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研究
2012-02-26黄云峰
黄云峰
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广西 百色 533000
病毒性脑炎 (VE)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夏秋季高发,常急性起病,严重危害小儿的神经系统。本病多属自限性疾病,但部分患儿可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早期有效抗病毒治疗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VE,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VE患者100例,均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 (常规治疗+更昔洛韦+干扰素治疗)50例,对照组 (常规治疗+更昔洛韦)50例,男55例,女45例,年龄10月-14岁,平均年龄5.6±4.5岁,病程6.5±5.3天。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脑脊液及脑电图等检查方面在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 (所有患儿均行常规退热、镇静解痉、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合理使用抗生素及营养支持治疗)基础上采用更昔洛韦治疗:5mg/Kg.次,q12h,静脉滴注,滴注时间≥1小时,疗程7-14天;
观察组:常规治疗+更昔洛韦+干扰素治疗 (干扰素a-2b:10万IU/Kg.次,qd,肌注,疗程5天)。
1.3 临床疗效评估 治愈:1周内发热消退,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意识清醒,无头痛、惊厥,神经系统损伤开始恢复
有效:1-2周内发热消退,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意识清醒,无头痛、惊厥,神经系统损伤开始恢复;
无效:治疗2周发热未消退,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意识不清,头痛、惊厥等无变化甚至加重。
2 统计学处理
对所得数据用SPSS16.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计量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两比较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
3 结果
3.1 观察组患儿各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愈数分别为43例(86%)、32例(64%);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76%;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3.2 不良反应 观察组:干扰素不良反应:发热2例,T 37.7-38.5,物理降温后体温降至正常;1例外周血白细胞数下降,1例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1例皮疹;
对照组:1例皮疹;1例肝功能轻度异常。停药后上述不良反应均消失。
表1 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比较
4 讨论
VE是病毒所致的脑实质及脑膜炎症,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柯萨奇病毒和埃克病毒是最为常见的致病病毒,其他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水痘病毒、巨细胞病毒、腮腺炎病毒及肠道病毒等。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随后通过血脑屏障或血液循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病毒亦可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病毒一旦侵犯神经系统,常引起神经细胞炎症、水肿及坏死等病理改变,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当炎症波及脑膜时,则引起病毒性脑膜脑炎。不同病毒所致的VE临床表现、病情进展及预后不同。流行性乙型脑炎常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易致后遗症;而埃克病毒等肠道病毒引起的脑炎病情相对较轻,病死率低,一般不留后遗症。次病是自限性疾病,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以及防止并发症。而早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显著改善预后,减少后遗症的发生[1]。
更昔洛韦主要通过竞争性抑制GTP与病毒DNA结合,终止病毒DNA链的延长,抑制病毒DNA合成,发挥抗病毒作用,是一种广谱抗DNA病毒药。更昔洛韦作用迅速,用药后1小时就可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发挥抗病毒作用,同时对正常未感染细胞无明显不良反应,并可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药物浓度较高。本研究两组患儿均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疗效较好,表明更昔洛韦对VE治疗疗效肯定。干扰素是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促进抗病毒蛋白合成发挥病毒作用,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及抗肿瘤等作用。临床研究已经证实,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可广泛覆盖更可能感染病毒,发挥强效抗病毒作用[2]。
本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单纯使用更昔洛韦比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干扰素治疗小儿VE,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症状,缩短病程,疗效肯定,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1]阮毅燕.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果杂志,2010,19(2):171-172.
[2]骆战辉.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60例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1,3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