榷茶法中的民有官收官销的官鬻法、民有官收商销的间接专卖法、民有官督商购商销的专卖法各有其严格的法律体系。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茶法条文加强对市场的控制,达到“普天之下,茶货流通,利入公门”之目的。官鬻法是官府亲自入市,试图把茶利一网打尽。间接专卖法的思路是“朝廷榷山,大获厚利”,“官榷茶山,利归公害”[11]卷一○八,甚至是“茶利自一钱以上,皆归京师”[6]卷一八一。为达此目的,官府建立了严厉系统的茶法,规定“采摘不入官,公家定科罪”[12]。每当“春霆发雷抽新馥,榷吏穷搜不容粟”[13]卷二十五。官府利用“凡茶入官以轻估,其出以重估”[2]一○○,“贱买贵卖”[11]卷一○八这一简单办法大享其利。正如宋人所云:“税口征四百,茶利高十倍”[12],官府取得了丰厚利益。同时,它在茶叶市场上又与茶商互相勾结,以维护所谓“公私利济,经久可行”[14]卷八的市场运行格局。但茶商向官府展开了激烈争夺茶利的斗争,以致“东南三百六十余万茶利尽归商贾”[2]一○○,引起茶法变易无常,民有官督商购商销的贴射法应运而生。从实际运用效果看,贴射法仍不能无弊。沈括甚至说:“行之三年,茶利尽归大商,官场但得黄晚恶茶”[9]卷十二。这说明榷茶法对市场的管理虽然严密,但仍然弊病丛生,问题百出。为此,官府不得不以通商法来作为管理茶叶市场的法律手段。
〔参考文献〕
[1](宋)彭龟年.止堂集[G].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
[3](元)脱脱.宋史[M].
[4](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
[5](宋)吕陶.净德集[G].
[6](宋)王应麟.玉海[M].
[7](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
[8](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
[9](宋)沈括.梦溪笔谈[M].
[10](宋)吕中.宋大事记讲义[M].
[11](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G].
[12]全宋诗(第1册)[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495.
[13]宋诗纪事续补[G].
[14](宋)包拯.包拯集[G].
关于太湖县茶产业发展的思考
刘立华
(安徽省太湖县茶叶站,太湖246400)
1太湖县茶产业基本现状
太湖县地处大别山南麓,境内峰峦叠翠,一万公顷花亭湖碧波荡漾。太湖物产丰富,产茶历史悠久,禅宗二祖慧可在太湖参禅弘法三十一年,与茶结下不解之缘。陆羽在《茶经》记载太湖唐代产茶。宋代设有榷茶场。县志记载明清时期太湖产芽茶为贡品,当时境内南阳河所产“南阳谷尖”誉满皖西南。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太湖茶叶发展迅速。2011年全县茶园面积5533hm2,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333hm2,占茶园总面积的24.1%,比“十五”末增加22.1个百分点,可采茶园面积4000hm2;全县茶叶总产1109.7t,茶叶总产值10119.19万元。其中名优茶产量345.24t,产值6659.02万元。
全县现有茶叶加工厂89座。“十一五”期间新建、改建清洁化茶叶加工厂27座,每座年加工能力20t以上;新建寺前标准化茶叶加工厂1座,年加工能力200t。全县茶叶加工已实现机械化。
通过品牌整合,全县已实现共打一个“天华”茶叶品牌。“天华”茶叶商标已获安徽省著名商标。
2008年成立县茶协会,同时有5个乡镇成立了茶业分会;成立1个县级和5个村级茶业专业合作社。全县茶叶龙头企业13个,其中市级茶叶龙头企业1家。
2目前茶产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县茶园50%成片茶园规模在6.7hm2以下;2hm2以下零星分散的茶园面积2000hm2,占总面积的38.5%。“十一五”以前所建茶园大部分标准不高,基础差,存在老化问题,在实施“十一五”规划过程中未得到改造。“十一五”新建茶园仍有建在超25°山坡上、风口等一些不宜种茶的地方,同时全县茶园发展中也存在前期整地、吊槽、施基肥不到位的问题。
全县现有茶叶加工厂近90家,加工能力平均不足15t。60%厂房简陋,设施老化,加工工艺不规范,造成茶叶加工成本增加,茶叶质量不稳定。
全县生产天华品牌茶叶有“天华谷尖”、“二祖禅茶”和炒青绿茶。由于茶园基础条件差,天华牌茶叶缺乏数量的支撑;管理不到位,茶产品质量难以切实保证;宣传力度不够,名牌效应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品牌带动能力不足。
茶业是太湖县主要农业支柱产业,但发展水平与全国、全省、周边县仍存在一定差距。尽管近几年县级安排一定茶叶发展专项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扩大基地规模,对加工厂改造、茶叶品牌宣传以及龙头企业培育资金投入仍然不足。
太湖县每年有2000t以上夏秋茶生产能力未得到开发利用,严重制约了茶农增收和茶产业效益的充分发挥。
目前本县茶叶市场基本处于有市无场的状态,茶叶生产者、消费者、茶商没有一个具体的交易场所。
3茶产业发展指导思想与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升质量、发挥品牌效益为主要目标;以资源为依托,以茶文化、茶科技为动力;逐步实现基地规模化、加工清洁化、管理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产业化,使本县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并真正成为太湖县农业支柱产业和山区民生产业。基地规模化。在考虑生态条件第一的前提下,新建茶园注重规模化集中发展,产业政策应向重点专业产茶乡镇、村、组倾斜,稳步推进茶产业规模化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十二五”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600hm2,茶园低改1333hm2。淘汰不适宜种茶的老茶园667hm2,退茶还林,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工清洁化。在全县迅速建成一定数量的标准化、清洁化茶叶加工厂,做到清洁化加工,标准化生产,保证茶叶加工质量和安全。“十二五”末全县标准化、清洁化茶叶加工厂达到100座,使清洁化加工能力占总加工能力的90%以上。
产品品牌化。严格执行“天华”茶叶品牌管理办法。丰富“天华”茶叶品牌内涵,把茶与禅宗结合作为宣传太湖茶的突破口,提升“天华”牌“天华谷尖”和“二祖禅茶”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加强茶文化建设,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使“天华”茶叶品牌成为安庆市域品牌,提高其在全省的影响力。
经营产业化。扶持和培育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3个,促其做大做强,形成能带动全县茶叶发展的省级茶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市级龙头企业3个;建成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茶叶专业市场1个。
服务社会化。加快培育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发展壮大茶叶经纪人队伍,新建茶叶专业经济合作组织20个。按照“民办、民有、民享”原则,积极鼓励发展以农户为基础,以茶场(厂)为骨干的茶叶专业合作社,不断增强合作社经济实力,充分发挥其在组织茶农、服务茶农、示范带动生产、开拓市场中的重要促进作用,引导茶农走向市场。
4茶产业发展主要工作
坚持规模发展,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北中、寺前是本县产茶重点镇,由于近几年茶叶经济效益好,茶农发展茶叶生产积极性高,政府要制订政策,强化资金扶持力度,帮助茶农解决茶叶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新发展茶园要全部无性化,根据本县茶叶生产情况选择舒茶早、皖茶91、龙井长叶、乌牛早等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要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特别是茶园基础性投入,要深沟吊槽,基肥要到位。
搞好低产园改造。对1333hm2低产茶园进行改造,改造后茶园单产提高到50Kg/667m2以上。
加强无性系良种茶园示范基地建设,各产茶乡镇均建立起良种茶园示范片,通过建立优质高产示范园推动全县茶叶生产水平提高。专业技干要建立科技示范户、联系户,通过点片示范辐射带动提高全县茶农茶叶生产科技水平。
搞好清洁化、标准化加工厂新、改建。进一步细化、提升《太湖县清洁化茶叶加工厂建设标准》,加工厂建设都必须按标准要求进行,要对全县茶叶加工厂进行合理布局。引进名优茶清洁化生产线。新建、改建茶厂实行以奖代补资金扶持,所有新、改建茶厂必须申报确认、验收合格才能得到扶持。全县茶叶加工厂达到布局合理,生产清洁、规范,加工能力与全县茶叶生产目标相适应。
不断提高茶叶质量,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大茶叶品牌宣传力度,搞好茶文化建设。要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茶园投入品管理力度。以全县各乡镇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站为契机,加强茶叶质量安全检测,对生产基地(企业)进行监控和不定期抽检,确保茶产品质量安全。督促企业进行QS认证,加快全县茶叶生产企业QS认证进程。技术部门制订各项技术标准,规范全县茶叶生产、加工行为。每年选择1~2个大中城市举办一次茶叶推介会。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平台,聘请专家、学者、名人,利用太湖在各地老乡宣传推介太湖茶叶。
“茶禅一味”,茶与禅宗有不尽的渊源。“二祖禅茶”因二祖慧可焙制而得名。太湖是中国禅宗发祥地,从二祖慧可卓锡太湖狮子山,一千六百多年间众多高僧大德与太湖都结下不解之缘。太湖民风淳朴,历史积淀厚重,太湖是赵朴初的故乡,利用好禅宗资源和朴老这张名片宣传好太湖茶。把茶文化建设与花亭湖旅游结合起来,推进民间茶文化研究会等各种组织建立,促进茶文化氛围形成。
政府应从政策、资金、措施等多途径鼓励本土民营企业发展,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积极鼓励民营企业采取股份合作、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做强做大。大力引入阜外民企发展太湖茶产业,有关执法部门要积极保驾护航。大力培育茶业龙头企业,要培育出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省级、市级茶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茶农在茶叶生产、销售中组织化程度。专业合作社通过强化内部管理,积极吸纳会员,不断壮大自身,充分发挥作用,带领茶农积极开拓市场。高端产品对茶品牌形象有拉升作用,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不足,太湖茶产业发展不能只依靠高端路线。茶产品工作重点是满足大众消费的中档茶。加大中、低档茶叶开发力度,提高制作技术,提升茶叶品质。太湖目前茶产品为:高端“天华谷尖”及“二祖禅茶”;中、低端“大众禅茶”及炒青系列。要把高端产品做精,把中、低端产品做好。开发制作极品“天华谷尖”、“二祖禅茶”,提高其知名度。开发好夏秋茶,太湖有2000t夏秋茶资源。在夏秋茶资源集中的北中镇建立茶叶精制加工厂1座,年加工能力500t以上,并通过各种形式努力促成太湖茶叶出口。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在县城区建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茶叶交易市场,并把它打造成在皖西南地区有影响力的茶叶专业市场。发展壮大茶叶经纪人队伍,积极为本县和在外茶商排忧解难,对销售业绩突出者予以奖励。积极为外地客商提供优质服务,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要维护好社会秩序和茶叶流通秩序,构建一个自由、公平的茶叶交易环境。在县内建成“天华”茶叶系列品牌店,在全国各地开设销售窗口。鼓励农民经济人、外地工作的太湖籍老乡在各大中城市开办茶叶销售窗口,代销、经销太湖茶叶。
利用当地资源,选育茶树良种
李建华
(陕西省安康市林技推广中心茶果站,安康725000)
〔摘要〕陕西省有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茶树良种选育初见成效。“陕茶1号”是陕西省第一个无性系茶树品种,建议大力推广,同时依托安徽农业大学建立良种选育推广体系,进一步做好茶树良种选育工作。
〔关键词〕当地资源;选育;良种
茶树良种是实现茶叶生产取得高产、优质、高效的基础。陕西产茶历史悠久,茶树良种资源丰富,选育和推广地方无性系茶树良种,提高茶园无性系良种化率,对陕西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陕西省茶树品种资源丰富
陕西省是我国北方茶区丰产、优质、抗性强的茶树品种资源天然基因库。20世纪80年代初期,省农业局经济作物处主持开展了“陕西省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研究”[1],调查发现有七大地方群体:
1.1.1紫阳群体紫阳群体是陕西省内分布面积最广的一个大群体,其产量约占全省的3/4。原产地包括紫阳、岚皋、镇巴、安康、石泉、汉阴、平利、镇坪、旬阳及西乡的高川、茶镇。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及河谷地带。现已遍布全省,其代表种是中叶类的紫阳槠叶种。
1.1.2西乡大河坝群体原产地西乡县最南部米仓山南坡的大河区内,北移后分布在西乡盆地低山丘陵茶区。
1.1.3南郑碑坝群体原产地分布在南郑县米仓山南麓的碑坝区(原属四川),北移后分布在汉南丘陵茶区。
1.1.4白河歌风群体分布在白河县茅坪区低山丘陵地带,主产地在白石河上游的歌风乡。
1.1.5苦茶群体主要分布在紫阳、岚皋、镇巴三县,海拔1000~1500m的中山地带。
1.1.6宁强广坪群体分布在陕西省西南角宁强县广坪区的青木川、玉泉坝两乡。
1.1.7山阳漫川群体在山阳县漫川乡纸坊沟内。
七大地方群体中有二十八个地方品种(或类型),分别分布在陕南400~1450m的秦巴山区。
陕西地方茶树品种品质优良,多种品质成分组合协调,多酚类含量较稳定,咖啡碱含量普遍偏高,氨基酸含量较高,是生产名茶的种质资源。紫阳种是我国推广最早的三十个传统茶树优良品种之一[2],内含成分丰富,比例协调,氨基酸含量3.08~5.69%,咖啡碱4.36~4.43%,茶多酚23.27~31.11%,酚氨比5.49~8.07,这些有益因素为制成浓而不涩、回味甘甜、品质优良的绿茶奠定了基础。
紫阳种主要特点是发芽早、伸育快、抗寒、抗旱、适应性广,在省内外的南北茶区均有栽培。紫阳种于1955年南迁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栽培,其萌芽早的特性凸显,与湖南当地早芽种无多大差异。实践证明,紫阳种南迁作为湖南的绿茶品种,比在当地群体中选种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紫阳种现已成为制作湖南名茶“高桥银峰”的主要原料[3]。
紫阳大叶泡占紫阳群体种的10.3%,主要分布在紫阳县城关区汉江两岸浅山丘陵地带,以和平乡桂花庄、焕古乡铁壁村最多,分别占当地群体的80%和40%。1978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组织鉴定了80份材料,紫阳大叶泡被评为“具有浓郁熟板栗香味的板栗香型”的7个品种之一。
陕西茶树高产品种性状较好,产地集中。从条列式常规茶园,采一芽二三叶制成炒青绿茶,单产可达250kg/667m2,最高单产达375.5kg/667m2,是我国北方亚热带茶区最高单产,是选育和推广高产优质地方良种的理想基地。
陕西有伸育快、抗性强的茶树种质资源,通过在海拔1450m的紫阳县斑桃乡胜利村茶园进行物候期观测,这里开采期比低山区迟1个月,全年生长期仅150d,但芽叶生长速度比低山区快,每轮一芽三叶所需天数比低山少10d,是选育耐寒、芽叶伸育快新品种的种质资源。
紫阳县茶叶研究所上世纪60年代发现了一丛灌木型、叶大泡大、叶长12.8cm、叶宽7.1cm,叶片栅状组织仅一层的典型植株,当时取名为“紫阳一号”,多年来一直未开花结果,紫阳已作重点保存。
2茶树良种选育初见成效
“陕西省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研究”,得到全国诸多知名教授好评[1]:“对我国茶树品种资源系统化研究以及引种、优质育种工作都很有价值”(程启坤);“对发挥陕西特有的自然条件优势培育良种,对北茶南移,推广陕西优良品种,都具有国民经济上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王泽农)。
不同地域条件下的群体种、地方品种或类型,是广泛收集、妥善保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的物质基础。陕西省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组曾收集了76份全省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类型资源的茶籽,由于缺乏专业研究机构,保存失败,宝贵的品种资源散落于民间。陕西优越的宜茶自然条件和种质资源,由于没有进行系统培育和挖掘利用,已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近三十多年来,陕西省发展了近百万亩茶园,除少数茶农利用当地品种自繁自育茶苗外,多以引进外省品种为主。由于品种具有区域性,外省品种引进后适应性差、产量低,品质不如当地品种。依赖外省品种大规模发展,在产品特色上与当地品种无竞争优势。
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高级农艺师、金州茶叶研究所所长王衍成,在汉滨区岚河流域的老茶区进行了多年观测。从老家茶园选出一株早芽型紫阳种,1992年开始进行单株无性繁殖。1995年出圃74株,先建成早芽种品系良种母本剪穗圃,2000年发展至0.03hm2。2005年以后逐步加大繁殖,先后在紫阳、汉滨、平利、汉中、商洛等多点区试。2010年9月26日“陕茶1号”通过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办公室组织的省级鉴定,2011年1月31日被陕西省农业厅和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陕西省第一个无性系茶树新品种。截止2011年底,已建成母本园12.3hm2,繁育苗圃1.5hm2,年出圃茶苗330万株。
此外,茶叶专家张淑珍也在引进的紫阳种茶园中,选择优良单株,在商南县进行繁育。
从2010年起,紫阳县明确了茶产业发展策略——今后新建茶园主推紫阳种,采取单株选优、提纯、复壮技术措施,大力繁育推广紫阳种,加强政府扶持,以保持紫阳种的优良特色。
“陕茶1号”属早芽种、灌木型、中叶类,树姿半披张状,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光泽性强,节间长。具有发芽早、芽叶肥壮、长势好、持嫩性强、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优良特征。产品外形匀齐,色泽翠绿,汤色嫩绿,清澈明亮,香气清香高长,滋味鲜醇,爽口回甘,叶底嫩绿,明亮匀整,品质优异,符合市场消费需求,产品竞争力强。
“陕茶1号”内含成分丰富而独特,属于高氨基酸、高茶多酚、高EGCG、低咖啡碱茶树品种,内含成分有利于高端优质绿茶生产。
《中国茶树优良品种集》中的52个茶树品种,氨基酸含量均未达到5%,多数在3~4%,咖啡碱含量均高于3%。“陕茶1号”氨基酸含量达到5.2%,咖啡碱含量2.8%,EGCG含量高达8.05%,高于日本薮北种(5.13%)。众所周知,绿茶氨基酸含量高是茶叶品质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低咖啡碱茶更适于心脏病、神经衰弱等患者的饮用。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功能成分是儿茶素,是决定茶叶保健价值的核心元素,其抗氧化性是VE的20~30倍。尤其是儿茶素中的EGCG可以起到防癌、防衰老、防辐射、防老年痴呆,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保护心脑血管、保护神经和对抗疲劳等作用。“陕茶1号”EGCG含量高,说明其保健功能更强。
“陕茶1号”从紫阳群体种单株选育,不仅保留了紫阳群体种的生物学特性,育苗成活率、苗高、苗茎粗、着叶数等指标比紫阳群体种更好,具有无性系茶树良种的基本特征特性。在市场竞争中不仅优于原紫阳群体种,还优于所有引进的外省品种,竞争优势非常明显。
3启示与建议
“陕茶1号”是陕西选育出的第一个无性系茶树品种。“陕茶1号”历经20年,从单株选定、母树培育、扦插繁殖、大田种植并在省内“三市(安康市、汉中市、商洛市)”试种,总体表现为适应性好,抗逆性强,成活率高,丰产优势明显,性状特征稳定,内含成分丰富,茶叶品质优异,建议作为陕西省无性系品种的主栽品种加以推广。
“陕茶1号”繁育的茶苗保持了母树优良的特征特性,性状稳定一致:一是适应性好,生长势强,抗寒抗病,有利于增加茶叶产量;二是品质独特,适合生产高档名优茶,有利于形成陕西茶叶的特色,提升陕西茶叶的市场竞争力;三是作为从北方茶区选育的良种,不仅适宜本省种植,还适应河南、甘肃、山东等同纬度地区推广种植。
选育和推广当地良种是陕西茶产业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加快“陕茶1号”繁育推广速度,对于推动陕西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陕西茶业增产、提质、增效,做大做强陕西茶产业具有战略意义。建议进一步扩大区域试验范围,争取成为国家级茶树良种,在全国茶区推广,促进陕西种苗产业的兴起,拓展陕西茶产业链,大幅度提高地方财政收入,促进茶产业再上新台阶。
2011年8月,陕西省供销总社与安徽农业大学签订了茶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书。笔者建议依托安徽农业大学科研实力,建立陕西茶树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培训无性系品种繁育推广科技和管理人才。充分利用茶区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鼓励科技大户选种育苗,自繁自育,培育新的无性系茶树品种。
建议今后引进品种先以“陕茶1号”为对照种,进行品比试验,严把种苗质量关。
[1]程良斌.紫阳富硒茶研究与开发[M].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2010.103,112.
[2]农牧渔业部〔1985〕农(农)字第17号.关于批转《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纪要》和《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实施细则》的通知. [3]彭继光.茶树北移和南迁的生化特性[J].茶叶通讯,1981,(4):1~9.
安徽茶歌舞及采茶戏浅评
章传政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合肥230036)
采茶戏是中国民间歌舞的一种体裁,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茶区,如安徽、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省的汉族地区,是各地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茶戏在历史发展阶段中形成了三类主要的音乐曲调。一是单纯的“茶歌”,多为茶农劳动时唱的歌,有山歌、劳动号子、民间小调等体裁,音乐结构比较简单;二是载歌载舞的“茶灯”,将茶农劳动的动作稍加编排,伴之以茶歌,边歌边舞;三是有简单情节的小型戏剧。茶戏是以富有茶歌特点的“茶腔”、“灯腔”为主,保留了大量采茶山歌、茶灯的曲调,从而形成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因此采茶戏又有“茶歌”、“采茶歌”、“唱采茶”、“灯歌”、“采茶灯”、“茶篮灯”等称谓。
1安徽茶歌
早在西晋时茶叶就成为歌咏的对象,文学家、诗人孙楚《出歌》吟唱:“姜桂荼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其中“荼荈”指的就是茶叶。茶歌最初来源于茶农和茶工自创的采茶调,逐渐发展成一种传统的民歌形式,后来还孕育出祁门采茶戏、南昌采茶戏、粤北采茶戏等多个地方性特色剧种。
安徽六安有首民歌《采茶》,由葛子填词、陆地文整理而成。歌词第一段为:“三月清明雨沙沙,雨沙沙哎,青青茶棵发哟发呀发了芽。雨后茶山美如画,美如画哎,姐妹上山去哟去呀去采茶。采的采细茶,牡的牡丹花,两手攀枝(嗨)十指尖尖采细茶,采哟采呀采细茶。”第二段是:“肩背茶篓到山崖,到山崖哎,人在云中披哟披呀披彩霞。姐妹好似神仙女,神仙女哎,来到人间采哟采呀采香茶。采的采香茶,牡的牡丹花,两手攀枝(嗨)十指尖尖采香茶,采哟采呀采香茶。”歌词描画了安徽六安茶区清明时节采摘茶叶的情景,通俗易懂,便于传唱。人们边劳动边歌唱,消除了身体疲劳,助长了劳动热情。还可以根据歌词编创“采茶”的舞蹈动作,边歌边舞。人民音乐出版社教育编辑室、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非常重视这首《采茶》歌,已经将其编入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音乐》[1],帮助青少年一代了解江淮乡情,培养他们的爱家爱国情感。
黄山《请茶歌》开始是为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大型迎宾晚会创作的,最初由空政歌舞团的歌唱家们采用男女声对唱的形式表演,之后一直久唱不衰,并广泛使用于茶艺表演之中,为国际旅游城黄山市增添了缤纷色彩,得到海内外游客的一致好评。
黄山《请茶歌》唱道:“黄山人迎客不说话,唱起那茶歌敬香茶。请喝一杯祁红茶,红红茶汤香味佳,果香才扑鼻,又闻幽兰花,一片红茶一片情,热情似火酿红茶。请喝一杯屯绿茶,碧绿茶汤春意乏,绵甜又芳醇,清新又幽雅,一片屯绿一片情,纯情似水不
〔摘要〕安徽采茶戏主要有茶歌、茶灯、茶戏等形式,内容大多反映安徽茶区的茶事活动,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安徽采茶戏是安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安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鲜艳的奇葩。弘扬安徽采茶戏艺术,有益于推进文化建设与繁荣。
〔关键词〕安徽;采茶戏;茶歌;茶文化
《锄茶歌》又名《锄茶棵》,创作于20世纪中期皖西大别山。后来为了参加2008年首届中国农民歌会,六安市组织人员对旧词进行改编,填上了反映当地茶农现代生活的新词。如今非常流行的大别山民歌《锄茶歌》,由童立奎、刘家芝作词,李静生作曲,冯晓薇、白树龙演唱[2]。
茶歌的歌唱内容多为历史典故、生产生活知识或者爱情故事,《锄茶歌》就是一首情歌。三哥哥和四妹子一起“上山去锄茶棵,致富路上并肩走,去把那生态茶园锄一锄,一路走来一路歌呦,不觉来到背山窝。”三哥哥让四妹子歇息,“你家的茶棵我来锄,三哥哥种茶是能手,干活我一个顶两个,只要妹妹你说句话呦,你家茶园我包着哎咳呦。”可是四妹子不愿意,“凭啥让你帮俺锄,妹妹也有一双手,技术与你差不多,你是你来我是我,我要你帮忙为什么。”接着两个人开始了真情告白,“四妹子别瞒我,纸里怎能包住火,你天天打俺家门前过,对着我窗口唱情歌,早知你心中爱着我,别把我当呆头鹅”。“三哥哥别罗嗦,你就是个呆头鹅,你虫吃栗子肚子响(想),为啥当面不说破,今日听你心里话,四妹妹甜透心窝窝”。“四妹子你听着,三哥哥心里早琢磨,来年茶园大丰收,三哥哥秋后就张罗,大红花轿把你娶,娶你做我好老婆”。“三哥哥急什么,你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但等茶香飘四海,咱穷山窝变成富山窝,致富榜上你排头名,你大红花轿再娶我。”三哥哥和四妹子“一边锄茶一边说,越说心里越热火,不觉太阳落山坡,晚霞映山山如画,画中只有你和我。”
《锄茶歌》通过歌咏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朴素、自然、生动、流畅,形象逼真,入情入理,因而在安徽省“徽风皖韵”新民歌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在中国第九届艺术节演出中荣获“群星奖”,在其他的许多场合也获得好评。
2安徽茶灯
茶灯是以茶歌为基础,添加舞蹈元素的艺术形式。一般而言,茶灯的表演方式是载歌载舞,我们通常所见的茶灯表演称作茶舞——以茶的生产、饮用为主题和内容的舞蹈艺术。茶舞一般是由1男1女或者1男2女,少数也有3人以上参加表演。舞者腰系绸带,男的持一钱尺(鞭)作为扁担、锄头等,女的左手提茶篮,右手拿扇,边歌边舞,主要表现茶园的劳动生活。不过,我国各地茶舞名字不一样,而且跳法也不相同。
在古徽州的民俗中,茶俗是一朵奇葩,甚至人们誉之为“天下茶俗数徽州”,采茶灯是茶俗内容之一。婺源古属徽州地区,今属江西省,现在还成立有一个名叫鼓吹堂的民间艺术团体,表演内容中就有《采茶灯》舞蹈。表演时,六个姑娘打扮成茶姑的模样,翩翩起舞。手持白色的茶花,不时变换着图案。她们忽聚忽散,犹如茶烟缥缈,婀娜多姿。
在安徽祁门,有一种独特的茶舞——《扑蝶舞》。表演时,八个采茶姑娘一手拿着花蝴蝶,一手拿着圆纸扇,在悠扬舒缓的音乐声中载歌载舞。舞蹈表演的主题是采茶扑蝶,形式优美活泼,气氛轻松愉快。唱词内容是十二个月的花名和农事,“正月里,是新年,家家户户过新年。二月里,杏花开,花楼姐姐丢绣球。三月里,三月三,姑娘个个采茶忙……”。在有的地方唱词略有不同,比如祁门西路彭龙一带是“三月里三月三,三月三,姑嫂二人忙采茶,忙采茶……”。《扑蝶舞》多用方言演唱,乡土气息浓郁。
3安徽茶戏
茶戏是比茶歌、茶灯规模更大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常称为采茶戏。采茶戏的表演通常为数人至十数人的集体歌舞。表演者身着彩服,腰系彩带,男的手拿钱尺(鞭)以做扁担、锄头、撑船杆等道具,女的手拿花扇,以做竹篮、雨伞或盛茶器具,或纸糊的各种灯具,载歌载舞。表演内容多为种茶、制茶的劳动过程,舞蹈动作一般以模拟茶事活动中的动作为主。采茶戏的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唢呐和大锣、大钹等,过门或过场音乐以唢呐为主。
岳西高腔已经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采茶记》是反映皖西茶事的地方传统剧目。全剧分《找友》、《送别》、《路遇》、《买茶》四场,穿插《采茶》、《倒采茶》、《盘茶》、《贩茶》四组茶歌。《采茶记》是安徽文化尤其是皖西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采茶记》第三场《路遇》中称“万山云雾茶、闵山钻林茶、徽州松萝茶、六安毛尖茶、霍山连枝茶,五处都好”。“粗茶出在闵家山,细茶出在万山尖……清明茶、谷雨茶、雨前茶、雨后茶、雨前雨后雨丝茶。清明清,鼓叮叮,二四八月连枝青,叶子包得盐,杆子能撑船……名字叫作老飞天。”记录了清代多种茶品名称,这些茶产自包括岳西县在内的皖西山区。其中万山云雾茶产于岳西县明堂山和潜山县天柱山之间,闵山钻林茶产自岳西县田头乡闵山村雪山庵周围,徽州松萝茶产于休宁、旌德、太平等县,六安毛尖茶产自六安茶区,霍山连枝茶产于霍山县及岳西县的包家、头陀一带。第四场《买茶》说扬州茶商看好闵山茶,带着担夫一起直奔闵山,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清代的一些茶叶贸易情况。
祁门采茶戏,流传于祁门县的地方剧种,是江西饶河调与安徽江北调的合成品。清代祁门红茶创制成功之后,加工作业量大,急需大量采茶、制茶人手。因此,近邻的江西浮梁人和安徽安庆人便纷纷来到祁门,女采男制,共兴茶事。“江西采茶戏”和“安庆黄梅戏”这两种剧种也随之传入,江西饶河调和安徽江北调在祁门的闪里、历口、阊头、奇岭等地流行,并与祁门的乡音古戏(目连戏、傩舞傩戏等)相互嫁接,形成具有茶乡特色的地方戏曲——祁门采茶戏。曲调丰富优美,有西皮、唢呐皮、二凡、反二凡、拨子、秦腔、高二凡吹腔、文词、南词、北词、花调等数十种。初期使用的乐器只有二胡、三弦和锣鼓,以后逐渐增加月琴、琵琶、扬琴、板胡等多种乐器。《天下红茶数祁门》、《采茶》、《海老三种茶》、《祁门红茶》、《茶场就是我们的家》等是最具代表性的祁门采茶戏剧目。
《天下红茶数祁门》初创于1937年,脚本的编剧者是祁门茶叶改良场场长、著名茶叶专家胡浩川先生[3]。采用序曲、种茶、采茶、初制、精制、尾声6场戏,详细演绎祁门名茶从生叶采摘,到初制,再到精制的完整过程。
第一场《序曲》:“哪儿的红茶最著名,天下数祁门。江里有拍天的大水,山上有连天的森林。晴天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茶树这儿生,她享尽了天有的恩。天下红茶数祁门,茶树娇养如美人。今年的种子明年生,十年难长成。娇茶娇草也没这身份,要我们费尽爱护心。茶树这儿生,她享尽了天有的恩。”唱词强调了祁门红茶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第三场《采茶歌》:“风儿悠悠地吹,鸟儿阵阵地噪。枝头一片绿油油,初出的太阳霞万道。山上遍处是采茶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喧声笑语没得停,采茶风光好热闹。双手快快地摘,太阳渐渐地高。篮儿装满就送回,新鲜叶子不能晒焦。采下来的是嫩茶草,一芽两叶不大不小。枝枝都是一般齐,做成红茶好好好。”唱词说明了祁门红茶质量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鲜叶。
第四场《制茶歌(初制)》:“天下的红茶祁门好,长得嫩,摘得早。初制法子真神妙:要她软,用萎凋,揉捻卷成条;要她红,用发酵,烘干又变乌黑了,泡水换红汤,叶底穿红袍。初制法子最神妙,天下的红茶祁门好。”第五场《制茶歌(精制)》:“天下的红茶祁门好,干了精制又巧妙。坏茶都不要,轻的扁的给风吹了,粗的细的给筛筛了,还有那吹筛不尽的坏茶,逐个个儿手拣掉。精制工夫到,总是一般儿好,一般儿大小,精制法子最巧妙,天下的红茶祁门好。”唱词反映了祁门红茶独具特色的初制、精制工艺。
《天下红茶数祁门》在庆祝祁门解放的欢庆晚会上公演后,引起强烈反响。解放后,祁门采茶戏作为茶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新编的祁门采茶戏剧目不断涌现,并在参加各种文艺汇演中屡屡获奖,也为祁门红茶的宣传与推广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4小结与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流传于安徽各地的采茶戏,不再局限于茶事或与茶事有关的范围,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在劳动歌、礼仪歌、生活歌、爱情歌等民歌的所有类别中,总能品尝到芬芳怡人的安徽茶香,欣赏到多姿多彩的安徽文化。时下在安徽的一些乡村,尤其是茶区,仍然有以茶歌为主要形式的采茶戏在流传,体现了安徽的茶情、茶味、茶韵,更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为了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安徽省于1991年举办第一届安徽省民歌歌会。六安地区的《茶歌联唱》、池州地区的男女声对唱《牛歌茶娃对花歌》、女声独唱《九华茶歌》精彩亮相。进入21世纪以来,弘扬传统文化的步伐加快。安徽省分别于2002年、2005年、2008年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安徽民歌歌会,还有许多其他不同形式的民歌演唱会。在这些民歌大会中,茶歌都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基层文化。采茶戏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地域性文化,安徽采茶戏数量丰富,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然而有些采茶戏仍然藏在深山人未识,建议各界人士加强挖掘、收集、整理、创新、开发,使之助推安徽乃至中国茶文化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
[1]人民音乐出版社教育编辑室,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音乐(第13册)[M].合肥:人民音乐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40.
[2]梁柱.浅评六安民歌《锄茶棵》[EB/OL].安徽文化网,http://www.ahage. net/fengsu/17550.html,2010-09-21/2012-02-10.
[3]郑建新.祁门红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113~116.
〔中图分类号〕S571.1 S571.1 S322.1 S571.1
〔文献标识码〕A A C A
〔文章编号〕1006-5768(2012)03-0116-03 1006-5768(2012)03-0119-03 1006-5768(2012)03-0121-03 1006-5768(2012)03-0124-04掺杂。请喝一杯猴魁茶,猴坑传奇泡名茶,龙飞凤又舞,两叶抱一芽,一片猴魁一片情,浓情似酒后劲大。黄山人送客不说话,自有那茶香伴君走天涯。”这首《请茶歌》吟唱了祁门红茶、屯溪绿茶、太平猴魁等黄山名茶,显示了黄山人“敬香茶”接待游客的社会风貌,表达了“茶香伴君走天涯”的美好祝福,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收稿日期〕2012-02-08 2012-02-21 2012-02-27 2012-01-15
〔作者简介〕章传政(1971-),男,安徽潜山人,茶学博士、博士后,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茶文化教学及研究工作。E-mail:zcznj@126.com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项目“安徽茶叶科技发展史及其学术评价(2011sk090)”、安徽农业大学人才项目“徽茶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yj2008-12)”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