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血型不合溶血病观察
2012-03-06黄洁玲刘晓雯邓健
黄洁玲 刘晓雯 邓健
新生儿血型不合溶血病是新生儿临床常见的一种自限性免疫溶血性疾病,也是引起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可导致胆红素脑病、贫血和手足徐动症、听力障碍、智力发育迟缓等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可能引起患儿死亡。我院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血型不合溶血病,临床效果较为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新生儿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102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关于新生儿ABO系统血型不合溶血病的诊断标准[1],均有黄疸、贫血等临床症状,并经血清学直接抗人球试验、抗体释放试验和游离抗体测定确诊,同时排除感染、窒息、足月小样儿、合并乙型肝炎和其他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患儿。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男28例,女23例;日龄0.5~5 d,平均日龄(2.78±0.82)d;出生体重2 300~4 500 g,平均体重(3 685± 826.54)g;其中足月儿42例,早产儿8例,过期儿1例;自然分娩45例,剖宫产6例。观察组男27例,女24例;日龄0.5~5.5 d,平均日龄(2.82±0.75)d;出生体重2 400~4 500 g,平均体重(3 692±846)g;其中足月儿43例,早产儿7例,过期儿1例;自然分娩44例,剖宫产7例。全部患儿家属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2组性别比、日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是否足月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儿入院后均给予间歇蓝光照射,同时经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肝酶诱导剂、补充液体、能量等综合治疗,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纠正贫血、预防感染、酸中毒、低血糖等[2]。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1.0 g/kg,1次/d[3]。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24 h、治疗后72 h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并比较2组患儿光疗时间、黄疸消退时间的差异。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24 h、治疗后72 h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其中观察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n=51,μmol/L,±s
表1 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n=51,μmol/L,±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24 h 治疗后72 h对照组 320±78 280±52* 236±42*观察组 322±78 243±49*# 201±40*#
2.2 光疗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光疗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明显较短(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光疗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比较n=51,±s
表2 2组患儿光疗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比较n=51,±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光疗时间(h) 黄疸消退时间(d)对照组40±10 6.8±2.0观察组 32±10* 5.3±1.6*
3 讨论
新生儿溶血病分为ABO系统和Rh系统血型不合两类,其中以ABO系统血型不合较为常见,多发生于O型血的母亲和A型或B型血新生儿。新生儿血型不合溶血病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循环后,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红细胞破坏、溶解。胎儿红细胞破坏后引起高铁血黄素沉积,导致胆汁淤积,胆红素水平升高[4]。大量胆红素可经胎盘进入母体,经母体肝脏代谢处理后排出,因此胎儿阶段一般不会产生黄疸。胎儿一旦娩出后,母体循环即终止,新生儿大量红细胞破坏后不仅引起贫血,导致组织和器官缺氧,表现为水肿、肝脾肿大等,体内胆红素水平骤然升高而引起黄疸[5]。
新生儿大脑尚未完全成熟,血脑屏障发育不健全,当患儿红细胞大量破坏时,血清胆红素水平急剧升高,新生儿肝脏不能及时代谢,大量未结合胆红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损害作用,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干听觉传导通路,引起胆红素脑病,造成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6]。
ABO系统新生儿血型不合溶血病多见于O型血母亲,母体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IgG型抗-A或抗-B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引起胎儿红细胞致敏,使发生致敏后红细胞在网状内皮系统被清除,这一过程依赖于网状内皮系统含免疫活性片段(Fc)受体巨噬细胞介导[7]。
目前临床对于ABO系统新生儿血型不合溶血病的治疗以蓝光照射为主,使胆红素在光照辐射下异构化,以降低血清胆红素,同时辅以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可进行换血治疗。但换血疗法操作复杂、无菌要求高、风险性大,一般基层医院多无开展此项治疗工作的条件。
丙种球蛋白是一种高纯度人血免疫球蛋白,含有90%以上的完整IgG和IgG亚型,具有免疫增强和抑制的双重调节作用。丙种球蛋白进入机体后,患儿体内IgG含量迅速上升,可与Fc片段结合,从而降低了Fc受体巨噬细胞对致敏红细胞的破坏,迅速阻断溶血过程。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血型不合溶血病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49.
2 晋荣新,郑伯花,周勤.新生儿ABO溶血病早期治疗疗效分析.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8,5:98-99.
3 莫炜明.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疗效观察.中国妇幼保健,2010,25:713-714.
4 申晋,陆睿.单剂丙种球蛋白治疗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疗效观察.中国现代医生,2009,47:57-59.
5 Monpoux F,Dageville C,Maillotte AM,et al.High-dose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therapy and neonatal jaundice due to red blood cell alloimmunization.Arch Pediatr,2009,16:1289-1294.
6 李茂军,陈昌辉,吴青,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的系统评价.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1199-1204.
7 胡小林.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疗效观察.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