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皇家一片瓷 窑工半生劳——浅谈汝窑瓷

2012-03-01汪冲云

陶瓷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汝州汝瓷传世

汪冲云 陈 佩

汝瓷《莲花温碗》

汝窑,系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北宋晚期,以进贡宫廷用瓷为主,窑以地(汝州)名,仅有瓷器传世,而并未发现确切的烧造遗址。汝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拥有天青、豆青、粉青等诸品。画家李苦禅先生有言 “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 。

汝窑的得名可能始于明代宣德年间,为宫廷编制藏器目录的《宣德鼎彝谱》中关于宫廷用器的记载有所谓:“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并且宋代诸窑以汝为首。由于烧瓷时间短促,传世品稀少,弥足珍贵。据已故的陈万里先生曾经根据北宋人徐竞《奉使高丽图经》的成书于宣和五年(1123年)以及书中有“汝州新窑器”一语,判断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是在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的二十年之间。

汝窑无大器件,器件的高度一般在20厘米左右,未有超过30厘米者。以盘、碟一类的器物较多;盌(同“碗”)较少,仅见十瓣瓜棱形和撇口卷足者;洗有圆形、椭圆形及三足者;有仿汉代铜樽的弦纹三足樽,盏托极少见,传世仅有一件;瓶青有玉壶春、胆式及纸槌形三种造型;仿铜器的出戟尊,传世亦只有一件;还有椭圆形四足盆为汝窑特有造型,其他名窑并未见过。

在历史文献中谈及的汝窑瓷器都着重釉色与质感的形容,对于胎色则从未提及,但从传世的器物来看瓷胎多数像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处呈现出微带粉色,此色调与官窑有些相似。其釉色不同于其他同时期的青瓷,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微深些,有的稍微淡些,但都不会偏离淡天青这个基本色调,色调比较稳定,变化较少。汝瓷是在比较低的温度下烧造而成,且釉面无光泽的器物偏多,有光泽的器物偏少。传世不足百余件的宋代汝窑瓷器器底均留有支钉痕,痕点又都很小,且支钉以单数为多。现出土的汝瓷残件有刻划花、模印、浮雕装饰手法。器物有铭款的为数不多,其款铭也仅有两种:一为“奉华”;二为“蔡”。

汝瓷釉中含有玛瑙石,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也正是汝窑的精致、珍贵,南宋的叶寘《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说明汝窑在接受宫廷的任务,烧造汝官窑器,使北方青瓷的技术成为全国之冠。

汝窑一出世就享受了国器的待遇,不可陪葬,不可买卖,不可民间仿制。世代在宫廷禁府内流传,可见在它诞生之初,汝窑青瓷已经是高处不胜寒了。世人唯有仰望而已。翻过历史的尾页,纵观我国的历史文化,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瓷器的变幻,有时往往只是在不经意间的制瓷工艺发现了无法复制的美,就犹如建窑的“曜变天目”或是我们所说的汝窑青瓷。纵使后人如何竭尽全力的去仿制,而“真品”却只有一个,也验证了“物以稀为贵”的这句俗语。正是因为青瓷的釉色独特又极其难仿制,加上传世极少,所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稀世珍宝。

北京故宫藏汝窑天青釉圆洗

故宫藏汝窑盘

上海博物馆藏北宋汝窑盘

猜你喜欢

汝州汝瓷传世
心系汝瓷,痴心不改
豆腐是怎么来的?
中国传世名画之《捣练图》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浅谈汝瓷艺术创作
传世名画
寻找汝瓷
汝州老城区O-13-03地块详细规划对景观设计的控制与引导分析
汝州:五年历程谱华章
河南汝州曲剧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