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药用植物上链格孢属(Alternaria)病原的种类及分布Ⅰ
2012-02-28陈秀蓉王引权
王 艳, 陈秀蓉, 王引权, 晋 玲
(1.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兰州 730070;2.甘肃中医学院药学系,兰州 730000)
2004年以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项调查和普查,对甘肃省17个县、场、21个乡镇的92种药用植物进行了病害调查和病原鉴定,发现链格孢属(Alter naria)是重要病原之一。甘肃省农作物病害中由链格孢属引起的番茄、马铃薯早疫病、萝卜黑斑病等是生产中重要病害,引起较大的损失。因此对这类病原引起的危害应引起注意,必要时要进行药剂防治。本文内容为豆科、茄科、菊科、伞形科药用植物上的链格孢属真菌种类与分布。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地点
1.1.1 专项调查
2004年8-9月、2005年8-9月,对岷县药材示范园种植的品种、引种材料沙参、独活等80多种药用植物,及岷县西川乡大田当归、党参等药用植物病害进行了调查;2004、2007年和2008年8月,对陇西首阳药材示范园种植的苦参、红花等60多种药用植物,及附近农户大田黄芪进行了调查。2005年至2006年的5-9月,对渭源锹峪、莲峰等乡的黄芪、党参、大黄、当归等进行了调查;2006年7月,对清水县秦亭、白沙乡,西和县十里、姜席镇半夏进行了调查。2007年7月,对景泰草窝乡枸杞进行了调查。共计17个县、场、21个乡镇,92种药用植物。
1.1.2 普查
2004年以来,在教学实习以及其他外出时,对所见多种药用植物病害均进行了调查采集。
1.2 调查方法
对示范园区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采用对角线[2]五点取样,每点10株;对种植面积较小的引种材料,调查全部植株。大田种植的品种,多采用五点取样,每点20株。调查严重度,普遍率。严重度分级标准:0级,无病或者几乎无病;1级,病斑占叶片面积25%以内;2级,病斑占叶片面积26%~50%;3级,病斑占叶片面积51%~75%;4级,病斑占叶片面积75%以上。
1.3 病原鉴定
对采集的完整标本,直接描述,镜检。对无病症的做PDA常规分离培养。一般测定30个孢子的大小。参考有关文献[3-8]进行病原鉴定。
2 结果分析
2.1 几种链格孢菌的描述
2.1.1 苦参叶斑病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部受害多自叶尖及边缘向内扩展呈半圆形、椭圆形病斑,边缘褐色,中部灰色,后期病斑上生黑色霉层。
病原:病原菌为黑链格孢(Alter naria atr ans Gi.)。分生孢子梗褐色,直或稍弯曲,宽棒状,具3~6个隔膜,大小(37.6~65.9)μm ×(4.1~5.9)(47.9×4.8)μm。分生孢子(图1)卵形、蚕蛹形,具3~6个横隔膜,1~4个纵(斜)隔膜,大小(21.2~57.6)μm×(10.6~17.6)(35.4×15.6)μm。有喙或有假短喙,长0~18.8(9.9)μm。
寄主:苦参(Sophor a f l avescens Ait.)。分布:岷县、陇西。
发生程度:轻度发生。
2.1.2 扁茎黄芪叶斑病
症状:叶部产生小型斑点,灰白色,稍下陷,上生黑色小丛点。
病原:病原菌为刺桐链格孢(Alter naria er ythrinae Agostini)。分生孢子(图2)倒棍棒状,具3~7横隔膜,1~2纵(斜)隔膜。孢身长(29.4~50.6)μm×(8.2~12.9)(38.8×10.5)μm。喙长23.5~37.63(27.34)μm。
寄主:扁茎黄芪(沙苑子)[Astr agal us compl anatus R.Br.]。
分布:岷县、陇西。
发生程度:轻度发生。
2.1.3 曼陀罗黑斑病
症状:叶面初生近圆形褐色小点,后扩大为椭圆形、不规则形病斑,大小6~10 mm,中部灰色、灰褐色,有明显轮纹,上生灰黑色霉层,边缘褐色,隆起。
病原:病原菌为粗链格孢[Alternaria crassa(Sacc.)Rands.]。分生孢子梗褐色,稍弯曲,多个横隔膜,长92.9~111.7μm。分生孢子(图3)淡青黄色,淡褐色至褐色,倒棒状,向上渐细,具4~8横隔膜,多为5~6个,极少纵隔膜,孢身大小(29.4~84.7)μm×(10.6~16.5)(59.7×12.2)μm。喙长14.1~56.5(30.5)μm,隔膜处稍缢缩。
图3 曼陀罗黑斑病Alter naria cr assa分生孢子
寄主:白曼陀罗(Datura albo Linn.)、毛曼陀罗(D.inoxia Mill.)、曼陀罗(D.stramonium Linn.)。
分布:岷县、陇西、凉州区。
发生程度:发病率13%~63%,严重度1~2级。
2.1.4 龙葵叶斑病
症状:叶部产生圆形、不规则形病斑,直径4~10 mm。灰黑色至黑褐色,边缘黑色,中部有同心轮纹,上生稀疏霉层。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形成大片枯死。
病原:病原菌为粗链格孢[Alternaria crassa(Sacc.)Rands.]。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直或稍弯曲。分生孢子(图4)多为单生,近梭形,倒棒状,淡褐色,具5~10个横隔膜,0~2个纵(斜)隔膜,孢身长(53.8~98.5)μm×(13.4~17.9)(68.3×14.8)μm。喙长35.8~94.1(57.0)μm,隔膜处稍缢缩。
寄主:龙葵(Sol anu m nigr u m Linn.)。
分布:岷县、陇西、凉州区。
发生程度:轻度发生。
图4 龙葵叶斑病Alter naria cr assa分生孢子
2.1.5 枸杞叶斑病
症状:叶面产生圆形、近圆形、椭圆形,中小型(4~8 mm)病斑,边缘褐色至黑褐色,稍翘起,中部淡黄褐色至灰白色,上生黑色小丛点。叶缘多生中型(10~15 mm)、椭圆形病斑,淡黄褐色,有轮纹,上生黑色霉状物,病健组织交界处不明显。
病原:病原菌为茄链格孢[Alter naria sol ani(Ellis et Martin)Sorauer.]。分生孢子淡褐色至褐色,倒棒棍状,具7~9个横隔膜,1~3个纵(斜)隔膜,孢身大小(60.0~68.2)μm×(10.6~14.2)(63.5×12.2)μm,隔膜处稍缢缩,缘长25.9~56.5(38.0)μm。
寄主: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
分布:陇西、景泰。
发生程度:发病率25%~46%,严重度2~3级。
2.1.6 红花黑斑病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有时叶柄、茎秆、苞片、花、芽亦受害。叶片上先产生褐色、紫褐色小点,扩大后呈中小型(3~15 mm)病斑,圆形、椭圆形,黑褐色、浅褐色,中部稍现红色,有轮纹,后期病部产生黑灰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生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枯死,卷曲。萼片亦发病,全株枯死,田间一片焦枯。可减产30%以上。
病原:病原菌为红花链格孢(Alter naria cathami Chowdh.)。分生孢子(图5)倒棍棒状,长椭圆形,基部较粗,具5~11个隔膜(多为7个),隔膜较厚,明显,有少量纵(斜)隔膜,大小(50.6~95.3)μm×(12.9~22.3)(63.7×16.2)μm。有喙,长16.5~46.2(34.5)μm,无色至淡褐色。
图5 红花黑斑病Alter naria cathami分生孢子
寄主:红花(Cartha mus tinctorinus Linn.)。
分布:岷县、陇西、肃州。
发生程度:发病率20%~36%,严重度1~3级。
2.1.7 羌活灰斑病
症状:叶部产生小型(1~2 mm)圆形、近圆形、不规则形病斑,边缘紫褐色,较窄,隆起,中部白色,灰白色上生稀疏的黑色绒状物及小黑丛点。
病原:病原菌为巴斯基链格孢(Alternaria burnsii Uppal.)。分生孢子梗3~5根丛生,褐色,屈膝状,隔多,有分枝,基部较粗,上部细,大小(30.6~61.2)μm×(4.1~5.6)(49.2×4.6)μm。分生孢子(图6)倒棒状,淡褐色至深褐色,中部较宽,具横隔膜2~5个,及少数纵(斜)隔膜,隔膜处稍缢缩,孢身(22.3~40.0)μm×(7.1~14.1)(31.4×11.1)μm。喙长(9.4~43.5)μm×(2.4~7.1)(22.0×4.7)μm。
寄主:羌活(Notopter ygiu m incisu m Ting ex H.T.Chang.)。
分布:陇西。
发生程度:轻度发生。
图6 羌活叶斑病Alter naria bur nsii分生孢子
2.2 链格孢属危害药用植物的科及种
在调查的92种药用植物中,13科20种植物感染链格孢属真菌,其中豆科、茄科各3种、菊科、伞形科、百合科各2种,其余各科均为1种(见表1)。
表1 Alter naria属在甘肃药用植物上的分布
链格孢在以上药用植物上引起的症状主要是在叶片上引起各种类型的病斑,淡灰色至褐色,圆形、近圆形、椭圆形,有些有轮纹,上生稀疏或稠密霉层。
病原鉴定中,由于掌握的分类鉴定资料较少,有一些病原物只鉴定到了属。例如,引起防风叶斑病的Alter naria sp.,该菌与国内报道的危害伞形科的7种链格孢明显不同,故种未定。其他8株待定种均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病原及症状未在本文中进行描述,待后续研究补充完善。
3 讨论
由红花链格孢引起的草红花黑斑病发病率20%~36%,严重度1~3级,危害严重,可减产30%以上。因此对此病害应进行药剂防治。
在病原鉴定过程中,发现引起半夏黑斑病的链格孢与已报道的独角莲链格孢(A.typhonii)形态很相近,对于这类病害,后续需进行致病性测定和分子生物学试验,确定是否为该菌的国内新寄主。
甘肃省地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前缘地带,南通长江水系,北接浩瀚沙漠,山川纵横,气候复杂,形成了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农业生态系统。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严重。同样,药用植物病害也危害严重,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药用植物病害调查和病原真菌的鉴定等基础工作,为药用植物病害的进一步研究和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对规范药用植物种植技术,提高药用植物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家药典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 戴芳澜.中国真菌总汇[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5] 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6] 陆家云.药用植物病害[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7] 韩金生.中国药用植物病害[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8] 张天宇.中国真菌志,第十六卷 链格孢属[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