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2012-03-10刘勇
刘勇
目前普遍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性复制是最主要的乙型肝炎慢性化因素,因而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在于抗病毒治疗,临床中常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近年来报道,患者耐药性及HBV变异逐渐增多,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临床效果不甚理想。有学者认为联合用药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抗HBV的疗效[1]。因此,为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进行了本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于2010年4月~2011年6月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70例患者(均符合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35~78岁,平均(51.7±8.2)岁。按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行常规综合疗法:即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服用水飞蓟宾、谷胱甘肽及甘利欣等进行基本保肝治疗。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德福韦酯胶囊(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名正)口服:每天10mg,连续治疗24周。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胸腺肽α1(海南双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基泰)皮下注射:每周2次,每次1.6mg,连续治疗24周。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7±0.2)月,患者定期回院复查肝功能变化[2],主要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等肝功能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相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对比()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对比()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bP<0.05。
组别 时间 AST(U/L) ALT(U/L) TBIL(μmol/L)试验组治疗前 21.47±4.63 24.42±4.17 29.05±4.62治疗后 38.55±6.41ab 41.36±6.15ab 16.27±2.33ab治疗前 20.67±4.47 25.35±4.38 21.80±4.76治疗后 30.56±6.10a 32.85±5.19a 16.71±2.46a对照组
3 讨论
慢性乙肝分e抗原阳性和e抗原阴性。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已成为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功能大多低下,体内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反应低下,表现出HBV免疫耐受而不能有效清除HBV病毒[3]。病毒不能彻底清除,将导致HBV在患者机体内发生不断复制,不断加重病情,容易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以抗病毒为主,且药物种类繁多[4]。如阿德福韦酯作为一种传统的单磷酸腺苷类似物,口服后可在体内迅速转化为二磷酸阿德福韦,并与脱氧腺苷三磷酸底物竞争,从而终止HBVDNA链延长,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病毒学、组织学、肝功能等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5]。本研究中治疗后所有患者的AST、TBIL、ALT等肝功能指标均优于治疗前,这说明综合疗法联合阿德福韦酯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而两组间相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我们认为,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药物,胸腺肽α1能有效刺激T细胞在机体内的成熟及分布,使T细胞增强活化,从而对CD4+T细胞的多种细胞因子分泌起到促进作用,使机体细胞免疫调节功能增强,两者联用,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运用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水平,提高疗效。
[1]赵宇.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9):271-272.
[2]余素琼.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0):300-301.
[3]王学兵.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6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23):141-142.
[4]赵树山,范学工,陈立章,等.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蜘与单用阿德福韦酯比较治疗慢性乙肝的系统评价[J].中国询证医学杂志,2010,l0(8):972.
[5]张国栋,陶国运,白留江.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α1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1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