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高、音长、音强、音色与情态体验的联觉对应关系——以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水中倒影》为例
2012-03-21吴希希
吴希希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21)
1.前言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古代《乐论》中就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并且详细地描述了音乐怎样通过不同的音乐语汇来表达人们的情绪,即:喜、怒、哀、乐、敬、爱等。这种音乐思想,也就是此文中将要阐述的四种音乐要素与人们情感体验之间的联觉对应关系理论的思想源泉。人们欣赏音乐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欣赏者由听觉而实现的审美活动,这一审美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感知、体验和理解。“感知”,即“音响感知”,是通过听觉器官对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的感性认识活动。“体验”即“情感体验”是通过对音乐的音响感知,体验到作品情绪情感特征。“理解”即“理解认识”,是听赏音乐的一种理性行为,除了对音乐音响表达的理解外,更重要的是对音响内涵的理性认识,在本文中,将阐述的是“体验”阶段,详论述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等这些音乐基本要素是如何作用于我们的情态体验过程中的,又是如何与情态体验产生联觉对应关系的。
2.联觉
联觉的心理现象表明,无论听觉、视觉还是人的情感活动,在人的直觉体验中都有某些潜在的联系,这种联系的表现就是,作用于不同感官的刺激最终在人的内心深处都可产生高低、强弱、节奏、紧张性体验。①王次炤:《音乐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85页。按照我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的有关条文,联觉是“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或者说是以好几种感觉去接受刺激物的能力。音乐之所以善于表现人类的情感,也就是说音乐中的要素之所以可以和人们的情感体验产生联觉对应关系,是因为:首先,音乐与情感体验同属于时间的范畴;其次,由于音乐一定物理特性在音响上对人们造成的刺激,由此引起的人们心理对音高、强弱、紧张等等情态体验的反应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所以,研究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等等与情态体验之间的联觉对应关系具有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本文将以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水中倒影》为例,阐述作品的音高、音长、音强、音色与情态体验的联觉对应关系。德彪西作为印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抛弃了浪漫派时期的巨大的感伤性,取而代之的是运用特殊的音色和音响效果,来表现含糊的感觉和记忆。他往往运用清晰的节奏和特殊的音色来达到他所需要的细致优雅朦胧的效果。该作品是德彪西作于1905年的 《意象集》第一集中的第一曲,是印象派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钢琴作品,作品的创作源于德彪西一次偶然追忆一处荒无人烟的原野时,所产生的创作动机。作品与景色相结合,作品的技法创作和音乐的色彩处处与景色和声音相联系。在乐曲开始处的左手浮动的音符犹如落叶被吹落在水面,在曲中左手一连串的琶音快速地跑动,加上右手的和弦进行,形成了一幅水中倒影的画面,在曲子高潮段落,当水面被狂风或者外界物体打破平静时,作者的情绪也达到了最顶峰,而在曲目最后的结尾左右手的和弦轻柔地抚过琴键,涟漪再次慢慢恢复平静之时,余波仍在轻轻荡漾,最终水面又回到安详的状态,曲作者的心情也慢慢恢复了平静。
3.音的三个要素与情态体验的联觉对应关系
(1)音高与情态体验的联觉对应关系
音的高低是由运动频率决定的,两者成正比关系,频率运动次数多则音“高”,反之则“低”。在音高与情感之间的联觉关系中,往往有这样的对应关系:音越高,情态体验越倾向于兴奋性,往往给人以某种上升的感觉;音越低,情态体验越倾向于抑制性,情绪体验往往与下沉的感觉联系在一起。这决定了高音区具有兴奋、快乐、明朗的性质,而低音区具有压抑,悲哀,阴郁之类的性质。
谱例1:
例如从谱例1开始作者使用的是高音区的创作,使整首曲子达到高潮,在这里作曲家是为了表现水面再一次被打破了平静状态,同时也映衬出作者思绪的强烈反差,暗指黑暗渐渐走向光明,迎接曙光的音乐走向,是为了表现心情的愉悦和兴奋。作者在谱例1中的第四小节,左右手运用了不断上行的全音音阶,使音区不断升高,将全曲推向最高潮。而从谱例1中第三小节和第五小节的对比中也可以看出,第五小节的音区较之第三小节要提高八度,这正是由于第五小节是全曲的最高潮部分,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高涨激动的情绪,不断在高音区或运用不断上升到高音区的创作技法将音乐推向高潮,这种音响频率的增加和振动幅度的加强,都会使人产生情绪高涨、激动的反应,也充分体现了音高与情态体验之间的联觉对应关系。
(2)音强与情态体验强度之间的联觉
音强是声音的基本听觉属性之一,也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要素之一。对音乐中强与弱的体验则是音乐对人的刺激强度造成的,而这种刺激的强度往往与音乐自身的发展变化的程度相关。事物的强弱变化就与人的情感反应强度发生联觉。实验证明,无论是快乐、兴奋和表现积极性的图片,还是悲伤、抑制和表现消极性的图片,实验者总是把强音和显示情态程度强的表情相对应,而把弱音与显示情态程度弱的表情相对应。从而说明了在听觉体验中声音的强弱与情态的强弱具有联觉对应关系:音越强,情态体验越强;音越弱,情态体验越弱。这就是为什么作曲家在作曲的时候总是在表现强烈的情绪和情感活动时用强音,而到了平和安静的时候,总是用弱音来表现。因此强弱是音乐表现各种对象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整首《水中倒影》作品中,作者所要描绘的是静静的水面上,映衬着奇妙的倒影,唤起阵阵微风,飘下一片树叶,泛起微波涟涟,倒影时隐时现,最终回归平静,轮廓重新又清晰起来的意境。整首作品并不是强烈的情感表述,所以作曲家通篇几乎全用“p”或者“pp”来表现水面的平静及倒影的清晰,明亮。而作者在曲子后半段需要描写水面的不平静,因为狂风大雨的袭来,对本来平静的湖水所造成的冲击,同时为了影射作者内心的不平静、激动等情绪,作者运用力度“ff”以反映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命运的抗争,正是这种音响造成强烈的心理震动,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心灵撞击在情态体验上产生了对应联觉关系。
(3)音长与情态活动之间的联觉
音长在音乐中的表现为音时值的长短,以及音乐的速度或者节奏,由于情态活动本身就包含着速度和节奏上的特征,所以音长对情态活动时间特征的体验与音长的感觉之间有联觉上的对应关系,与其相对应的心理反应频率即构成了人的主观心理体验中的速度和节奏。长音使人感觉心情平和,安静,短音则使人感觉心情活跃,急躁不平静。
谱例2:
例如谱例2中在整首曲子的开头部分,以左手为主旋律,使用的是四分音符,为了表现水滴轻快、缓慢地落入水中。此时作曲家想表现水面的平静、安宁。作者运用较长的音符时值来表现内心或自然界的宁静,这两者之间在时间变化率理论中也是成正比关系的,因为在宁静状态下人类活动也趋于缓慢,所用的活动时间也相对较长,因此用较长的时值来表现这种状态也较为符合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
谱例3:
而到了谱例3时,整体速度加快,右手变成32分音符的跑动,为了表现风速的加快或水面由于外界力量,而打破了原本的平静,风吹动水面,泛起波纹,密集的声音刺激频率造成了快速的心理运动,使人们产生一种急切、紧张的情态体验。
谱例4:
从谱例4,也就是整首曲子的结尾处,作者运用的是每小节三个四分音符的写作方法,使音乐处于空寂、悠长、富于幻想的空间。这里音符时值的拉长,是为了表现水面最终恢复平静,倒影的轮廓也再次清晰可见,作者的思绪也恢复到安静的现实状态。因此,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音长与情态体验之间具有联觉对应关系:音长越长,情态体验越趋于平静;音长越短,情态体验越趋于活跃。
(4)音色与情态体验的联觉对应关系
音色在音乐中是指乐器或嗓音的音质。在钢琴作品中,为了更好地诠释作品,演奏者们往往运用多种不同的音色去更好地表现作品,音色分为柔和的、尖锐的、纯净的等等。音色的不同表现在钢琴表演中需要演奏者运用不同演奏技巧和踏板来达到最好的诠释效果。在印象派的创作风格中,印象主义的绘画创作基于以光和色彩的细微变化为主要切入点,强调光线在整个印象主义绘画中的运用,而这一绘画理念,也深深影响到德彪西的创作思想,他在作品中始终强调音响和音色对诠释作品的作用。
谱例5:
例如在谱例5中,在曲子开头的部分为了营造虚无缥缈的环境氛围,不仅要演奏出柔美轻柔的音色,同时需要延音踏板以达到作者为了表现水滴滴入水中缓慢并且与水面慢慢融合的过程,给人以轻柔、松弛、充满幻想的心理体验。
谱例6:
而在谱例6中,我们所要运用的音色就要强烈、坚定、相对明亮一些,右手的果断触键与左手清晰、快速的琶音同时进行反映出了一种对抗、激烈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音色与情态体验的联觉关系:音色越倾向于柔和,情态体验越弱;音色越倾向于尖锐,激烈,情态体验越强。
4.总结
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欣赏过程中音乐使得人的心理活动状态与某些音乐要素的刺激引起的情态体验产生了联觉,才使得纯粹的音响组合具有了表现人的情感和反映外部世界客观形象的能力;正是由于这种音响刺激在人内心存在着一种同态反映的可能性,才使得音乐具有了表现对象的可能性。①王次炤:《音乐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 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