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若干问题论析
2012-03-19崔志胜
崔志胜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社会思潮是特殊的社会意识现象,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社会思潮具有多样化特征,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当中,既有与历史前进方向一致的正确思潮,也有与历史前进方向无涉的中性思潮,还有与历史前进方向相背离的错误思潮。新世纪新阶段,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当代中国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有效的引领。
一、充分认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必然性
概括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社会思潮之间是主导和被主导、引领和被引领的关系。“主导”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摄和领导地位,“引领”就是要坚持正确的导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或思潮,使其朝着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方向发展。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并不是说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全是被动的,“事实上,在两者的关系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强化着对社会思潮的主导、统摄和引领作用,对其整体进行改造、净化、提升和不同程度的包容。而各种社会思潮也以个别的形式,或以相互交织的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渗透,施加影响,力图或融入、或认同、或改变其形态和内容”[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性,就要从两方面深刻揭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必然性。
首先,充分认识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客观现实。马克思说过:“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2]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党和国家事务中发挥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作为我国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奉行和遵守的社会主导价值观,但也必须看到,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在高扬主旋律的同时,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利于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一些反映剥削阶级利益的腐朽思想以及消极颓废的生活方式也趁机滋生蔓延,给人们的思想行为带来消极的影响,甚至危害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对于社会思潮,我们既要看到它多样化的客观现实,又要看到它必须加以引领的必要性,通过引领使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充分发挥其正面的积极作用,而减少甚至避免其负面作用,使其朝着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发展。
其次,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有效特质。对社会思潮进行引领整合,使之朝着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方向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具有其他价值体系都不具备的先导力和影响力,因而能够引领社会思潮健康发展。当前,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才能不断增进社会共识,凝聚我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深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壮大主流意识形态
加强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工作,必须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
首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的方针,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把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所谓重在建设,就是要把“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作为科学的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源于实践,又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只有以建设为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丰富和完善这一科学体系,也需要以建设为基础,才能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我们所要构建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不能脱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也不能割断历史文化传统,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要求“以立为本”,着眼于立。在思想文化领域,坚持正面引导,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发展多样性,用积极的、先进的、美好的东西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就是要把建设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扎扎实实地去做,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把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与阶段性要求相结合。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为人们所接受并积极践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常抓不懈,找到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法和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长期性是由人的认识规律、思想转化规律和社会发展现状决定的。毛泽东曾经说过:“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3]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反复过程才能完成。此外,由于人的思想转化是一个长期、缓慢的渐进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识上成为全体公民的共识,行为上成为整个社会的准则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就社会发展现状来说,我国目前存在着生产力还不发达、文盲半文盲人口仍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比较落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现象,再加上经济体制的转变必然会引起经济、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诸多方面的重大变动,而体制、法律、政策、管理的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些都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然呈现出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与阶段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战略目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长远规划,建立一套科学的长效化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立足实际,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落到实处,使其成为凝聚全民、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支撑。
其次,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们思想上的共识和行动上的准则,为有效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首要任务是广泛开展宣传普及活动,理论工作者要以简洁精练、易于为群众所理解的语言概括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把复杂的理论转化为生活的道理。要注意改进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增强宣传教育效果,通过通俗读物、公益广告、先进典型以及各种文体活动等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具体化,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要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尤其要重视利用互联网以文字、图片、动画、音乐、影视等多媒体手段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使宣传形象、生动、逼真,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文学艺术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各种文艺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要求通俗易懂地表现出来,真正用优秀作品鼓舞人、影响人。
再次,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牢牢掌握思想舆论主阵地。“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起着扩大政治认同、进行政治整合、规范政治行为、增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促进政治稳定的作用”[4]。①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控制力和导向力,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中,党委宣传部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管部门,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加强对整个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对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领导;②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各项工作的根本方针,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③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坚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渗透力,使其牢牢掌握思想舆论阵地。
三、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能力
首先,提高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能力,必须着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摄作用,大力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理论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显示出更为强大的真理与逻辑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会不断地面临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应承担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深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背景下,应深入研究和回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澄清人们认识上的错误,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研究和回答有关社会思潮涉及的、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进一步增强科学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应加强对社会思潮的研究和前瞻性预测,最大限度地防止错误思潮的出现,针对各种社会思潮性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引导其健康发展。当前尤其是要重视对“主导”、“引领”的理论研究,明确“主导”和“引领”的深刻内涵,以增强“主导”和“引领”的意识,提高“主导”和“引领”工作的自觉性和水平。
其次,提高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能力,必须大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是十分重要的”[5]。也就是说,哲学社会科学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理论思维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思想文化领域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和认同。哲学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如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也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着内在的联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高度重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使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工作服务。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应增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政治责任感和光荣感,紧紧围绕当前社会实际,把握时代脉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从而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界在“引领”中的思想库作用。
再次,提高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能力,必须充分吸收多样化社会思潮中的积极合理因素,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已有思想材料基础之上的,“只有海纳百川,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主动汲取和广泛聚合多样社会思潮中的一切具有科学价值和人文精神的积极因素,才能真正激发活力、引领潮流,确保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6]。因此,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社会思潮的多样化特征,认真汲取其积极合理的成分,在包容存异中求共识、促和谐、谋发展。这样才能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提高其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能力。
最后,提高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能力,必须坚决抵制错误思潮。江泽民指出:“违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尽管是支流,也必须认真对待。如果任其发展,就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有些错误思潮的滋生蔓延,往往就是始于我们对支流的忽视,最后不得不用很大力气去解决。这方面的教训不可忘记。越是变革时期,越要警惕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发生及其给人们带来的消极影响。”[7]82当前,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既存在着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存在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倾向,尤其是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有害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批评的武器一定不能丢”,“对于各种错误倾向决不能不进行严肃的批评”[8]。“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毫不含糊”[7]88。这就是说,面对错误思潮,我们绝不能退缩乃至任其蔓延滋长,必须积极主动地展开旗帜鲜明的思想斗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在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的斗争中,才能充分发挥出巨大的引领功能,不断提高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当前,应着重做好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公共知识分子、极端个人主义、普世价值等对社会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的分析和批判工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考察这些思潮产生的根源、危害及其同其他社会思潮的关系,从而使人们认清这些社会思潮的实质,增强自身抵御、克服错误思潮的能力。
四、创新各种有效载体和形式,把引领工作融入文化建设各个方面
把引领工作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即要把引领工作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在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中,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特别是要重视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把引领工作贯穿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中,真正做到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媒体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马克思就曾称赞:“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它无所不及,无处不在,无所不知。它是从真正的现实中不断涌出而又以累增的精神财富汹涌澎湃地流回现实去的思想世界。”[9]当前,应充分重视新闻舆论方面的工作,利用新闻媒体信息传播的独特优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及其对多样化思潮的引领要求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之中,在全社会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从而形成强有力的主流声音、正面导向和舆论强势。
要重视精神文化产品这个重要载体,使引领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操和道德情操。精神文化产品对于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效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创作的主体内涵,用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生动形象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追求。要把握群众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加强对新的文化品种、文化形式的研究和引导,不断创作群众喜欢、群众欢迎、群众满意的文化产品,使文化创作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价值取向,加强对创作思想、创作选题的引导,对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唱响代表时代发展方向、体现社会进步的主旋律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亵渎经典、嘲弄英雄和低俗媚俗的倾向予以鞭挞和抵制,努力形成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良好文化生态。要根据“三贴近”原则,善于运用各种文化形式、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工作落实到各个基层单位,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当前,尤其是要做好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家庭、文明单位和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卫生、体育和科学普及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要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传播主流价值理念。通过举行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各式各样的仪式活动,培育爱国主义意识、集体主义意识,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科技馆、烈士陵园、展览馆、纪念馆、文化遗址和风景名胜等各种文化设施,通过开展活动,加强对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和历史优良传统教育,为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场所。我国有各种重要节日和纪念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以及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有其特殊的纪念意义,蕴藏着宝贵的教育资源,通过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和纪念活动,增强人们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坚定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信心。
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建设,掌握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主导权
理论工作是具有独特规律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理论源自实践,同时又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理论建设具有复杂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它主要以脑力支出代替体力消耗,需要思维材料和大量知识的储备,这就需要高素质的具备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的人去承担理论的创造和凝炼工作。在这方面,知识分子和理论工作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能在工人运动和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自发产生,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革命实践经验还处于认识的感性阶段,它们固然是对工人运动和人民群众革命实践的某些真实的反映,但经验仅仅是片面和表面的东西,没有反映出其内在的本质规律,要完全反映出其内部的规律性,就需要具备丰富知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对在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革命实践中创造的经验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论创造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上升到科学的理论形态,以指导工人运动和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我们党历来重视知识分子在革命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知识分子起到了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作用。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是当前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抓紧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队伍的培养。当前应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进一步深化“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建设中,加强马克思主义队伍建设工作,着力造就一批学贯中西、享誉中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一批政治方向正确、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带头人,一批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建设,还必须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方针真正落到实处,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使广大理论工作者自觉地把学术研究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加强思想修养,打牢学问基础,提高研究水平,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新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
[1] 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4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1.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294.
[4] 张雷声.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
[5] 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76.
[6] 李建华,姜国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N].光明日报,2008-03-04.
[7]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90.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