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字反讽句的认知与解读

2012-03-19姚俊宋杰

外语学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句法被动谓语

姚俊宋杰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200433;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

1 引言

近几年来,一个普通的汉字“被”一语风行,其生命力之顽强、影响力之广泛是其它网络流行语无法比拟的。“被”做为“汉语盘点2009”网络征集的年度字词第一字,至今仍然频频出现在报刊、网络以及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各种奇特的“被XX”结构,如“被就业、被涨薪、被代表、被自杀”等等在网络新闻中随处可见,这些结构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媒体报道的失实、权威机构的造假、强权势力的胁迫行为等“别扭的被动现实”的无奈和失望。为何该结构能够反映这些社会现象并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它做为反讽如何被读者解读?本文将从反讽语言暗示的角度,结合汉语原型被动句与无标记被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分析“被”字反讽句的认知模式,探讨其特有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

2 “被”字句作为反讽的认知

“被”字句的流行缘于它在语境中的反讽效应。下面,我们探讨“被XX”结构做为反讽的认知模式。

2.1 反讽的认知

反讽是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即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义颠倒。而反讽暗示是某个语言结构的使用偏离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固定模式,但读者可以根据已有的认知图式解读作者的反讽意图。(Yus 2000,涂靖2004)反讽暗示,又译作反语诱因(曹道根2005:44),其作用是引导听者或读者去关注话语的反讽意义,其形式多样,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形式。本文主要探讨“被XX”结构的使用是如何偏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句法、语义固定模式,引领读者更好地解读作者的反讽意图。

2.2 原型汉语被动句的句法特征

熊学亮和王志军考察了英汉被动句的原型,认为汉语被动句的原型是:[非人称性受事主语+动词]与[人称性受事主语+被+动词]。(熊学亮 王志年2002)换言之,主语的生命性特征决定了“被”字出现与否。

汉语非标记性被动句包括4类:短被动句、长被动句、直接被动句与间接被动句。(邓思颖2004)邓思颖指出,这4种被动句都是由作格化(ergativization)推导而来。汉语的受事宾语适应作格化有两种方式:一是宾语移位成为被动句的主语,形成直接被动句;二是宾语滞留获得部分格,形成间接被动句。在长被动句中,“被”字后的名词短语不一定是施事,而是使役动词或处置意义动词的主语,属于使役者。被动句的主语作为作格化谓语的主语,只要非施事,可以是任何一种题元角色。作格化对“被”字后的动词选择进行了限制。首先,在直接被动句中,该动词应该是及物动词,因为不及物动词不能指派受格,无法进行作格化。其次,在间接长被动句中,如果“被”字后的名词短语是使役者而非施事,那么“被”字后的动词应该能够与表示使役或处置意义的动词性成分组合,形成自然关联的使役事件结构。

综上所述,汉语被动句的句式原型是:[非人称性受事主语+动词]与[人称性受事主语+被+动词]。从非标记性被动句来看,作格化要求“被”字后的动词是及物动词,或者该动词能够和表示使役或处置意义的动词性成分形成自然关联的使役事件结构。

2.3 原型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特征

王力认为,汉语被动句的“被动意义”多表达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情。(王力1957:1-15)此观点为很多汉语学者接受,其中,李宗江从历史、认知和语言类型学的角度论证了这一语义特征。他考察了古汉语、现代汉语文学作品以及报刊语言中的被动句,发现大多数被动句都具有“有损”义倾向。据此,他从主语受影响程度出发归纳了汉语被动句三个层次的语义特征,即作为受事直接受损害、受负面影响、间接受负面影响。(李宗江2004)

在主语作为受事直接受损害的被动句中,“被”字后的动词具有“损害”的语义,主语作为受事直接受损害。如“被杀”、“被抢”、“被抓”等被动结构都是典型的原型汉语被动式的例子。

在主语受到负面影响的被动句中,主要动词没有“损害”义,但整个谓语对主语来说有负面影响,或者是主语不企望的事情。例如:他没料到被人认出来了。

在被动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的受事的句子中,主语与主要谓语动词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只是整个由“被”参与构成的句子对主语或某个相关对象构成不利影响,是人们所不情愿或不企望发生的。例如:贾政还要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李宗江2004)

在上述三个层次的语义特征中,“主语作为受事直接受损害”是原型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特征,另外两个层次在汉语系统中也是自然的,无标记的。

2.4 无标记汉语被动句与有标记汉语被动句的区别

本文提到的无标记汉语被动句是指符合汉语背景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被动句的常用模式,无论从句法还是语义上来看都是自然的,可接受的。从句法上来看,根据主语的生命性特征,汉语被动句相应的原型是:[非人称性受事主语+动词]与[人称性受事主语+被+动词];无标记被动句中“被”字后的动词是及物动词,或者该动词能够和表示使役或处置意义的动词性成分形成自然关联的使役事件结构。一旦违背了上述特征,该被动句就是有标记被动句。从语义上来讲,根据主语受影响的程度,主语做为受事直接受损害是原型,主语受负面影响以及间接受负面影响都是无标记的。但是,如果被动句中的主语没有受到所涉事件的负面影响,甚至从该事件中“受益”,这就不符合汉语背景者使用被动句的习惯,因此成为有标记被动句。

2.5 “被”字反讽句的语言暗示

语言暗示是反讽的重要特征之一,人们意识到作者的反讽意图是因为发现某个语言结构的用法与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固定模式有所不同。同理,“被”字句被理解为反讽往往是因为人们发现该“被”字句的使用偏离了常规模式,即该“被”字句是有标记被动句。

为了考察“被”字反讽句的语言暗示形式,我们从2009年8月到2010年8月的网络报刊新闻中收集了140个“被”字反讽句的例子。下面,我们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分别探讨其语言暗示形式。

2.51 句法暗示

“被”字句在句法上的标记性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句式与原型被动句不吻合;二是“被”字后面的动词违反了句法限制。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形。

第一,与[非人称性受事主语+动词]的原型句式不一致,尽管主语是非人称性受事,但是“被”字仍然出现,这种结构使读者感到异样,从而重新解读作者的话语意图。例如:

①作为一个国家收支的“记账本”,预算收支报告编制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囿于各种原因,每年提交全国人代会审议的预算报告,都极难“被看懂”。(中国日报2010-03-26)

上例中,“预算报告”作为非人称性受事主语,“被”字应该省略,但是作者为了暗示反讽意图,除了使用引号外,还特意使“被”字显形。

第二,“被”字后的动词不符合作格化的要求,有些动词是不及物动词,如例②中的“死亡”是不及物的自发性动词(inchoative verb),不能指派受格,无法进行作格化;有些动词是自主动词(volitional verb),如例③中的“捐款”,这类动词很难与表示使役或处置意义的动词性成分形成自然的使役结构。汉语背景者能很快地意识到这些异常,从而洞察作者的反讽意图。

②1个月内5名人“被死亡”,任达华、刘著惨遭网络暴力。(广州日报2010-06-04)

③河南镇平拟投2.3亿建高中,居民抱怨“被捐款”

(中国新闻网2010-05-27)

第三,“被”字后的谓语不是动词,而是其他词类。最常见的是名词,这些名词都表达了使役事件之后的事成状态,如下面两例中的“燕郊”和“委员”,通常情况下很少用做动词,正是这种位于“被”字后的特殊活用,凸显了该“被”字句的标记性。

④ 北京80后置业:租房、“啃老”、“被燕郊”。(新华网2010-03-26)

⑤电视台宣布了我才知自己是委员。65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丁伟岳表示自己“被委员”。(广州日报2010-03-14)

2.52 语义暗示

在语义上,表“有损”义的汉语被动句都是无标记的。如果被动句表达的是“受益”义,或“中性”义,这些被动句都是非典型的、有标记的。正因为无标记被动句的“有损”义特征,汉语背景者能够迅速地觉察“被”字反讽句的语义异常,并结合语境,解读作者的反讽意图。

⑥最热夏天:预报和实际感受差距大,市民怀疑“被清凉”。(新华网2010-08-10)

⑦福州“被宜居”了?宜居福州讨论持续升温。(福州要闻2010-07-08)

“清凉”和“宜居”都表达受益的概念,这与典型的“有损”义被动句不一致,因此有明显的标记性。

⑧半数孩子的暑期“被计划”,平均培训23.7天。(深圳新闻网2010-8-6)

上例中“计划”是中性词,没有“受损”或“受益”义。因此,该被动句也是有标记的,其标记程度介于受损义与受益义之间。

2.53 句法语义双重暗示

“被”字反讽句的语言暗示还表现为句法和语义同现的标记性。在例⑨ 中,“小康”原为名词,指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的家庭经济状况,在此语境中活用为谓语。在语义上,该谓语表达了“受益”义,具有明显的标记性。句法语义双重标记性使作者的反讽意图很容易识别。

⑨于是,那些原本在小康水平之下的群众,一夜之间就“被小康”了。(重庆日报2010-03-04)

“被”字反讽句最明显的暗示就是使用引号凸显“被XX”结构,但并非所有的“被”字反讽句都是在句法或者语义上有标记的被动句,正如并非所有的反讽都存在语言暗示一样,语境对反讽的认知起着关键的作用。(姚俊2008)我们想强调的是:“被”字反讽句语言暗示的存在令作者的反讽意图更为明显。

3 “被XX”反讽句的结构解析

曹道根通过分析汉语被动句事件结构的句法映射过程,提出非直接短被动句的句法模式:受影响者、主语+被动标记和转指成分“被”+隐性主要谓语(标记对象和转指对象)+次要谓语。(曹道根2009)从表层结构来看,“被XX”似乎归属非直接短被动句。但是,通过对140个“被”字反讽句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被”字句由间接长被动句演变而来,它们都表达了某种使役意义,存在一个缺乏语音形态的使役动词或处置式动词,其深层句法模式可归纳如下:

受影响者/主语+被+(使役者)+(隐性主要谓语)+显性次要谓语

在上述模式中,使役者与主要谓语常常省略,构成最常见的“受影响者/主语+被+显性次要谓语”结构。“被XX”结构的反讽对象往往是使役者。尽管使役者未在表层结构中出现,读者仍然能够通过语境确认使役者身份。在我们的语料中出现了两个特例,作者有意保留了使役者,凸显了反讽对象。

⑩“被媒体潜逃”的同洲电子旗下通信事业部总经理王国军(中国日报2010-05-05)

[11]自从张柏芝和谢霆锋结婚后,这位辣妈便多次“被媒体怀孕”。(中国新闻网2010-01-19)

在上述两例中,使役者“媒体”被保留,主要谓语“报道”按惯例隐去,这种半成品式的“被”字反讽句更容易被读者识别。

通过对语料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被XX”反讽句的使役者及隐性主要谓语在语义上有一定的规律性。使役者通常是这个主要谓语的施事,往往享有某种特权或处于强势地位。隐性主要谓语表达使役者实施的特权行为。在上述两例中,“媒体”作为使役者,享有“报道新闻”的权利。若某媒体利用职权报道虚假新闻,“被XX”结构可以言简意赅、恰如其分地描述这个事件。基于这种规律性的语义特征,汉语背景者对“被XX”反讽句的领悟会很容易。

“被”字在汉语被动句中一直被当作被动标记。那么,在“被”字反讽句中,“被”字的归属何在?邵敬敏和赵春利从语用的角度提出,“被”是凸显动作行为对象的语用标记。(邵敬敏 赵春利 2005)在“被”字反讽句中,“被”更多的是做为话题的语用标记,凸显主语或受影响者,表明主语与“被”后面的动词存在一定的语义关联,这种语义关联实际上是一种使役事件造成的事成状态。“被”字的语用功能就是提醒人们注意这种语义关联的存在,促使人们去挖掘深层结构中的使役者与隐性主要谓语,从而充分地领悟话语的反讽意义。

4 “被”字反讽句的语义特征

根据使役类型与主语受影响的程度,我们把“被”字反讽句分为三类。第一类,使役者往往是媒体、职能部门或者权威机构,他们报道或发布不实信息,瞒报甚至歪曲事实,使公众受到蒙蔽。公众做为受影响者,就受影响程度而言,这一类最轻。第二类,使役者是享有特权的机构或个人,他们利用特权施加压力,迫使受影响者实施违心的行为。就受影响程度而言,这一类事件介于其他两类之间。第三类,受影响者被某些个人或机构利用、冤枉,其权益受到严重侵害。就受影响程度而言,此类事件对受影响者的危害程度最大。

4.1 歪曲事实类

[12]2009年7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都在10%以上,引发了网民“收入被增长”的议论。(中国日报2010-04-01)

[13]北京唐家岭拆迁将启,蚁族忙搬家,感觉“被幸福”。(中国日报网2010-04-19)

例[12]中,“被增长”一词,暗指实际没增长,但在统计数据中却被增长了;例[13]中的蚁族被迫搬家,媒体却用“幸福”形容他们的感受。在强势的权力面前,面对信息不透明的社会现象,人们选择了用“被”字委婉地表达内心深处的失望与焦虑。

4.2 胁迫行为类

[14]“被参加”广州亚运会,对刘翔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钱江晚报2010-08-03)

[15]端午节成“相亲节”,“80后”无奈“被相亲”。(新华网 2010-06-16)

在上述两例中,刘翔迫于外界压力、“80后”迫于父母或家庭的压力,均实施了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这类“被”字句实质上描述了一个弱势群体受强势权力摆布的不自由状态。

4.3 诬蔑冤枉类

[16]这次孙红雷得知自己“被传记”的消息也很无奈。(西安晚报2010-07-21)

[17]父女“被梅毒”,治疗花120万。“专家”被拘,竟不识字。(南宁晚报2010-06-17)

在这类“被”字句中,主语的利益往往遭到某个个体或者机构的侵犯,他们被冤枉、被利用,即使事实澄清之后,他们仍然要承受该事件的负面影响。“被”字结构贴切地表达了主语面对自身权利受侵犯时的无奈与无助。

综观上述三类“被”字反讽句,尽管受影响的程度不同,但它们都表达了弱势群体面对强势一方侵权行为时的无奈和压抑。该反讽结构表达了人们争取公民权利、反抗强权的意愿,同时,其调侃的语气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容忍达观的冷幽默。

5 结束语

“被XX”结构的流行归功于它在语境中产生的反讽效应,人们对它的识解往往是由于意识到该结构的使用偏离了被动句句法、语义的固定模式。我们认为,“被XX”结构源于间接长被动句,其深层句法模式为:受影响者/主语+被+(使役者)+(隐性主要谓语)+显性次要谓语。使役者往往是反讽的对象,其主体通常享有某种特权或处于强势地位;隐性主要谓语表达了使役者实施的特权行为。“被”做为话语话题的语用标记,凸显了主语或受影响者,表明其与“被”后面的动词存在一种使役事件形成的语义关联。“被”字反讽句是公民主体意识与权利意识集体觉醒的时代产物,它一方面委婉地表达了弱势群体对遭受强权侵害的无奈,另一方面又犀利地讽刺了那些不尊重他人权利、任意滥用权力的强势群体,这正是“被”字反讽句一语风行,长盛不衰的真正原因。

曹道根.认知层面上的反语典型性条件考察[J].外语学刊,2005(2).

曹道根.汉语被动句的事件结构及其形态句法实现[J].现代外语,2009(1).

邓思颖.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J].中国语文,2004(4).

李宗江.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特征及其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6).

邵敬敏赵春利.“致使把字句”和“省隐被字句”及其语用解释[J].汉语学习,2005(4).

涂 靖.反讽的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04(2).

王 力.汉语被动式的发展[A].语言学论丛,(第1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熊学亮王志军.被动句式的原型研究[J].外语研究,2002(1).

姚 俊.反讽暗示的形式与功能[J].中国外语,2008(2).

Yus,F.On Reaching the Intended Ironic Interpre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0(10).

猜你喜欢

句法被动谓语
非谓语动词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非谓语动词
蔓延
第五课 拒绝被动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非谓语动词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