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探讨

2012-03-19李华玲陈文飞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17期
关键词:长效机制志愿志愿者

李华玲,陈文飞

(扬州大学医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1)

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探讨

李华玲,陈文飞

(扬州大学医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1)

推进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但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普遍缺乏长效机制。本文从当今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入手,剖析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志愿服务的经验,从志愿服务的制度化、激励制度的建立健全、培训平台的建立和完善、加强宣传和保障几方面进行探讨,以期通过创建长效机制使新时期大学生志愿者的工作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每年开学,校园里新添了无数张鲜活的面孔,一股新的朝气扑面而来。但一直以来,“80后”和“90后”是让社会宠爱和疑虑的群体,被人们称作“垮掉的一代”。“80后”和“90后”常被贴上个性张扬和强调自我价值的标签。这代人穿着名牌,吃着洋快餐,住着大房子,泡在网络虚拟世界里,生活无忧无虑,他们是一群“活得轻松”的人。然而,在关键时刻,这群集全家几代人关爱于一身的“80后”和“90后”,却是“敢于承担的一代”。这些青年人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危险之际不退缩,用青春的面容、阳光的微笑理性应对。当“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年轻的群体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属于这一代人的自强宣言:中华民族永不言败,中国青年大有可为!各高校的捐款箱和献血队伍前也不乏稚嫩的双眼。在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上,170万奥运会志愿者见证了奥运会的“无与伦比”,大学生志愿者是奥运志愿军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奥运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永远保持微笑的面孔给国内外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展现了一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无私奉献的风采。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大学生志愿者在世博园区内的“小白菜”,园区外的“小蓝莓”,还有散布在城市各个“窗口”成千上万的城市文明志愿者,以兢兢业业的精神、细致入微的服务,让世界看到与世博交相辉映的志愿者风貌,展现了新时期大学生的风采。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活,促进了自我发展,而且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同时,他们还体验到了成就感和形成了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志愿者精神的持续,尤其是新生的一代,不仅是社会和谐的需要,更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志愿服务在各个高校蓬勃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管理工作既是共青团组织的重要工作,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普遍缺乏长效机制。本文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新时期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

1 现状及问题

1.1 来自政府和组织的问题

在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政府、志愿机构和企业互相协调、互相补充的社会服务体系。而在我国,政府虽然大力宣传,但对志愿者活动尚没有任何法律规定。企业界对志愿者自身的价值也缺少认同,在招聘大学生来企业工作时,党员、学生干部的身份和在学生会任职的经验常常被视为能力的见证,而从事志愿活动的经历则得不到重视。大学生志愿者将大量时间贡献给了社会,却失去了竞争优秀学生干部、三好生等各种荣誉的机会[1],而企业对学生成绩的认可恰恰是通过这些大大小小的证书体现的。目前,我国大多数非营利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大,在财政和决策权上缺乏自主性,对志愿者的管理缺乏配套的奖惩措施,使志愿者的积极性受挫。资金的缺乏和志愿者的频频流失常使非营利组织陷入两难的境地。

1.2 来自学校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主要是在校团组织的领导下由社团组织开展活动,由于受物力、财力及信息不畅等限制,使得高校社团组织活动单一,学生选择余地狭小,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很难对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起到激励作用。

1.3 来自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日益多元化,既渴望参与社会活动,又对面临的困难估计不足[2]。不少大学生受到志愿精神的感召和大规模活动的吸引,积极投身到活动中,但随着新鲜感的淡化,当看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时,往往出现浮躁、退缩等心理,不安于从事专业技能不强、专业不对口的献爱心活动。同时在客观上,大学生志愿者由于社会经历欠缺、民情了解有限、思维方式过于理想化和缺乏工作技巧、必要的岗前培训等,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绩效甚微,难以胜任委派的工作。工作中的挫败感不仅使他们自信心受到打击,同时影响到其志愿服务的热情。

2 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发展的思考

2.1 志愿服务工作要逐渐制度化

在德国,政府要求所有中学生在毕业后如果不入伍服役,就必须参加一定时限的社会服务实践,如到医院、社区、福利机构从事一定时限的无报酬服务,当这种服务达到规定要求后,可以享受被大学优先录取的待遇。今天的德国年轻人既有及时行乐的倾向,也有一定的上进意识和服务社会的观念。许多美国学校都把是否做过志愿者作为对学生升学考核的一项指标,有许多国家也已明确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从事一定时间的志愿服务方可拿到毕业文凭。因此,逐渐把志愿服务制度化,营造全面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的基础。更有必要使志愿服务法制化,用法律手段加以管理和开展活动,明确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及服务对象的权利和义务。21世纪志愿服务呼唤法制化,要用法律的手段保障志愿者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2.2 志愿者激励机制要健全

高校可将志愿服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把大学生活动的情况纳入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制度化。国内有些学校也把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本科生的必修实践环节纳入教学计划,“志愿者服务学分制”在少数学校已开始实行。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表现与学生党员的发展、学生干部的遴选、奖学金的评定、升学就业推荐,以及奖、贷、助等方面的综合评定相挂钩[1,3]。此外,高校特别要强化大学生志愿者的后续保障,联合相关组织单位,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据报道,中国民企联合馆举行“民企馆参展企业应届生招聘会”,已有不少企业提前从民企馆180名志愿者中“挖”走所需的人才,他们普遍认为志愿者经过世博会的锻炼,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沟通能力,比别的应届学生更具优势,这对大学生有一定的启示和激励作用。

2.3 志愿服务教育的培训平台要建立和完善

在众多的志愿者群体组织中,大学生志愿者基于其独特的优势,在志愿服务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志愿精神”肤浅化、服务专业技能较低、运行机制有待改进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有限。因此,要建立系统的教育培训体系。

(1)出版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教材,使教育培训有具体内容,包括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和操作实务,为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参考资料。

(2)建立志愿者服务平台,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志愿者的个人信息、服务记录与年审情况都将登记在册,志愿者还可凭证优先获得权益保障。建立志愿服务课程网,包括课程动态、教学资源等,涵盖志愿服务新闻、志愿服务心得等内容,集知识培训、信息沟通、新闻宣传等功能于一体,为学生日常进行网上学习、沟通、交流提供便利的网络平台。

(3)针对特定的重点活动,开展专项培训。按照不同的志愿服务主题开展论坛,并进行分门别类的技能培训,使志愿者在实际工作中有章可循,提高效率;组织志愿服务技能比赛,以赛促训。

(4)活动后及时总结,进行表彰奖励。每次活动后进行经验总结,改正志愿服务中出现的错误,提高服务质量;而且,志愿者在进行总结时通过与他人分享、交流,可使自身的感情得到抒发。设立志愿服务基金,除为志愿者进行物质激励外,也进行荣誉评比,使志愿服务激励有资金保障。

2.4 志愿服务活动要积极宣传

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和其他社会资源进行立体宣传,在全社会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校园里通过绘制精美的海报横幅,开展志愿者心得体会讲座,引起共鸣,让志愿服务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2.5 志愿服务要有保障机制

美国、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较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有雄厚的资金支持[4]。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是国外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最强有力的措施,而从国内各高校看,资金紧缺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应增加政府补贴,各高校立足本校发展实际,通过与已有教学资源的协调,在人力、经费等各方面形成志愿服务工作的更大合力,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和有力保障;设立专项基金,在学校拨款的基础上吸纳社团慈善团体捐赠,得到企业支持,推动建立稳定有效的志愿服务投入机制,使志愿服务事业长期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此外,要强调依法保护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劳动付出,防止滥用志愿资源,把大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从而造成扼杀大学生公益意识,损毁其志愿精神的严重后果。

近几年,随着我国志愿服务的日益强大,人们已普遍对志愿服务有所认识,然而,如何能更好地持续开展这项活动仍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对世博会志愿者调研发现,绝大部分志愿者表示虽然服务期很短,但自己有了显著提升。87%的志愿者表示更加了解志愿服务的内涵,84%表示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65%认为更深刻地理解了团队合作的意义。志愿者都想将志愿精神带到校园里,为更多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性发展。以世博为契机,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贯彻学校全面教育理念的要求,是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也是青年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将更有效地促进新时期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1]周炳振,陆未谷,徐玥,等.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S 1):101~103.

[2]丁红莲,王志凝,刘志慧,等.建立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7(7~8):59~61.

[3]陈素文.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建立的思考[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8(6):43~45.

[4]张广济.中外志愿服务比较[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3):29~32.

G 424.29

A

1671-1246(2012)17-0005-02

注:本文系扬州大学科研基金项目(2010 CXJ073)

猜你喜欢

长效机制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