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不同成像方法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价值
2012-03-17谭延召徐红卫梁宏军杨学华
谭延召 徐红卫 梁宏军 代 博 杨学华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intra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I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少见但病死率极高,高达20%~78%,其形成部位、范围、程度及侧支静脉的建立与否是决定脑损害及预后的重要因素[1]。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MRI与MRV是诊断该病的非创伤性影像学检查手段,尤其是MRV广泛用于IVST的早期诊断[2]。本文回顾性分析10例我院近期确诊为IVST患者的头颅MRI平扫、CE-MRI及MRV影像学资料,探讨各自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12至今证实的10例IVST患者,均有头颅MRI平扫、CE-MRI及MRV等影像学资料;男4例,女6例;年龄12~52岁,平均38.5岁;病程数天至半年。临床表现:头痛、呕吐10例,单侧肢体障碍5例,视力下降3例,乳突炎1例,AIDS 2例。3例患者有1~3个月影像学随访资料。
1.2 检查方法 Philips Achieva 3.0T磁共振仪,头颅联合相控阵16通道线圈,头颅MRI平扫轴位T1WI-IR-TSE、T2WI-TSE(TR 2 000ms,TE 80ms)及T2WI-FLAIR(TR 11 000ms,TE 120ms,TI 2 800ms),Thk 6.0/1.0mm,矢状位T1WI-IR-TSE(TR 2 000ms,TE 10ms,TI 800ms),Thk 5.0/0.1mm。CE-MRI(T1WI-3D-FFE)轴位及矢状位,TR 25ms,TE 2.18ms,Thk 2.2/1.1mm。Gd-DTPA 0.1 mmol/kg体质量肘静脉快速团注。MRV(VEN-3D-MRV)(TR 18ms,TE 6.6ms,Flip 10°,Thk 2.0/-1.0mm),所有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VR、MIP及MPR重建处理。
1.3 统计学处理 结合原始及VR、MIP、MPR、CPR等多种后处理图像对IVST进行综合评价,并对CE-MRI及MRV两种成像方法在血栓部位、范围、窦腔闭塞程度、侧支静脉及颅内静脉的整体形态显示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标准静脉窦解剖部位判断血栓形成部位,发育正常的窦腔内出现低信号充盈缺损或血流信号缺失判断为血栓;充盈缺损边缘是否清楚确定血栓范围;充盈缺损边缘出现对比剂信号判断窦腔闭塞程度;侧支静脉血管主要部分能分辨判断为显示,不能分辨或可疑分辨为不能显示。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例IVST患者,血栓累及上矢状窦、横窦各4例,窦汇1例,横窦及乙状窦同时受累各1例。由于发病时间不等,血栓在MRI T1WI及T2WI信号不一,其中病程较短(<1周)的2例患者T1WI呈中等稍高信号,T2WI低信号,T2WIFLAIR高信号;6例患者均呈高信号,2例MRI平扫无明显异常发现,观察CE-MRI及MRV图像时发现血栓位于窦汇及乙状窦各1例。
10例患者CE-MRI及MRV均表现为静脉窦不规则狭窄,窦腔闭塞,不同程度充盈缺损;其中1例合并脑梗死,1例乳突炎合并多房脑脓肿形成,MRI平扫表现相应脑实质征象,CE-MRI表现为梗死区、脓肿壁及局部脑膜异常强化。4例患者可见代偿性侧支静脉形成,表现为上矢状窦邻近大脑上静脉额叶或顶叶皮层属支及头皮、枕下静脉丛代偿性扩张。
3例患者抗凝治疗后经1~3个月影像学随访,复查CEMRI和(或)MRV,窦腔内血栓均较前不同程度减小,窦腔部分再通,其中1例血栓完全消失,窦腔完全再通,仅表现为静脉窦壁稍毛糙。
对血栓部位的显示CE-MRI与MRV无明显差异,对血栓范围及窦腔闭塞程度的显示CE-MRI均优于MRV,对侧支静脉及颅内静脉整体形态的显示MRV优于CE-MRI。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对静脉窦血栓显示比较 (n=10)
3 讨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于多种病因,如感染、免疫反应、血液高凝状态或静脉窦附近占位而使发育正常的颅内脑静脉系统狭窄或闭塞,静脉回流受阻所致,按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好发于上矢状窦和横窦[3]。本文血栓累及上矢状窦4例,横窦4例,横窦及乙状窦同时受累1例。
MRI平扫与MRV是诊断IVST的非创伤性影像学检查手段,尤其是MRV广泛用于IVST的早期诊断[2]。文献报道,头颅MRI平扫较易诊断亚急性期(1~2周)IVST,急性期(<1周)及慢性期(>2周)诊断有一定困难[4],是因为急性期有氧合-脱氧-正铁血红蛋白逐步演变含量不同,从而造成MRI信号的表现复杂多样,T1WI可呈中等、略低或较高信号,T2WI常呈极低信号;慢性期则是因为血栓机化、钙盐沉积,信号降低,静脉窦部分或完全再通,血管流空信号恢复,因此部分患者仅表现为静脉窦壁毛糙。亚急性期血栓红细胞破裂,游离正铁血红蛋白大量形成,血栓在各扫描序列均呈高信号。另外MRI平扫可以很好地显示IVST形成的间接征象,如静脉窦闭塞后引流脑组织水肿、出血静脉性脑梗死、侧支静脉的形成及脑脊液回流受阻所致的脑积水等。
由于颅内静脉系统是具有不对称性解剖特点的三维立体结构,血管走行方向多变,从而造成MRI平扫不能直观立体地显示颅内静脉窦,而3DCE-MRI和MRV三维采集数据既保持了与原始图像同样高的分辨率,又实现了各向同性,加上多种后处理技术VR、MIP、MPR、CPR等综合应用,多角度、多平面观察靶血管受累情况。从而对MRI平扫的不足起到了极大弥补作用,三者相互结合互相补充。CEMRI主要对急性、亚急性血栓有诊断价值,表现为明确的充盈缺损或血流信号的缺失,而慢性期血栓由于部分溶解再通,表现多不典型。MRV多角度、多平面立体直观观察受累血管及静脉窦情况,不足在于闭塞窦腔局部血流极度缓慢,甚至停滞时血流信号减弱或丢失,造成该处静脉窦狭窄或闭塞的假相,静脉窦先天发育变异所致的“假阳性”也不容忽视,常表现为两侧静脉窦不对称,弱势侧表现为管腔纤细,甚至显影断续。本组8例IVST血栓经MRI平扫诊断,综合MRI平扫、CE-MRI和MRV图像所有病例均得到明确显示。其中处于急性期2例,亚急性期6例,慢性期2例,且血栓的形成部位、范围、受累静脉窦闭塞程度以及侧支静脉均得到良好显示和评价。3例患者抗凝治疗后经1~3个月影像学随访,复查CE-MRI和(或)MRV,对比之前影像学资料,窦腔内血栓均不同程度减小或消失,窦腔部分或全部再通,1例血栓完全消失,窦腔完全再通,仅表现为静脉窦壁稍毛糙。
IVST直接表现为受累静脉窦闭塞、不规则狭窄和充盈缺损,以及由于静脉窦回流受阻而造成的脑表面及深部侧支静脉的形成[5]。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范围及窦腔闭塞程度的显示,CE-MRI优于于MRV[6],我们认为,基于两种成像方法的基本采集原理不同,3DCE-MRI是利用血管内引入对比剂来直接显示颅内静脉窦腔充盈情况,MRV则是利用流动的血液和其周围非流动性的组织在纵向磁化程度上的差异来成像,本组结果和文献报道基本一致,CE-MRI在血栓范围及窦腔闭塞程度的显示方面均优于MRV(P均<0.05)。由于正常人颅内平均循环时间仅为8s左右,颅内静脉系统病变的患者循环时间个体间差异较大[7]。扫描时间窗提前,动脉血管影像会“污染”静脉血管影像;扫描时间窗延迟,静脉内对比剂浓度显著降低,大脑深静脉、浅静脉分支及静脉窦血栓患者侧支静脉的检出率下降,因此CE-MRI扫描时间窗较难以理想把握,使得侧支静脉及颅内静脉的整体形态显示方面差于MRV。本组在侧支静脉及颅内静脉整体形态的显示方面也体现了这个观点。
综上所述,MRI平扫、CE-MRI及MRV等检查序列丰富,后处理技术多样,互为补充,相互印证,对静脉窦血栓形成敏感,显示直接及间接征象,是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最佳非创伤性影像学检查组合手段,后二者是必不可少的补充手段,还可作为有效的随诊手段。
[1] 查云飞,孔祥泉,刘定西.3D-MRA、2D-TOF MRA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价值比较[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8):711-715.
[2] 王秋艳,李坤成,高艳.MRI联合磁共振静脉成像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7,22(4):362-364.
[3] 周卫东,魏岗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和诊断[J].中华内科学杂志,1999,38(5):323.
[4] 高勇安,李坤成 .脑静脉窦血栓磁共振血流成像的诊断价值[J].中华放射性杂志,1997,31(12):805-808.
[5] 程敬亮,杨运俊,张勇,等.MRI和MRV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探讨[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4,3(3):163-165.
[6] 于群,孔祥泉,刘定西 .磁共振静脉系血管成像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9):1 343-1 346.
[7] 查云飞,孔祥泉,刘定西,等.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正常颅内静脉系统的显示[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6):96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