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知识管理促进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与转化

2012-03-10

中小学电教 2012年2期
关键词:虚拟社区显性隐性

☆ 李 顺

(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

一、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

英国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波拉尼(Polanyi)在1958 年出版的著作《个人知识》中提出了知识的二分法,即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数字等清楚表达的知识,此类知识可编码化、易于整理与存储。隐性知识是与特定情境相关的知识,是存储于个人头脑中的隐含于过程和行动当中的知识,比如个人所拥有的难以言传的经验、诀窍、技巧、心智模式等,此类知识难于觉察,难于编码,也难以交流与共享。

正如波拉尼所说的“我们所知道的比能够说出来的要多”,显性知识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的一角,隐性知识则是沉入海水中的冰山的绝大部分,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

信息管理关注的是对显性知识进行收集、编码和分类存储,为团队活动决策提供支持服务。其忽视了对占个体知识绝大部分的隐性知识的挖掘、共享和利用。

知识管理不仅要实现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与利用,更重要的是实现个体间隐性知识的深度共享与交流,实现对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应用。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应着重强调采用与实施什么样的策略、方法、工具保障团队内部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传播共享渠道的畅通,促进团队知识的获取、积累、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从而提升团队智慧。如何实现个体间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如何将个体隐性知识转换成显性知识,使每一个团队成员的隐性知识汇集为团队的知识资本,以转化为团队的生产力,提升团队智慧是知识管理理论的中心课题。

知识管理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区分,强调两者的转化在团队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这为我们研究教育虚拟社区中社区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与转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独特的视角。

二、教育虚拟社区

教育虚拟社区是基于跨时空的、开放的、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社区成员(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专题研修、交互协作、资源共享,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形成的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1]

2005 年至今,笔者所在的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一直在专业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中开展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http://itc.qrnu.edu.cn/class/index.htm)。社区成员借助教育虚拟社区平台,共享优质的学习资源,围绕主题开展社区研讨。在社区平台中,学习者还可以根据专题方便地组建自己的学习团队。实践证明,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能有效地促进社区成员显性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促进社区成员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化。

三、教育虚拟社区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已有的社区学习案例进行文献调研和分析,结合自身的实践体验,笔者认为目前教育虚拟社区内的知识管理主要存在如下两大问题。

(一)隐性知识传播失效

隐性知识传播失效是指社区成员间的隐性知识难以交流和共享。社区研讨是社区隐性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最好途径,然而在实际的社区研讨中,很多学习者更多的是持观望的态度,他们不愿意参与社区研讨,不愿意共享和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不愿意共享和交流自己的隐性知识。他们参与社区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和资源以加强自身的学习。社区隐性知识传播失效主要原因归于以下几点。

隐性知识高度情境化的特点决定了其不易被共享。隐性知识是与情境相关的、是隐含于问题解决的过程和行动当中的。只有在对真实问题进行解决和研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才能够被共享和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发起社区研讨主题时,一定要综合考虑社区成员的自身特征、课程目标和社会需要,选择成员感兴趣的、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问题。例如:在教育虚拟社区研讨中,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习者存在着交往动机不足,交往深度不够,交往策略欠缺等突出问题。课程中正好有一个专题是与学习交往相关的。在综合考虑学习者社区交往实践、课程目标和社会现实需要的基础上,教师发起了讨论话题“你认为制约你参与社区研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才能提高社区研讨效果?”学习者对这样一个与社会、自身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非常感兴趣,研讨的积极性特别高,研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帖子。

社区成员不愿共享隐性知识。教育虚拟社区的研讨更多的是基于某一门课程的,其成员由某一个班级或几个班级的学习者构成。在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下,考试依然是衡量学习者学习成败的重要方式。很多学习者为了自己能考高分,不愿意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他们参与社区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和资源以加强自身的学习。为了提高社区成员的发帖积极性,鼓励社区成员共享知识,我们采用了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成员发帖,比如:将好的帖子“加精”、“置顶”,推举那些发帖数量多且质量高的成员为社区意见领袖,将发帖数量和质量与考核挂钩等等。

(二)隐性记忆丧失

隐性记忆丧失是指隐性知识没能转化为显性知识,存储在个人头脑中的知识没有被显性化,没能以代码的形式存储在社区中,而是随某次学习的结束而被遗忘。

除了完成课程所要求的学习目标之外,在社区学习和研讨实践中,社区成员经常会瞬间涌现出一些好的想法、闪光的思想;在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很多学习者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例如:如何快速获取所需资源,如何与团队成员融洽相处,如何建立社区信任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是每一届学习者在社区学习中都将面临的问题,由于未能及时记录下这些宝贵的经验,未能及时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很多宝贵的经验都随着某次学习的结束而丢失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写学习日志,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习得的经验、获取的教训,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好的问题解决方法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以方便下一届学习者查询使用。

四、利用知识管理促进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与转化

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 于1995 年提出了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 模型(如图1)。该模型把组织学习过程分为四个知识的转化过程,即知识的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和内隐化。组织知识创造始于知识的社会化过程,通过交流分享体验,个体获得诸如共有心智模式和技能之类的隐性知识,但社会化是一种很有局限性的知识创造形式,隐性知识虽实现了在个体间的交流和共享,但由于这类隐性知识未能被显性化,所以,不可能方便地为整个组织所利用。外在化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是一种创造概念的过程。结合化将外在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概念综合为组织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创新,如图表、文档、手册等。内隐化则是个体经过学习将组织知识内在化为个体的隐性知识,为下一轮知识创新做准备。这四个过程不断转化使得组织知识呈螺旋上升的形式发展。

SECI 模型能有效地指导组织知识管理,促进组织知识共享与转化。下文笔者将详细介绍自身在教育虚拟社区教学实践中利用SECI 模型指导社区知识共享与转化的具体做法(如图2)。

图1 知识创造的AECI 模型[2]

图2 利用知识管理促进社区知识共享与转化

(一)知识的社会化

知识的社会化是个人间分享体验,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社会化是知识创造的起点。野中郁次郎认为,社会互动是共享经验,促进隐性知识传播与转化的重要途径。隐性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动态的交互过程,需要知识共享双方积极地相互交流、不断地试验与反馈。

按照隐性知识能够被意识和表达的程度,刘雪飞等将隐性知识划分为三个层次[3]: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和无意识的知识。针对隐性知识的不同层次,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不同的途径促进隐性知识的社会化的实现。

1.共享直接经验

对于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隐性知识和无意识的隐性知识(比如,解决问题的独特的视角、技巧,特殊的人格魅力,价值观、信念等),我们采用共享直接经验的方式促进其社会化,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在社区平台中, 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方便地组建学习团队,在团队中大家一起搜集资源、解决问题、处理突发事件,通过观察、模仿和共同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完成了个体间隐性知识的传播。我们还给每个团队配备了一名研究生导学,这些导学都具备丰富的团队学习经验,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研究能力,实践证明,这种类似师传徒受的隐性知识共享形式深受学习者欢迎、学习效果也非常明显。

2.共享理解

对于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隐性知识则通过多种形式的面对面的交流(如各种正式非正式研讨)和基于电子社区的研讨促进知识的社会化。学习者讨论的过程,实质上是对各种观点进行辨析的过程,经过不断的补充、纠正、修改、完善、弃用等环节,意义在参与者同意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这样就产生了社区的共享理解。

我们建立了团队例会制度,每周团队必须召开例会,在会议上成员交流经验、发表看法、分享体验。每个学期还有几次不定期的组间研讨。在研讨中任何人都可以针对某一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问题进行持久、深入、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在各种观点和看法的相互碰撞中,各种新知识、新想法不断涌现。每次会议和研讨我们都会做详细的会议记录,在交流和讨论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可能会是不太系统的、组织性不太强的片段,但却是灵感突发的记录,被记录下来的这些文字,就可以被其他人共享,这种方式的知识共享不同于传统书本上或杂志期刊上的文字阅读的显性知识的共享,这属于一种隐性知识层面的知识共享,是一种人际间的深度交流。

除了正式的面对面的研讨之外,团队还自行组织了形式多样的非正式研讨,比如,学术沙龙、小组聚餐、野外郊游等,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营造隐性知识交流共享的情境,也能有效增进团队成员彼此间的信任,有助于开放的、鼓励沟通的团队文化的形成。

基于社区平台的电子研讨也是隐性知识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电子研讨自动以文本的形式记录下知识社会化过程。电子研讨能有效克服面对面交流的时空限制,克服面对面交流过程中个体的羞涩感,匿名制的实施使得所有的学习者都能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共享经验。

除了电子研讨以外,在我们的社区平台中还提供了电子邮件、群件、讨论组的功能,这些技术都为社区知识的社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知识的外在化

知识的外在化是对隐性知识的明晰表达,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外在化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对话和集体反思所触发的。在知识的社会化阶段,个体通过积极的对话和对话基础上的深刻反思,通过对各种观点、术语、概念的辨析,自身隐性知识不断充实和扩展,但这种学习仍然停留在个人层面,无法被整个社区所共享,只有通过外在化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才能为个人知识上升、为社区知识提供重要保障。将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意味着要发现可以使难以表述的东西得以表述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借助Blog 和概念地图实现知识的外在化。

1.隐性知识的文本化外化——Blog

书写是知识外在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传统的手写费时费力、不易存储、难于检索,Blog 为隐性知识的文本化外化提供了便利。

Blog 是一个个性化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其以时间为纵轴对知识进行纵向管理,以分类为横轴对知识进行横向管理。社区成员可以用Blog 记录下个人在社区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历程,反思社区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缺憾;记录专题研究过程,总结整理在专题研究中的经验和体会;记录社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采用的解决方法以及社区学习过程中个人的灵感体验;将自己对研究专题的独特理解以反思日记、学习总结或小论文等形式记录在个人博客上与其他成员共享。这些外化了的高度个性化的隐性知识对社区知识积累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隐性知识的图形化外化——概念地图

概念地图以节点表示概念,以连接线表示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连接词是节点之间关系的文字描述。对于用语言文字无法表达或不易表达清楚的隐性知识可以采用概念地图呈现,社区成员可以采用概念地图做会议记录,做读书笔记,展示问题解决过程,呈现专题研究成果……概念地图可以随时记录下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体会、每一条灵感、每一个想法,清晰展示学习和思维的过程,高效实现对零碎的思维过程的管理,以清晰明了的方式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三)知识的结合化

外在化阶段形成的显性知识通常是比较零碎的,分散于社区的各个角落,结合化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的过程。通过结合化,个人知识就上升为社区知识,从而方便地为更多人共享。

在社区平台中,学习者可以将专题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显性知识(如:文章、课件、教案、视音频素材等)和自身对专题的独特理解(如:学习总结、论文、图表等)分类上传到知识库。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的解决方案,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等则可上传至常见问题库。上传至知识库和常见问题库中的资源必须经过管理员的严格审核,合格后方可发布,供其他成员检索利用。对于一些难于编码和无法编码的隐性知识,则是通过在专家库中建立诸如“人——研究专题”的知识对应表,以供社区成员咨询。知识库、常见问题库和专家库有效解决了社区知识管理中隐性记忆丧失的问题。

(四)知识的内隐化

内隐化是个体经过学习将社区知识内在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内隐化为下一轮知识创新做准备。团队成员除了参与自己团队的研究之外,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学习,从其他团队的研究成果中获益,学习其他团队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中去,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团队学习、做中学是实现知识内隐化的有效方法。

[1] 胡凡刚.简论教育虚拟社区[J].电化教育研究,2005,(9):43.

[2] 由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 模型翻译而来.

[3] 刘雪飞,骆徽.隐性知识视野中知识与学习的革命[J].开放教育研究,2004,(5).

猜你喜欢

虚拟社区显性隐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关于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研究现状
浅析关于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研究现状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虚拟社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