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期不同的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扫描图像质量的对比观察
2012-03-19韦玲群韦翠光
韦玲群 韦 学 韦翠光
(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河池市 547000)
两期不同的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扫描图像质量的对比观察
韦玲群 韦 学 韦翠光
(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河池市 547000)
目的探讨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CTA)的最佳的扫描参数和技术要点,提高图像质量。方法对该院收治的50例临床疑似颈动脉或椎动脉患者均采用智能追踪触发扫描和延时扫描(18~25 s)两期颈部CTA检查,并对所有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运用两期不同扫描参数的颈部CTA均能不同程度地显示颈动脉和椎动脉异常血管的类型、位置、大小,但智能追踪触发扫描阳性率比较高,图像质量优于延时扫描。结论正确掌握好颈部CTA的技术操作及多种重建方法的综合运用,可提高颈部CTA的图像质量及对颈部疾病的诊断价值。
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智能追踪触发扫描;延时扫描;图像质量;颈动脉;椎动脉
传统的观念认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血管检查的最好办法,但DSA血管重叠比较多,而且该方法创伤大,危险性高,患者不易接受,直接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CTA是最近几年开发的新技术,其具有微创、安全、费用低、敏感度高等优点,已有CTA等同于DSA的临床报道[2]。现对我院收治的50例临床疑似颈动脉或椎动脉患者均行两期不同扫描参数颈部CTA检查,并对其图像质量进行对比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临床疑似颈动脉或椎动脉疾病者,男32例,女18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32岁,平均年龄62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四肢麻木等症状。
1.2 方法 采用SIEMENS16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检查前作好碘过敏试验,扫描前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患者仰卧检查床上,用胶带固定其头部。采用高压注射器经右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100~120 mL。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至外耳孔水平,顺血流方向从足侧向头侧扫描。本组50例患者均采用智能追踪触发扫描和延时扫描(18~25 s)两期扫描,所有的图像都传到工作站进行一系列的后处理。
1.2.1 智能追踪触发扫描 即在正式扫描前先选定感兴趣区(ROI),设定好开始扫描的阈值,然后在ROI处进行一系列低剂量监测扫描,当ROI的CT值达到阈值后,手动触发启动扫描,阈值点取主动脉弓,阈值为100 HU。造影剂注射速率 3.5 ~4.0 ml/s。主要扫描参数准直 1.2,螺距0.8,MA 250,KV 130,层厚 1.5 mm,重建间隔 0.7 mm。
1.2.2 延迟扫描 高压注射器注入造影剂18~25 s后,开始进行颈部CTA扫描,造影剂注射速率5.0 ml/s。扫描主要参数:准直0.6,螺距1.5,MA 200,KV 110,层厚1 mm,重建间隔 0.5 mm。
2 结果
2.1 扫描效果 用智能追踪触发扫描的图像无伪影,50例患者中,24例能清楚显示颈动脉内外分支狭窄及椎动脉狭窄、斑块;有5例右颈总动脉起源异常;有21例未见异常。
2.2 影像特点 延迟扫描(18~25 s)的图像有条形伪影,伪影主要位于胸廓部分,有18例可看到颈动脉内外分支狭窄及椎动脉狭窄;有3例右颈总动脉起源异常;失败6例,其中4例为主动脉弓及颈动脉根部不显影,另2例为颈静脉显示充分;有23例未见异常,其中有3例左锁骨下静脉高密影。
3 讨论
3.1 颈部CTA的临床意义 颈部CTA能显示颈部的主要血管干,最具有临床价值的是诊断血管粥样硬化性狭窄及钙化改变,颈动脉分叉部及血管狭窄的范围显示满意。在临床诊断粥样硬化时,明确有无血栓的形成很重要,这是决定治疗计划及判断预后的关键。除颈动脉系统外,椎动脉行程亦可以清晰显示。对于发生在颈部的疾病如颈动脉体瘤,颈部CTA在显示病变的范围以及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方面优于常规的血管造影[3]。
3.2 16层螺旋CT的原理与后处理 16层螺旋CT具有超快速扫描及薄层扫描等优点,使颈部血管在被造影剂最大强化时迅速采集数据,可准确清晰的显示颈动脉和脑动脉。16层螺旋CT还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主要有如下几种:①多层面重组(MPR)是一种非常简便的二维成像方法,可以在任意平面上重建图像,这有利于对外周血管狭窄的诊断与观察。②曲面重建(CPR)能在一幅图像上显示弯曲血管的全长,对于血管的附壁血栓、血管壁钙化、血管周围出血的诊断提供帮助,对于容积再现(VR)发现异常的血管段进行MPR、CPR处理是非常必要的[4]。③ VR是容积显示,最大程度地显示血管表面,同时还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所保留的血管结构,是必不可少的重建方法之一。④表面阴影成像(SSD)和最大强度投影(MIP)能更好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5]。
3.3 颈部CTA的技术要点
3.3.1 准确的扫描时间 颈部CTA对扫描延迟时间要求非常严格,精确控制扫描时间是颈部CTA成像技术的关键。扫描延迟不当可产生伪影,如扫描延迟过短,由于造影剂充盈不足,在前几幅图上动脉出现假充盈缺损;如扫描延迟过长,在最后的图像出现造影剂不足而影响质量。智能追踪触发扫描应用Bolus Tracking功能精确控制延迟时间,颈动脉和脑动脉血管在造影剂最大强化时被迅速采集。延迟法扫描(18~25 s)易出现时间控制不够准确的问题,扫描时间提前,主动脉弓及颈动脉根部不显影,扫描时间延迟颈动脉显示充分。而延迟法扫描,由于人体排泄差异及扫描范围大小差异会使扫描时机出现一些误差。
3.3.2 优化的扫描参数 延迟法扫描(18~25 s)参数扫描的图像均有条形伪影,主要是在胸廓部分有肩胛骨等骨质的影响。这属于高密度界面伪影,这些伪影让我们无法清晰地观察颈动脉和椎动脉起始部,影响我们对疾病的诊断。对智能追踪触发扫描,我们把管电流200 MA调到250 MA,可以减少噪声,避免伪影;还把螺距相应减到0.8,因为增加螺距可使探测器接收的射线量减少,受检者接受的射线量减少[6]。结果智能追踪触发扫描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延迟法扫描(18~25 s)。
3.3.3 合理的注药压力 延迟法扫描(18~25 s)中有3例左锁骨下静脉高密影,考虑可能是注药压力过大(5 ml/s);而在智能追踪触发扫描,注药压力为3.5 ml/s比较合适。对于此类个体差异的患者,为了避开左锁骨下静脉高密影对颈部CTA图像的影响,可降低注药压力或改变扫描方向。
经过综合分析两期不同颈部CTA的影像资料,明确颈部CTA几个技术要点,本人认为在优化扫描参数及正确操作的前提下,多种重建方法联合应用,提高颈部CTA检查的价值,减少患者因做DSA检查而带来的痛苦及经济负担,给临床提供清晰的图像资料和翔实准确的诊断信息。
[1] 刘 军,刘丽丹,王世杰,等.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疾病的实验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0):934 -935.
[2] 李佩玲,王强等,谢秀丽,等.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后处理技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5):772-775.
[3] 茹选良,陈天国,郝 毅,等.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应用及临床意义[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13(4):224 -226.
[4] 李旭文,杜秀娟.16层螺旋CT脑动脉血管成像技术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2):152-153.
[5] 李相基,于传宝,李 刚,等.头颈部CTA在诊断脑血管性病变中的应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2(29):58 -60.
[6] 袁仁松,刘广月,傅长根,等.临床影像技术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8.
R 814.42
B
1673-6575(2012)05-0506-02
韦玲群(1970~),女,大专,主管技师,研究方向:放射影像技术。
2012-05-11
201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