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设计 相同的效果
2012-03-01林祥明
林祥明
我校近三年来推行“131”学生自主学习模式,针对不同班级使用不同的教学设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学期,笔者任教初二(8)、(9)班的历史与社会课,这两个班级是平行班,可是学生的整体特征、个性特点、学习能力、班级学风却不一样。(8)班的学风非常活跃,课堂提问都争着回答,有时甚至达到失控的程度。而(9)班非常平静,课堂提问几乎没人主动回答,教师点名让学生回答学生才会说。笔者曾经找过一些学生座谈,要求学生踊跃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但是效果仍然不明显。笔者平时用同一个教案去教两个不同的班级,往往发现只适合一个班级,而不适合另一个班级;若想在两个班级之间找平衡,结果两个班级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31”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学生自主学习的五个阶段:一个课前预习阶段(简称为“1”),三个课内学习阶段(矫正互学、综合探究、检测反馈,简称为“3”),一个课后训练阶段(简称为“1”)。先学后教,三自四练法。要求课课有学案。最近,笔者在执教《帝国新政》时突发奇想,准备了两套教学设计,在综合探究阶段探究唐太宗治国新政的措施,主要措施有:
1.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君臣关系的“新”。
2.减免租赋,减少力役——君民关系的“新”。
3.对各民族一视同仁——民族关系的“新”。
4.完善三省六部制——政治体制的“新”。
5.完善科举制度——人才选拔制度的“新”。
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分为两种方法来探究,第一种是先举例子后得出结论。五个方面都先举事例,再推导结论,让学生有一个动脑筋思考的过程。比如讲三省六部制时,先提出唐朝以前的政治体制是皇帝—宰相—百官,这种体制有什么弊端?当宰相有野心或能力不济时容易造成行政失误。要革除这种弊端必须改革,把相权一分为三,进行集体领导,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然后以黄河发大水为例,说明这种行政体制的高效。又如讲君臣关系的“新”——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的故事引出一个问题:在封建社会伴君如伴虎的年代,他们与李世民是怎样的一种君臣关系?经过比较,得出结论是一种新型的君臣关系。
第二种方法是平铺直叙,即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先进行课堂提问:唐太宗治国新政的措施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一下,归纳出五点内容,然后就每个方面展开讲解,比如讲三省六部制,按照下图的表格来讲授,把里面的原理讲清楚。主要是各部之間协商国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完善了秦代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历史影响深远。
笔者在(8)班上课时,使用第一种方法,学生比较活跃,课堂气氛热烈,在慢慢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把问题讲清楚,许多结论都是由学生归纳出来的。而在(9)班上课时,笔者使用的是第二种方法,学生上课听得很认真,对课文的主要知识也掌握得很好。
通过课堂检测反馈,两个班级学生的知识掌握都比较好,做检测题基本没有什么难度,收到了预期效果。
教学反思一:这两个班级使用不同的教学设计,但效果却一样好,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我们因“班”施教,根据不同的班情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可见,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观点永远不会过时。我们的教学就是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能力基础上从课堂上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但是,重要的是我们要始终在每堂课上保持一颗关注学生的心,这样的课堂中生发出的教育机智也才会更精彩。新一轮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而针对不同班级使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却不多见。一个班级一个教学设计,可以体现出班级的个性和特色,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二:传统教学模式真的没用了吗?如今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论都层出不穷,它们都以否定传统教学模式的姿态出现,宣称新的教学模式如何高效轻负。其实一种教学模式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检验才能证明其效果。而传统教学模式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尽管有其不足的地方,但也有其合理成分,不然不可能存在那么长时间。所以,我们不应该割断教学历史,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而应挖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合理成分,在继承的基础上再创新。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