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子·兼爱》和《庄子·齐物论》组合问的语用比较

2012-02-18张春泉

当代修辞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齐物墨子庄子

张春泉

(武汉大学中文系,武汉430079)

提 要 《墨子·兼爱》和《庄子·齐物论》在语用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综览二者的语篇分布特征和总体疑问标记,藉此可初步管窥二者致思理路之异同,还可借助疑问语气词这一颇具口语色彩的语用标记为《史记》语焉不详的墨子里籍等历史文化问题提供实证性佐证。其次,《墨子·兼爱》和《庄子·齐物论》的问句组合形式可以形成句式、语气、话轮等方面的错综。组合问内部问句之间有对比、解说、递进等语义关联。

问句尤能反映表达者的“思”,作为哲理散体文的《墨子》和《庄子》中的问句值得关注。现有的关于《墨子》疑问句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刘春萍(2010),关于《庄子》疑问句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邓城锋(2010)、张黎(2005)。以上成果主要是以某一专书或专章的问句为主要研究对象,未及专书或专章之间的比较。

相对于离散的问句,组合问更能体现“思路”,颇具语用价值,亟待关注。“组合问,是一种尤重对话过程的言语行为,在表现形式上体现为问句组合或问答句组合。问句组合,即两个或两个以上问句的并置,问句之间一般不会插入表达其他语气的句子;问答句组合,形成一问一答的连续的问答序列。”(张春泉2010)同时,组合问还能较为集中地表现出论者的言说方式、言语风格。学界关于组合问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王力先生(1989:315)曾在《汉语语法史》的一条注释中简略提及“这些书也用‘与’字,不过只用于交替问和叠问”。其中的“交替问和叠问”大致包含于这里所说的组合问。

这里我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着眼于语用,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比较《墨子》和《庄子》代表性篇章《兼爱》和《齐物论》中的组合问。《墨子·兼爱》和《庄子·齐物论》都较多使用组合问。组合问尤能体现语篇的互文性,表现为《墨子·兼爱》和《庄子·齐物论》这两个语篇在疑问标记等方面的某种相互补充、调适,语篇内部问句与非问句的协同,组合问内部问句意义、形式之间的交互作用。

《墨子·兼爱》和《庄子·齐物论》中的组合问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第一,两书问世的时间相去不远,且《庄子·天下》对墨子有较为辩证的评述,例如“意则是,其行则非也”,“乱之上也,治之下也。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第二,《墨子·兼爱》和《庄子·齐物论》中的组合问在篇幅上比较接近。第三,《墨子·兼爱》和《庄子·齐物论》中“兼”和“齐”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可融通性。

不同的接受者对语气的断定可能会有一定的出入,对文本形式上无新式标点的古籍尤其如此。为尽量增强材料的可信度,我们取较为审慎的文本综合比较法。本文所选取的《墨子·兼爱》所有组合问例句,孙诒让、孙以楷(1986)和王焕镳(1984)都明确判定为疑问语气,书面形式上使用问号。例句文本在文字及其点校上依据前者。本文所选取的《庄子·齐物论》所有组合问例句,郭庆藩、王孝鱼(1961)与陈鼓应(1983)及杨柳桥(1991)均明确判定为问句,书面形式上使用问号。例句文本在文字及其点校上依据郭庆藩撰、王孝鱼(1961)。

一、组合问的语篇分布与疑问标记

总体上看,《墨子·兼爱》约5501字,《庄子·齐物论》约3620字,其中《墨子·兼爱》组合问的字数约917字,《庄子·齐物论》组合问的字数约为989字,二者在篇幅上大体相当。《墨子·兼爱》组合问覆盖全篇16.6%,《庄子·齐物论》组合问覆盖全篇27.3%。《墨子·兼爱》全篇共有较为典型的组合问15例,《庄子·齐物论》全篇共有较为典型的组合问也是15例。就这些组合问在全篇的篇章分布情况而言,《墨子·兼爱》中的组合问在整体篇章中的分布不甚均一,主要集中于“下”部分;《庄子·齐物论》中的组合问于整个篇章中的分布则相对较为均一。

从疑问语用标记上看,《墨子·兼爱》共12种,《庄子·齐物论》共15种。《墨子·兼爱》中的每一例组合问均有表达疑问语气的语用标记,包括疑问代词、疑问副词、语气词等。其疑问语气语用标记主要有:与(8次)、乎(8次)、何也(5次)、谁(4次)、恶(3次)、谁……哉(3次)、邪(2次)、胡(2次)、何……哉(1次)、何(1次)、何哉(1次)、岂……哉(1次)。

《庄子·齐物论》中有3例组合问无疑问标记(即零标记),有语用标记的主要有:邪(16次)、乎(11次)、乎哉(6次)、恶乎(6次)、乎哉(6次)、谁(2次)、孰(2次)、焉(1次)、奚(1次)、何也(1次)、何哉(1次)、孰……哉(1次)、何……与(1次)、谁……乎(1次)、何……乎(1次)。

不难看出,《墨子·兼爱》和《庄子·齐物论》二者都使用的疑问标记有:乎、邪、何也、谁、何哉。值得玩味的是,《墨子·兼爱》高频使用的“乎”在《庄子·齐物论》中也高频使用;但《墨子·兼爱》高频使用的“与”在《庄子·齐物论》中并未有单用的情形。王力(1989:312)指出,“其实‘与、邪’也是古今字,《论语》用‘与’,《庄子》用‘邪’。‘与、邪’古音同属喻母鱼部,可能只是方言读音不同。《孟子》用‘与’,《庄子》用‘邪’。”《墨子·兼爱》和《庄子·齐物论》中“与”和“邪”都是在各自篇章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气词,并且呈现互补情形,这可以从语用上证明“‘与、邪’也是古今字”,这一语用证明视角可看做是王力先生音韵视角的一个重要补充。如果王力先生“可能只是方言读音不同”此说成立,则又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史记》语焉不详的《墨子·兼爱》的主要作者墨子的里籍等问题提供佐证。“《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1985:636),显然,关于墨子的里籍问题学界尚存争议。一般说来,语气词是口语化程度较高的词,是较能体现方言特色的词。语气词“与”和“邪”在《墨子·兼爱》和《庄子·齐物论》的使用情况即可较为实证地说明墨子与庄子不是同一里籍,而庄子一般认为是战国时宋国蒙地人(今河南商丘人),由此可以初步断定墨子不是宋国蒙地人(今河南商丘人)。

此外,《墨子·兼爱》和《庄子·齐物论》使用频率最高的“与、邪”共同的语用功能即表示“要求证实”(王力1989:312),这正与论说文的实证性要求相吻合。而另一方面恰好在使用次数上在《墨子·兼爱》和《庄子·齐物论》中均排第二的“乎”,“表示纯粹传疑,是所谓是非问”(王力1989:312),这印证同时也表明:是非问更便于形成问句组合,造就组合问。

二、问句之间的组合形式

《墨子·兼爱》中较为典型的组合问共15例,《庄子·齐物论》中较为典型的组合问亦共15例。就组合问内部问句句子数目而言,《墨子·兼爱》中二句组合问共12例,占其所有组合问的80%;《庄子·齐物论》的二句组合问共8例,占其所有组合问的53.3%。

《墨子·兼爱》中三句组合问1例,《庄子·齐物论》的三句组合问共3例。《墨子·兼爱》中四句及四句以上的组合问共2例,《庄子·齐物论》中四句及四句以上的组合问共4例。

《墨子·兼爱》较多使用错综式组合问——不同格式的问句的直接组合。其中连最简单的二句组合问即可形成错综。以下两例在疑问标记和疑问类型等问句格式上显然不同:

(1)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墨子·兼爱(中)》)

(2)姑尝本原若众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爱人利人生。(《墨子·兼爱(下)》)

《墨子·兼爱》共有10例错综式组合问,占其组合问总数的三分之二。相对而言,《庄子·齐物论》的错综式组合问略少,其中的错综式组合问共计8例,其组合问内部形式较为整齐。

除了以上较为简单的错综,《墨子·兼爱》组合问也有较为复杂的错综,即陈望道(1997:212)所引用并指明的“使错综的方式本身也有一些错综变化”。除了《修辞学发凡》的用例,《墨子·兼爱(上)》另有较为典型的错综式组合问。例如:

(3)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墨子·兼爱(上)》)

上例组合问,可分三个层次:不孝不慈亡有,盗贼亡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三个层次在语义上逐层递进。第一至第五个问句为是非问,使用的疑问标记为语气词“乎”,第六至第十个问句为反问,使用的疑问标记是疑问代词“谁”。在第二个层次里面,交叉连带了上述两种疑问形式和疑问标记。

类似地,《庄子·齐物论》亦有此种错综式组合问:

(4)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庄子·齐物论》)

上例中第一至第三个问句为是非问,第四至第七个问句为反问句。使用了三类疑问标记:邪、乎、恶乎。疑问标记的变化形成明显的形式错综。

此外,还有语气上的变换错综。例如:

(5)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上例中第一和第三个句子为特指问,第二和第四句子为陈述句,形成紧邻的一问一答的格局,是疑问语气与陈述语气的错综。

(6)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庄子·齐物论》)

上例中第一、三、五句为问句,郭庆藩、王孝鱼(1961)将第二、四句解读为感叹句,杨柳桥(1991)将其解读为问句,我们把这类非典型的问句称为感叹类问句。第一至五句形成疑问语气强弱上的错综。

另有不同话轮间的错综。例如:

(7)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庄子·齐物论》)

上例中尧和舜的话分属两个不同的话轮,形成错综式组合问。

三、组合问内部语义关联

除了在整体语篇中的分布和问句格式、语气、话轮等方面的错综,组合问的互文性还表现为组合问内部的语义关联。组合问内部语义关联,概括起来说,包括问句与问句之间的语义关联和问句内部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联两个大的方面。《墨子·兼爱》和《庄子·齐物论》组合问内部语义关联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二者的思辨性,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二者的致思理路。

1. 问句与问句之间的语义关联

组合问内部问句之间有对比、解说、递进等语义关联。分述如下:

1)对比式组合问

对比式组合问,是指二句组合问的问句之间在语义上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例如:

(8)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墨子·兼爱(中)》)

(9)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墨子·兼爱(下)》)

(10)不识于兼之有是乎?于别之有是乎?我以为当其于此也,天下无愚夫愚妇,虽非兼之人,必寄托之于兼之有是也。(《墨子·兼爱(下)》)

(11)子墨子曰:“姑尝本原之孝子之为亲度者。吾不识孝子之为亲度者,亦欲人爱利其亲与?意欲人之恶贼其亲与?以说观之,即欲人之爱利其亲也。”(《墨子·兼爱(下)》)

以上四例均为二句组合问,问句之间的比照较为鲜明,对比点分别为“利”与“害”、“兼”与“别”、“爱利”与“恶贼”,这些对比点之间在语义逻辑上为“反对关系”。反对关系,是指在同一论域中,“如果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同时包含于一个属概念之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的外延。”(《普通逻辑》编写组1993:118)以上对比点在外延上没有交叉,但又不是严格的非此即彼关系,有中间状态,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其为反对关系。

与以上所列举《墨子·兼爱》的情形类似,《庄子·齐物论》中对比式组合问也比较多。如:

(12)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庄子·齐物论》)

(13)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庄子·齐物论》)

(14)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庄子·齐物论》)

(15)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庄子·齐物论》)

(16)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庄子·齐物论》)

以上五例组合问的对比点分别为“然”与“不然”、“有”与“无”、“类”与“不类”、“可谓”与“不可谓”,对比点之间在语义逻辑上为“矛盾关系”。矛盾关系,是指在同一论域中,“如果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同时包含于一个属概念之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普通逻辑》编写组1993:118)不难理解,以上对比点都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

《墨子·兼爱》和《庄子·齐物论》中的对比式组合问的一个共同点即是:二者此类组合问的使用量都比较大;《墨子·兼爱》和《庄子·齐物论》中对比式组合问之差异可概括为:“对比点”上“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的分野。这大概与“兼”和“齐”的内涵差异对应类似。

2)解说式组合问

解说式组合问,是指组合问中的某一问句提出问题,而其他问句则是对该问题的解释和说明。例如:

(17)此言而非兼,择即取兼,即此言行费也。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犹未止也,曰:“意可以择士,而不可以择君乎?”(《墨子·兼爱(下)》)

(18)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意以为难而不可为邪?尝有难此而可为者。(《墨子·兼爱(下)》)

以上两例均使用“所以……者……也”格式。王力(1989:297)指出,“在复句中,‘所以……者’与‘也’相呼应,也是表示解释或说明原因。”例(17)、(18)两例显然是以问句的形式对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

(19)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分名乎天下恶人而贼人者,兼与?别与?即必曰别也。(《墨子·兼爱(下)》)

上例中的“分名乎天下恶人而贼人者,兼与?别与?”王焕镳《墨子校释》作“分名乎天下恶人而贼人者兼与别与?”但其注释为:“与:同‘欤’。句意:辨别一下名目:世上憎恶别人和伤害别人的人,究竟是出于视人如己呢,还是出于将别人与自己区别对待呢?”即“兼与”和“别与”还是两个并列的二支选择问。

相对而言,《庄子·齐物论》中解说式组合问较为少见。

3)递进式组合问

递进式组合问,是指问句之间在语义上逐层推进。例如:

(20)可形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悦之乎?其有私焉?《庄子·齐物论》)

(21)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庄子·齐物论》)

以上两例为《庄子·齐物论》中的递进式组合问。《墨子·兼爱》里几乎未见递进式组合问。这与各自总体言语风格似乎较为一致:从全篇来看,如前所述,《庄子·齐物论》中的组合问在全篇篇章中的分布相对较为均匀,组合问起到了层层推进论旨的作用。不像《墨子·兼爱》中的组合问主要集中于“下”部分。

2. 问句内部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联

1)条件关系

此类情形是指组合问中的若干问句自身为复句形式,复句形式内部的分句之间形成条件与结果关系。例如:

(22)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彼犹为己也。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也。(《墨子·兼爱(下)》)

例(22)中的“若为其都”、“若为其家”分别表示条件。

(23)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彼者犹为己也。(《墨子·兼爱(下)》)

例(23)中的“若为其国”表示条件。

(24)然即吾恶先从事即得此?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亲乎?意我先从事乎恶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乎?即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墨子·兼爱(下)》)

上例第二和第三个问句为条件复句形式。《庄子·齐物论》中此类情形很少见。

2)并列关系

此类情形的组合问,是指组合问中的若干问句自身为并列复句形式。例如:

(25)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庄子·齐物论》)

(26)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闇,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庄子·齐物论》)

这类情形的组合问,《墨子·兼爱》中不多见。

3)因果关系

此类情形的组合问,是指组合问中的若干问句自身为因果复句形式。例如:

(27)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28)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庄子·齐物论》)

这类情形的组合问,《墨子·兼爱》中亦不多见。

4)多重语义关系

此类情形的组合问,是指组合问中的若干问句自身为多重复句形式。例如:

(29)曰:“即善矣,虽然,岂可用哉?”子墨子曰:“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姑尝两而进之。”(《墨子·兼爱(下)》)

上例中“即善矣”与“虽然,岂可用哉”为让步关系,“虽然”与“岂可用哉”为转折关系;“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与“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为递进关系,“用而不可”与“虽我亦将非之”为条件关系,“虽我亦将非之”为让步型紧缩结构。类似的情形《庄子·齐物论》中也有:

上例中,“民湿”句与“木处”句均为多重语义关系形式:“民湿寝则腰疾偏死”与“然”为并列对照关系,“民湿寝”与“腰疾偏死”为条件关系;“木处则惴栗恂惧”与“猿猴然”为并列对照关系,“木处”与“惴栗恂惧”为条件关系。

四、结 语

以上描写了《墨子·兼爱》和《庄子·齐物论》中的组合问,从不同视角全方位地对二者做了比较,考察表明,《墨子·兼爱》和《庄子·齐物论》都有一定的思辨性,而在疑问形式标记、语义关联等方面又各有特色,呈现出一定的互文性。《墨子·兼爱》和《庄子·齐物论》中的组合问都颇具语用价值,可作为确定墨子里籍的佐证,还有助于深化对“兼”和“齐”等概念内涵的认识。

猜你喜欢

齐物墨子庄子
LIFE, ENTANGLED
Life, Entangled
墨子破云梯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齐物观念
“墨子号”与墨子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庄子说》(十五)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