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人化讲解 突破中医理论难点
2012-03-19李位昌徐海珍
李位昌,徐海珍
(玉林市卫生学校,广西 玉林 537000)
中医学基础课程理论抽象,教师要讲得通俗易懂和生动有趣比较困难。中职学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较低,因此,理解和记忆这些理论知识很困难,导致教学效果较差。笔者认为,拟人化的讲解是让语言和内容形象生动起来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不但顺应了教学规律,而且也与中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相吻合,与启发式教学的思想相一致[1]。
1 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引导作为主体的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用拟人化的方法,不仅易于运用形象思维激起抽象思维,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给学习带来乐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气的分类”时,对于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几种,学生就难以理解。因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分为4种,每种“气”又在哪里。一般的讲解就是强调元气的重要性,阐述宗气、营气和卫气各自的功能等,教师不能讲得通俗易懂,学生往往也一知半解,理解困难,记忆也只能靠死记硬背,收不到较好的效果。笔者将此内容进行拟人化讲解,首先提出问题:“在一个学校里,每个人都工作,但不同的人为何称呼不同?守门口的和煮饭的人分别称为什么?校长和副校长的工作范围有何不同?”学生一下子就讨论开了,一般都能想出门卫、厨师等称呼,也大概知道校长和副校长管理范围的不同。笔者接着就开始讲解气的分类:在人体中的气,是根据其分布的位置和作用不同而分的,分布于全身,对全身均有影响,人体中最重要的气称为元气,相当于负责全面的校长;分布于胸中,推动心、肺功能的气称为宗气,相当于负责某些方面工作的一位副校长;分布于脉中,有营养作用的气称为营气,相当于在饭堂工作的工人;分布于脉外,有保卫和开合作用的气称为卫气,相当于在门口工作的门卫。即气分布在不同的位置,功能不同,名称就不同,与负责不同工作的人的称呼不同一样,这样理解气的分类就容易了。
2 帮助学生理解,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纯理论的描述过于抽象,学生理解不深。拟人化讲解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活跃课堂气氛,理解起来容易,记忆也牢固,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课堂实行拟人化讲解,形式多种多样,应用最多的是比喻。基于对气的分类和名称的理解,对气的功能也就容易理解了:元气,元首、源头之意,有推动全身生长发育和全身脏腑组织功能之功,相当于能推动学校全面发展和全校教职员工工作的校长;宗气,祖宗、根源之意,有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运行之功,相当于主管某些方面工作的副校长;营气,营养之意,有营养全身之功,相当于负责营养的饭堂工人;卫气,保卫之意,有保卫肌表、开合汗孔之功,相当于负责保卫和开关门的门卫。这样,作为教学难点的“气的分类”就迎刃而解了。
3 增加学生兴趣,调节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中进行拟人化讲解,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爱听,并能从中获得乐趣。特别是中医理论,既抽象又没有实物演示,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的拟人化语言就像给课堂注入了一针“兴奋剂”,有利于学生最佳学习状态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1]。如教师在讲到病机邪正相争的内容时,应用拟人化手法,将邪气喻为入侵的敌军,与驻扎体内的我军(正气)展开战斗,战斗的结果与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有关。若我胜敌退(正胜邪退),则赢得战斗,占领战场,即疾病向好转以至痊愈方向转归;若敌胜我退(邪胜正衰),则失去战场,伤亡惨重,即病情加重、恶化,甚至会死亡。笔者在讲此内容时再配以抑扬顿挫的语调和恰当的身体语言,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本来很难理解的病机顿时变得形象而直观了。
4 加深印象,便于学生记忆
进行拟人化讲解,将抽象的理论比喻为容易理解的、具体的与人相关的事物,教师讲得通俗而生动,学生印象深刻,学习易懂,记忆牢固,化难为易,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如讲到腧穴的分类时,十四经穴归属于十四经,占的数量最多,就像入编的“正规军”;经外奇穴是未归入十四经的腧穴,数量较少,可以理解为“游击队”。再如讲到“气与血的关系”时,血对气有营养作用,称“血能养气”,就像母亲养育孩子一样。另外,血能运载气,称“血能载气”,就像母亲背着婴幼儿一样。如此比喻,学生立刻就能领会两者的不同之处,并且印象深刻,容易记忆。
综上所述,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运用拟人化讲解,能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突破难点,加深印象,易于记忆,并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愉快地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徐宁.拟人化讲解在免疫及微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2,20(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