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ST公司“垃圾式”重组

2012-03-11谭浩俊

产权导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保壳垃圾资产

■ 谭浩俊

(江苏省镇江市国资委,江苏镇江212001)

警惕ST公司“垃圾式”重组

■ 谭浩俊

(江苏省镇江市国资委,江苏镇江212001)

近一段时间陆续披露的2011年年报和今年一季报显示,在170家ST公司中,半数ST公司去年净利润为负,亏损超亿元的公司达41家。从一季报看,净利润亏损的ST公司仍高达109家。按照监管部门发布的退市新政,约有百余家上市公司达到了退市条件。

虽然具备了退市条件,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并不代表就会退市。一方面,近年来管理层对ST公司并购重组的支持力度很大,多数公司都在积极推进企业重组。只是重组双方在利益分配、股权设置、管理架构等方面存在分歧,重组没有完成。新政的出台,无疑将推动企业重组步伐的加快。特别是ST公司,一定会做出让步,从而避免退市;另一方面,随着间接融资难度的不断加大,成本的不断提高,以及地方对企业上市的渴望日益强烈,决不会随意放弃已经取得的“壳资源”,而会想方设法、千方百计通过资产注入、企业重组等方式,保住“壳资源”。一场为避免企业退市的“保壳大战”将在全国各地打响。

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保壳”而动、为“保壳”而战,无论对市场还是投资者来说,都是颇具多兴奋点的事。企业一旦重组成功,不仅市场结构会得到改善,投资者也可能会从ST公司的重组中获得相应的利益。

需要提醒有关方面的是,由于留给ST公司整改和重组的时间过短,依靠常规方法、常规手段,通过常规渠道、常规途径,是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重组的,而必须超常规、超水平推进重组,才有可能完成重组任务,保证企业不退市。这就有可能带来另一个方面的问题,那就是重组的质量和水平。尤其是此前没有洽谈重组方案,且企业资产质量和效益都很差的公司,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重组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政府通过资产注入或利用行政手段与地方企业重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年来地方国有企业已基本改制完毕,成为民营或股份制企业。让改制企业参与ST公司的重组,难度很大,除非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而支持的立足点,无非是税收、财政补贴等。那么,地方政府有这样的能力吗?会不会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呢?要知道,随便将纳税人的钱用于企业重组,特别是有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参与的重组,风险是很大的。不仅有经济风险,还有政治风险,纳税人对此也会提出异议。

再看政府性资产注入,由于在前一阶段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中,包括水、电、气等公用事业性资产在内的政府性资产,大多已经注入到政府融资平台,且都成为了银行的抵押物,那么政府性资产注入就面临重复使用的问题。显然,这样的重组是不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的。有关方面在审核重组方案时,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吗?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将地方政府的一些“垃圾资产”,如基本没有多少收益的土地资产、房屋资产、债权等,注入到上市公司。这样的结果,从表面看,注入成功了,实质上,企业的资产质量并没有得到改善。相反,可能会将一些隐性债务也带入到上市公司。这样,重组的后果更难预料。

所以,在ST公司打响“保壳”战的同时,有关方面要更加重视重组的质量和水平。按照宁缺勿滥的原则,把好审核关,禁止各种“垃圾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并严格预防可能存在的资产重复使用,以及依靠财政补贴、税收等手段“拉郎配”的重组方式,宁可让一部分公司退市,也不让名存实亡的ST公司留在市场。退市制度好容易才出台,切不可因为一时的需要而倒在起点上。■

猜你喜欢

保壳垃圾资产
垃圾去哪了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海马汽车甩卖401套房产“保壳”?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倒垃圾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案例分析
“保壳”生死时速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保壳 5鲁股全线启动“保壳”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