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学习对二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研究*

2012-03-19李建萍

外语学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移情二语外语

李建萍

(黄山学院,黄山 245041)

合作学习对二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研究*

李建萍

(黄山学院,黄山 245041)

在互动协作过程中,符合情境的可理解性输入可以提高学习者个体的语言认知能力;和谐的气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降低语言学习焦虑,提高交际双方的情感认同和适应能力;有意义的语言输出,可以催化新旧信息的重组与融合,促进隐性知识的增长,提高学习者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合作学习;二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1 引言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趋紧密,培养具有较强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既了解本国文化又能吸收和借鉴国外文化精华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成为当前外语教学的中心任务。美国外语教育协会《关于外语能力标准的暂行规定》将外语能力分为听、说、读、写和跨文化交际能力5个方面。无论是语言技能类课程还是通识类英语课程,都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明、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熟悉中外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高二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外语教学研究的热点。

上世纪70年代, Hymes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并界定交际能力的4个重要参数——合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者的社会文化能力。(Hymes 1972:269)此后,Canale & Swain,Stern等语言学家深入研究,取得很大进展。(Canale & Swain 1980:1-47, Stern 1983)90年代,Kim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达到认知、情感和操作的标准。(Kim 1991:259-275)这一提法将学习者的语言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以及语言操作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内容,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很少有机会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下学习英语,课堂学习是他们提高英语能力的主要途径。要在课堂环境下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习者达到认知、情感和操作的标准,发挥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自主性是关键因素。自主性是相互依存的产物,学习者之间和谐的气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更好地促进自主性学习。国内外多年的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模式能够适应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教学需要。

合作学习指学习者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从教育功能上看,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创新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使他们乐于与他人进行交流,主动解决问题。因此,研究合作学习对提升二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互动协作:提高语言认知能力

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既要包括一种属性理论——关于二语习得者头脑中语言知识的理论,还要包括一种转向理论——用于解释二语习得者运用头脑中语言知识的认知机制。即语言学习者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的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语言认知能力则可概括为语言感知能力、语言感悟能力、语言积累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MacWhinney的竞争模式认为,人类语言学习的能力与其他能力都同样依赖相同的认知机制,学习者对目标语语法的掌握是语言输入与认知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MacWhinney 1984:127)语言输入指呈现给学习者可以为其接受、注意及用于联系的目的语样本,高质量和足够数量的输入能激活系统机制的运作并驱动中介语的发展。任何一种语言形式都可用于实现多项功能,反之,任何一项语言功能也可以由多种语言形式来实现。学习者的任务就是找出目标语中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匹配。语言输入给学习者提供4个方面的线索,即语序、词汇、形态和语调,而每种线索是否有用由可靠性、可获得性和竞争效度来决定。

人们通过听、说、读、写4种方式学习和运用语言,其中听和读是以向学习者输入信息为形式,达到输入语言材料的目的;说和写是让学习者用所学语言输出信息,达到训练和强化语言材料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过程包含着语言材料的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语言输入的量要大大多于输出的量,使学习者有充分的语料感知语言,在朗读、模仿、文本欣赏等过程中提高语言的感知能力和感悟能力。Wells指出,无论是书面还是口头话语,都可以被看成既是过程也是结果,即说话以及说了什么。(Wells 2000:15)在说话过程中,说话者在认知上参与意义的建构,认知行为发生。语言材料的输入和巩固过程是一个反复刺激、不断加深印象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创造出一个多层次、多形式、高密度、高效率的课堂互动模式。

合作学习中交际双方的互动提供双向的语言输入。Pica指出,学习者之间预测、感知和体验到信息的难以理解时发生的互动修正和调整就是协商。(Pica 1994:495)通过协商,交际一方为另一方复述或改述话语,从而取得符合情境的可理解性输入。对信息意义的可理解性协商能唤起和维持个体对语言学习领域更深入的探究,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积累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3 角色互换:培养移情和适应能力

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移情和适应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Arnold指出,当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时,他们因处于小范围的交流环境,无需面对当众出错的难堪与尴尬,大大降低交流过程中的焦虑程度,从而增加活动的参与度并能够提高思维质量。(Arnold 2000:233)在合作学习课堂上,同学们作为一个整体,互相扶持、互相依赖,共同完成既定的任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组员之间必须转换角色,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他人的观点保持宽容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移情和适应能力。

移情能力指交际双方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和体验情感。通过使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进行移情,交际一方向另一方表示已经充分理解他的思想和感情。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理解对方的话语,获得的是一种更深的、更可靠的理解,它对维持交谈双方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作用。(Ruben 1976:334)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语言语用移情,即说话人运用语言刻意对听话人表达自己的心态和意图,以及听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准确领会话语的用意。语用移情的微妙之处是说话人或者听话人总是能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语言的编码和解码。移情的另一个层面是社会语用移情,涉及到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际关系,也涉及到语境。社会语用移情要求交际双方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话语用意。有了情感的认同,还必须自觉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行事。Samovar和Porter将这种角色选取能力命名为适应能力,即调整自己以适应对方,从对方的角度进行交际的能力。(Samovar & Porter 1995:248)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为从心理上尊重对方的感情和价值观,设身处地按照对方的民族文化习惯考虑问题和实施言语行为。为了强化学生的移情和适应能力,教师要注意激发兴趣情感和合力情感,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能够促使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和相互竞争;要鼓励学生建立课外学习小组,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和开展学习竞赛,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语言输出:推动对语言进行深层加工

在语言学习方面,从知识是否被语言形式表述的角度,可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二语学习者自己构建的相对稳定的语言系统,可以帮助他们自动生成言语,进行交际;显性知识是人们储存的语言规则,它们可以有意识地对人们生成的语言形成监控。课堂教学主要对学习者获得显性知识有帮助,而能够完成正常的、持续的语言交际,需要的主要是隐性的语言知识。(Krashen 1987:67)隐性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大量可理解的语言接触与输入,特别是将语言的结构和语言功能融为一体的教学活动。隐性知识的增长是通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获得的,因为这种交际是一种认知的体验,能催化新旧信息的重组与融合。在以主题为中心的教材设计中,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听、读、说、写、译等活动,让学生在同一话题中通过听读获得语言输入,并通过说写进行语言输出。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同一主题进行的语言操练及小组合作练习,能够促进学生对信息的吸收、加工和利用。Swain强调输出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在于输出推动学习者对语言进行更深层的加工,比输入加工所投入的精力更多。(Swain 1985:235)有了输出,学习者就处于控制之下,在说或写的过程中,学习者发展他们的中介语以达到交际的目的。为了表达思想,学习者需要有所作为,需要创造语言形式和意义。输出促使学习者从开放式的、策略性的语义加工转向准确产出所需的语法加工。因此,学习者有意义的输出对语言的发展具有潜在的影响。

语言是社交-管理活动的重要工具。课堂上通过组织有情境的活动,学生可以主动创造真实的用外语交际的语言环境。当然,仅仅依靠课堂的语言操练是不够的,教师要倡导学生去组织并参与多种形式的外语课外活动,如外语兴趣小组、书写竞赛、小型朗诵会、外语演讲会、外语写作竞赛、外语墙报、专栏、歌咏比赛、外语文娱晚会等等,使课堂所学语言知识内化并生成新的符合各种情境的话语形式,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操作能力。

5 结束语

合作学习对提升学习者语言认知能力、移情和适应能力以及语言操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互动协商,学习者取得的符合情境的可理解性输入可以唤起学习者对自己语言认知能力的深入探析,从而提高语言认知能力;交际中的情感认同和适应能力的培养,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弹性特征。当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时,和谐的气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大降低交流中的焦虑程度,能够增加活动的参与度和交流的力度,从而提升交际双方的情感认同和适应能力;在操作层面上,情境性语言输出可以催化学习者新旧信息的重组与融合,促进隐性知识的增长,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操作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来自同伴的帮助和反馈可以激发学习者更高的学习动机,并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尊重不同意见并最终达成一致的社交素养;通过围绕其他学科知识的合作学习活动,将语言学习和学科学习有机结合,发展学生高层次的分析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最终达到Kim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达到的认知、情感和操作的标准。

Canale, M. & Swain, M.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J].AppliedLinguistics, 1980(1).

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 J. H. Pride & J. Holmes(eds.).Sociolinguistics:SelectedReadings[C]. Harmoundsworth: Penguin, 1972.

Kim, Y. Y.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 System Theoretic View [A]. In S. Ting-Toomey & F. Korzenny(eds.).Cross-Cultural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C].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91.

Krashen, S. 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 1987.

MacWhinney, B. Cue Validity and Sentence Interpretation in English, German, and Italian [J].JournalofVerbalLearningandVerbalBehavior, 1984(2).

Pica, T. Research on Negotiation: What Does It Reveal about Second-Language Learning Conditions[J].LanguageLearning, 1994(3).

Ruben, B.D. Assessing Communication Competency for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J].GroupandOrganizationalStudies, 1976(3).

Samovar, L. A. & Porter, R. E.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M].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Stern, H. H.FundamentalConceptsofLanguage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 In S.M. Gass & C. Madden (eds.).Input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C]. Rowley: Newbury House, 1985.

Wells, G. Dialogic Inquiry in Education: Building on the Legacy of Vygotsky. In C. D. Lee & P. Smagorinsky (eds.).VygotskianPerspectivesonLiteracyResearch[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责任编辑郑 丹】

StudyonCooperativeLearningtoEnhancethe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ofSecondLanguageLearners

Li Jian-ping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245041,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comprehensible inpu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ituation can improve language learners’ cognitive competence. Harmonious atmosphere and good relationship among partners can reduce anxiety in language learning, which results in a growing sense of emotional affili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adaptive capability in communication. Meaningful language output is capable of catalyzing reorganization and blending of the former information and the new information, thus accelerating growth of tacit knowledge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language learners.

cooperative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H319.3

A

1000-0100(2012)03-0126-3

*本文系黄山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研究”(2010JXYJ09)的阶段性成果。

2011-10-03

猜你喜欢

移情二语外语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大山教你学外语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