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阅读与纸质阅读对照实验研究

2012-02-16袁曦临东南大学情报科技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6

图书馆建设 2012年3期
关键词:班底魔咒纸质

袁曦临 (东南大学情报科技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96)

王 骏 陈 霞(东南大学图书馆 江苏 南京 211189)

1 引 言

阅读研究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也是图书馆学、教育学和认知心理学共同关心的一个领域。因为阅读不仅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也是个体间接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从目前研究情况看,心理学对于阅读的研究更多着眼于阅读过程中人的认知状况,教育学关注的是阅读对于学习的效用和影响,而图书馆学的研究则更专注于如何进行青少年导读,以提升阅读的社会效应。

目前有关网络阅读的研究已经不少,但大多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观点探讨和理论分析。故本研究拟将图书馆学与心理学、教育学结合起来,从微观层面探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网络阅读和传统阅读;从认知的过程入手,就阅读中的信息加工过程,采用实验方法对网络移动阅读和传统纸质阅读进行对照实验,以期获得相对客观且具有说服力的结果。

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知识获取的途径和环境正发生有史以来最大的改变。与网络同时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被称为“Google Father, IM(Instant Message)Mother”一代,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包括访问网站和博客、浏览在线新闻,并喜欢通过搜索引擎获得更多的信息,使用与传统纸质阅读不同的方式个性化地获取、发布甚至制造信息。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iPhone、iTouch、iPad等)实现的。网络移动设备和搜索引擎成为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

2010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 18~70周岁国民的纸质图书阅读率达到50.1% ,人均阅读图书近5本;阅读率最高的是9~13岁的未成年人;接触过数字化阅读的国民比例达24.6%,这部分国民每天上网时间达34分钟[1]。据此,国民阅读步入数字化时代,网络阅读已成不可逆转之势。

如何客观、科学地分析比较以传统纸质阅读为代表的信息获取和利用方式与网络环境下以移动阅读为代表的信息获取和使用方式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于阅读认知的效果差异,是本文期待解决的问题。

2 图书馆阅读研究相关理论

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巴特勒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图书与读书现象[2]。其理论对美国的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事业乃至教育事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读书与导读在美国的图书馆传统和教育传统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国内的图书馆学研究中,关于阅读的研究多集中在导读方面。

目前国内外关于阅读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两个大的方向,其一是网络阅读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比较、网络阅读行为等方面;其二是阅读史研究,20世纪80年代前后,随着接受美学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以读者为中心的读者反应理论,强调阅读接受和批评活动的主体性观念,促成了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阅读史。与国外相比,国内的阅读研究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与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等热点研究相比,阅读研究处于相对边缘的状态,仍然停留在社会呼吁和书目推荐导读的阶段。对于文本变迁对阅读的影响,以及如何从思想与行为方式等方面来阐述和认识网络阅读,进而建立和发展网络环境下的阅读理论等方面研究甚少,有待深入。

众所周知,阅读和联想力、创造力、感受力、理解力、记忆力都有极大的关联。可以说,掌握一切知识的基础都始于阅读。因此阅读在知识学习中备受重视,在国外,阅读教育是学校学习的重要内容。从2000年开始由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展的面向32个国家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一项大型学生学习质量比较研究项目。PISA测试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PISA的目标是为了测量教育系统的“积累成果”,关注的是学生在数字化的文化社会生活情境中生存并发挥作用的能力,而不是学生对各个具体课程内容的掌握。PISA的特征是分别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领域内有各自的评估,每轮PISA评估都在这3个领域中确定1个为主要领域,并用2/3左右的时间评估主要领域。2000年阅读素养是PISA评估的主要领域,2003年数学素养是PISA评估的主要领域,2006年科学素养是PISA评估的主要领域。2009年PISA中阅读能力较好的国家(地区)和经济体包括中国香港(平均分533)、新加坡(平均分526)、加拿大(平均分524)、新西兰(平均分521)、日本(平均分520)和澳大利亚(平均分515)[3]。

阅读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它对于学生创造性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正因如此,阅读素养成为国际教育评价关注的热点。PISA测验对于阅读能力的衡量主要从3个层面进行:(1)获取信息:能否从所阅读的文字资料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2)理解信息:阅读后能否从阅读的资料中正确地解释信息的意义。(3)思考判断:思考和判断能否将所读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想法和经验结合,在综合判断后提出自己的观点[4]。PISA阅读素养的测评思路明确,其详实的评价工具及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 阅读实验设计思路

基于上述理论,本文主要从获取信息、理解信息、思考判断层面研究大学生阅读的效果和能力,并籍此来判别传统纸质阅读和网络移动阅读的差异。因此本文所指的“阅读”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写,而是对应着认知心理学关于纸质阅读过程的3个层次的表征:(1)表层表征(surface code),即对文章中的字、词、短语之间的语言学关系进行编码所形成的表征。(2)基础表征(text base),即对文章所提供的语义及等级层次结构关系所形成的表征。(3)情境模型(situatinn model)表征,即读者结合自己的背景知识对文章中所描述的信息进行的较深层次的表征。其中,情境模型表征是在文本基础表征的基础上,与读者储备的知识相互作用,经推理而成的,是对文本更深水平理解的表征[5]。

式中,dkj为需求点k和供给点j之间的距离,由于本研究基于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各类交通方式的速度不同,时间有差异,因此采用时间成本代替距离;d0表示出行极限时间;Pk为搜索区内需求者的数量;Sj为j点的总供给;G(dkj,d0)为点源要素对空间要素影响的高斯方程距离衰减函数G(dkj,d0),计算方式如下:

基于这一认识理解,本研究的设计思路如下:选择典型样本,进行控制条件下小范围的阅读学习实验测评,发现和识别大学生传统纸质阅读与网络移动阅读的异同及由此带来的阅读理解上的差异,包括表层理解,记忆、知识获取和知识使用等层次的异同。

以适当的文本作为实验材料,选择知识背景相近的实验参加者并对其进行随机抽样分组,一组为传统纸质阅读组,另一组为网络移动阅读组。随后分组进行传统纸质阅读学习和网络移动阅读学习实验。在完成规定时间的阅读后,就文本基本形态、基本信息、内容结构、内容大意等进行记忆测试,以得到实验者对于文本内容语义、语境以及与自身原有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的建构整合的情况。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纸质阅读和网络移动阅读行为、信息加工和认知上的差异。

4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基于上述思考,本研究设计了对照组实验,用以了解读者在传统纸质阅读和网络移动阅读中对于文本基本形态、基本信息、内容结构、内容大意等方面的记忆及阅读状态。

本研究实验对象为东南大学图书馆读书会、文学社及学生会图书馆管理部部分成员,均为本科生,男女比例为1:1,共计40人。实验分为两个批次,每批分为两个小组,一组为传统纸质阅读,另一组为移动阅读,实验时间为30天。为了避免由于阅读器的差别导致阅读的效果不同,本次测试采用的移动阅读设备均为iPad。

实验选择的阅读作品是由本特利·利特(Bentley Little)所著的科幻小说《古希腊的魔咒》与由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和鲍伯·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合著的《总统班底》。选择这两个文本的原因在于:(1)本馆有足够的纸质馆藏;(2)读者均没有看过,前期印象是空白;(3)体裁均为小说,有众多矛盾冲突,情节跌宕起伏;(4)章节多、人物关系复杂。这些条件有利于测试出被调查者对于该书内容结构的把握程度。

整个实验所要了解和探讨的是3个方面的问题:(1)文本表层信息的获取;(2)文本深层信息的理解; (3)深层信息的使用及其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建构整合。因此,所有被调查者在阅读结束后需要完成一套阅读理解题。此套题中共包括12个问题,基本涵盖上述3个方面的问题:

Q1 《总统班底》/《古希腊的魔咒》大致有多少页?

Q2 《总统班底》/《古希腊的魔咒》全书架构有几章?

Q4 《总统班底》/《古希腊的魔咒》的出版社是哪家?

Q5 请简述《总统班底》/《古希腊的魔咒》的语言风格。

Q6 请列出《总统班底》/《古希腊的魔咒》主要人物的出场顺序。

Q7 请画出《总统班底》/《古希腊的魔咒》中的重要人物的关系图。

Q8 请排列出《总统班底》/《古希腊的魔咒》重要情节发展的前后顺序。

Q9 请列举《总统班底》/《古希腊的魔咒》中你印象最深刻的3个情节场景,并写出在书中的位置(列出页码区间即可)。

Q10 《总统班底》/《古希腊的魔咒》情节发展与你的猜测和预计基本一致吗?

Q11 你读完《总统班底》/《古希腊的魔咒》用了多长时间?

Q12 你在读书时作标签吗?标签的次数为多少?

其中:Q1~Q4是有关文本基本信息的问题,即文本表层信息的获取;Q5~Q8是关于读者对于文章内容、结构、大意把握的问题,即对文本深层信息的理解;Q9~Q10测试的是读者对于作品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建构整合情况;Q11~Q12是针对读者读书间断频率及阅读习惯的调查。本实验要求测试者在测试结束还回iPad时现场填写测试问卷,并在现场配备馆员就测试者的答卷进行口头访谈。

对照组的实验测试结果显示:

对于Q1~Q4,纸质阅读回答人数及正确率均明显高于移动阅读。对于Q1,纸质阅读的20位测试者全部填写读完,基本可以给出比较明确、一致的回答;而移动阅读的读者仅有2人填写读完,对于Q1~Q4的回答差异和错误较明显。可见,同样的文本,由于阅读的媒介不同,其信息加工的速度和兴奋度出现了明显差异。

对于Q5,移动阅读和纸质阅读的读者均有作答,区别不明显,但纸质阅读的读者在同等时间内获得的信息明显多于移动阅读的读者。就本实验而言,移动阅读的测试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常中断阅读,转向阅读网络中其他内容(如游戏或新闻等),只有少数测试者真正读完测试文本;相比较,纸质阅读的测试者对于测试文本内容情节的了解要详细许多。

对于Q6~Q8,移动阅读的读者的作答人数及正确率再一次低于纸质阅读,移动阅读的读者的正确率只达到后者的50%。这充分显示出进行移动阅读的读者在对小说的内容结构及大意把握上不如传统纸质阅读的读者。

对于Q9~Q10,对照组的回答差异不明显。

Q11的调查显示,在回答本问题的过程中,移动阅读测试者回答多样,原因是有70%的移动阅读的读者表示看不下去,20%的移动阅读的读者表示断了10次以上,因此阅读时间较难估算;而纸质阅读的读者间断10次以下的占到总数的80%,相应的,其对于阅读时间的估计虽存在差异,但基本可以给出一个回答。可见虽然进行阅读的设备先进了,手段多样化了,电子资源也丰富了,但是移动阅读在很多方面依然无法与传统纸质阅读比拟。

Q12的调查显示,70%的移动阅读的读者选择不习惯做书签,会忘记,这就意味着在下一次阅读或者阅读以前内容时将需要重新翻页定位(iPad除外,因为iPad有自动增加书签功能,但是如果阅读以前的内容还是需要添加书签),造成时间浪费;而有75%纸质阅读的读者选择了经常和每次都使用书签,大大降低了读者由阅读中断转为继续阅读及阅读之前内容的时间成本,换言之增加了读者实现阅读的收益预期。从Q11~Q12的调查发现,使用iPad的阅读速度较传统图书慢。

在问卷测试后,对参加测试者进行口头询问调查发现,造成移动阅读和纸质阅读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由于测试文本中的人物关系复杂,很多人物关系及情节需要重新看,但是移动阅读的翻页功能不如纸质阅读。(2)长时间进行移动阅读会出现眼睛不适的症状,出现厌恶移动阅读的负面情绪。(3)移动阅读设备可以安装很多休闲游戏,也可以播放音频及视频,因此本来就比较脆弱的阅读行为更易被自己喜爱的行为所替代,读者易于选择回避移动阅读,转而进行娱乐休闲。

人们普遍认为移动阅读存在着阅读内容失范、阅读过程随意、阅读目的迷失等问题。通过本研究的实验证明了网络的极端自由性、网络移动阅读设施的便捷和自由以及选择权由读者完全主导等因素,使得大学生很容易避开不感兴趣的信息,而将有限的时间通过 “定制”集中在感兴趣的信息里。长此以往,有可能造成他们的知识根基单一、薄弱及知识体系构成的碎片化。由此笔者认为,传统的纸质阅读适合深度、系统、宏观性的学习,而移动阅读更适用于微观的信息查询和零散的临时性学习。

5 讨 论

雅各布·尼尔森(Jakob Nielsen)是美国著名的网页易用性专家,被誉为可用性测试鼻祖。他曾就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关系提出过“意识框架”的概念。他认为,相对于线性的纸质阅读而言,基于网络的阅读是跳跃的;其阅读的节奏由读者控制;读者在网络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寻找所需答案;因此其阅读的轨迹是变化的,不受到传统阅读中纸质的书本的局限。这是它的优势,但也是其不足。相比较于纸质阅读能够较为完整地获知作者的意图及其作品的涵义,网络阅读所获得的阅读印象更多是零散的片断。换言之,传统的纸质阅读更有助于读者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意识框架”,而这一点在网络阅读中则困难得多[6]。这一观点与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致的。雅各布·尼尔森对于网络阅读的分析无疑适用于基于网络的移动阅读。因为在以网络为背景的移动阅读中,其阅读的主动权几乎完全是由读者者掌控的,读者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意愿、心情调整、改变阅读的过程和方向。由于这个过程在移动阅读设备上的实现十分便捷,因此移动阅读的零散化的阅读过程比较普遍,随之而来的,无疑是阅读质量或者说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和领悟受到影响。本文的实验也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雅各布·尼尔森的结论。

随着网络社会的纵深发展及网络阅读设备(如iPad、Kindle)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在年轻的一代中,移动阅读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纸质阅读,那么雅各布·尼尔森提出的这种“意识框架”该从何处获取呢?面对这一现实,作为承担导读职能的图书馆该如何应对呢?

目前图书馆学有关网络阅读的研究及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导读教育,既缺乏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也鲜见有成功的导读案例。面对信息社会人们阅读环境、阅读载体、阅读方式和阅读能力发生的巨变,图书馆有必要调整传统导读的内容与形式,并在此过程中寻找阅读理论和导读方式的创新和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最终成果发布[EB/OL].[2011-11-21].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374/201004/698194.html.

[2]吴慰慈,董 焱.图书馆学概论[M]. 2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6.

[3]中国教育考试网.PISA 2009年综合报告简要[EB/OL]. [2011-11-21].http://www.neea.edu.cn/info/info.jsp?infoid=44530.

[4]于丹丹.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9-45.

[5]冷 英.文本阅读中目标信息整合方式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5-10,42-47.

[6]练小川.数字时代的阅读[EB/OL]. [2011-11-22]. http://www.cbkx.com/2009-2/1239.shtml.

猜你喜欢

班底魔咒纸质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解除魔咒
布达拉宫纸质文物修复——以佛经公文为例
双重魔咒 杰伊·威廉姆斯 JAY WILLIAMS
露肉季到!解除显胖魔咒!
大公司,请破解创新的魔咒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好莱坞的班底制运作
从演出“班底”论舞蹈创作“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