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青花分水瓷的工艺特点及发展
2012-03-01占国胜
占国胜
(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 景德镇市 333000)
青花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起始于唐宋,成熟于元代。青花即用氧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所成效果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
分水也叫“分水皴”法—根据近来出土青花瓷的论证大约出现于清代康熙时期,但实际上在元代和明朝末期青花瓷器上我们就能看到比较娴熟的分水技法,只是这种技法在清康熙时期才充分的应用于青花瓷的装饰,从而成为了清朝康熙年代青花的一个典型青花装饰特征。这是画绘青花纹饰的一种技法。而青花料水亦有浓淡,可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等五种不同色阶,与国画“墨分五色”迥同于“料分五色”。由此作者根据画面的需要将青花料调配出多种浓淡不同的料水,在坯胎上直接作画,就出现浓淡不同的色调。由于青花浓淡的不同,形成了色彩上的不同感受。在同一笔中也能分出不同的浓淡笔韵,这种青花分水描绘技法层次丰富,立体感强。这是画绘青花纹饰的一种技法,根据画面的需要将青花料调配出多种浓淡不同的料水,在坯胎上直接作画,就出现浓淡不同的色调。由于青花浓淡的不同,形成了色彩上的不同感受。在同一笔中也能分出不同的浓淡笔韵,这种青花分水描绘技法层次丰富,立体感强。综观各时期青花分水之应用,逐渐形成以下几点;(1)平色水(平水) 色度不同,每种色块匀净平整,尽量没有水与水相接的水迹纹。这种手法多用的图案工整、细腻,精致的器皿纹样上。(2)水迹纹(浪头水)一笔水和一笔水之间相互压住一点头,重叠的部分形成深一点的水迹纹。这种手法保持手工痕迹的随意性,民间味浓。如景德镇产的枝梅瓶、枝梅箭筒,就是以简洁的枝梅俏拨而立,大面积的地予,分上水迹纹,一层压二层的自然而出的水迹纹理,潜在形成流动的趋势,起到一定的装饰效果。自然,大方面醒目,艺术感强。(3)晕水 根据画意,以淡到浓或由浓到淡,笔肚含饱水,笔尖留一小水珠保持在坯体上,慢慢晕下去,坯体随着笔而吸收,笔尖停留的时间越长,水色越浓,这种色阶变化不大,感觉柔和匀净。(4)洗水 笔尖蕉的浓水,毛肚含淡水,迅速一划而过,色阶变化较大、流畅、痛快。如康熙时青花、分水就多采用这手法,一笔下去,色为几种,色度显得非常之丰富。(5)点水 用分水笔在坯胎上,分出小点,一点之中,色泽略有变化,起衬托的作用。在民间青花中,青花分水应用更为灵活。如灰可器,器皿通体都是以分水为骨架,分水以它独特的纹体,随着不同的造型线型以间隔,连续而组合构成纹样。空格处,根据作用的意图,描绘画面,有向往丰收的纹样,如,棉花、茶花、小麦等。表示吉祥的纹样有:暗八仙、博古等纹饰。分水的骨架疏密适当。随着坯体造型而起伏变化。从今水骨架色调变化上,可以独立反映出分水自然,朴素并颇具偶然而形成的独特艺术效果。民间艺术就象自然界里烂漫的山花,自然、纯朴,散发出泥土的芳香。艺术家凭着深厚的艺术修养,吸取民间艺术自然,洒脱之美,加以艺术处理手法,又别具新姿。五十年代,景德镇市青花大师王步先生,在深厚传统基础上,借鉴水墨画特点,在青花装饰上创始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他所应用分水的技法也是变化莫测,他不仅在分水笔上掌握的相当成功,而且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做到“物为我用”产生丰富的艺术效果。如利用坯体吸水相当慢的特点,在装饰部位以铅笔勾勒好外轮的线,然后把小匙勺适量的料水,放于该部位上,若要平水,则均匀转动,要浓淡变化,则把这部位多侧于一边,低者自然浓,这与以笔分水效果又不一样,显得更加润泽。王步先生许多瓜果蔬菜小写意,多分以淡水,在转折间点缀一两点最浓的色块,使整个作品显得俏拨、清新、明快,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而在现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卖九更是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他不仅仅局限于平面瓷板上得分水,更是大胆尝试并完善在圆器胚体上分水技法。他采用先“分水”、后勾线的技艺,在坯胎还湿漉漉的铺着一层薄水时运笔,通过两只手的协调控制瓶体上青花料水在流动上的走向, 不仅保留了传统青花的勾线、分水技法,而且吸收了国画勾、皴、点、擦技法,用枯涩的“焦墨法”(即在画面完成后在极需突出的地方用干笔蘸上焦墨勾勒点擢)表现瘦骨劲石,遒枝老干,荷塘秋叶。从而“传神写照,气韵生动”将“分水青花”技法升华到另外一个层次。
伴随着我国经济日益的繁荣昌盛,盛世收藏的大好经济形态。中国瓷都景德镇可谓是百花齐放,而其中青花分水瓷更是保持着独有的中华民族文化审美。作为艺术的生命力发展,贯穿其中更是文化底蕴的扎根。作为新生一代的艺术青年,当在继承前辈积累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修养,创作和发展好我们的陶瓷文化。为世界的瓷都,中国的瓷都——景德镇发光喝彩。
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94.9
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人民出版社,2001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2004
彭兴林,《中国经典绘画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