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定位
2012-02-15耿夫相
耿夫相
骨干教师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较好成绩,在教育教学岗位上起骨干、带头作用的教师。骨干教师是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和中坚力量,是中小学教师群体中的优秀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师由于教龄较长教学经验丰富,并且有较强的进取心理,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是中小学教学中的核心和中坚力量。
新课程改革目前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骨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应担当什么角色?
骨干教师应成为新课程理念的传播者
要成为新课程理念的传播者,首先自己要成为新课程理念的接受者和学习者以及研究者。2001年我国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育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认为“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新课程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即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了课程改革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认为课程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向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他们纳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中,赋予课程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新课程努力改革既有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纬度,承认过程的价值,注重在过程中把知识融入个体的整体经验。
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教育的需要,每个人都不可逃避,都应使自己融入其中,课程改革中没有一个教师是旁观者,都是参与者。道理每个人都懂,每个教师都认为目前的教育、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改革是必然的,但毕竟教学是一门技术,尤其是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对老教材轻车熟路,加上教材的知识点都有呈现,上课直接可以照本宣科,学生只需静听和记录,课堂非常好驾驭,上课非常省心、省力。而且教龄越长,以往教学姿态持续时间越长,教学惯性持续得越久,对课本的依赖性越强,在心理上越怕新课程改革,越不接纳新课程改革,在心理和行动上表现出抵制情绪,甚至有的教师发出“新课程改革毁了一代公民”的论点。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教材编写打破了以往全国一个面孔的同一教材,呈现出“一标多本”的格局。现在浙江省地理课程选用的教材,它与以往的老教材和全国其他版本的教材相比最大的特色活动多、阅读内容多、结论呈现少,应该说非常符合新课程理念,这也是浙江省选择其作为浙江省高中通用教材的主要原因,但一线教师反响非常大,普遍感觉难于教授,非常怀念老教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新课程理念、新教材对教师的心理冲击。基础教育的改革使得中小学教师必须与教师传统的教育和教学观念决裂,建立新的教育观念:新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等;建立新的意识: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等。这些都要求骨干教师必须带头学习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骨干教师不仅自己要转变教育观念,同化新理念,改变教学观,而且要发挥带头作用,要通过“传、帮、带”等形式影响周围的教师,使新课程理念在普遍大众心理开花结果,推动新课程改革确实卓有成效,并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纵深发展。
骨干教师应成为新课程改革的践行者
目前虽然新课程改革已有多年,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地理教师仍然“穿新鞋,走旧路”。在教学中,教师还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担负“传道、授业、解惑”职责,教师还是“把学生当作统一规格的产品,把知识看作可以灌来灌去的现成东西,用死记的法子灌进去,又用背书和考试的法子来看究竟灌进去了没有,来看那些被灌的学生是否也能照老师的样子把灌进去的东西拿出来摆架子了”。最能干的教师拼命地把课本上的东西教给学生,并要求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复述那些东西,直到教师认为学生已经记住,而且要记到高考时为止。课堂上根本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教室里“一排排难看的课桌按几何顺序摆在一起,以便尽可能没有活动的余地,学生一排排端坐在课桌旁,并保持足够的距离,以便他们不能随便讲话,同时注意听老师的讲课,只有在要他们发言时才能开口”。在这种教学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学生掌握的仅仅是一些呆板的知识,一些只有在测验和考试时才活跃起来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来看学生对教材中地理知识、技能掌握和运用得如何,而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大多数已忘记了从课本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不能在生活情境中将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解决实际问题。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引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其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都强调了学生学习的地理应当是学生生活的地理。地理课程必须关注学生本身,必须“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生学习的地理课程要“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所有这些新课程理念都空前强调了地理教育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在教育中促进人的发展理解和把握了地理新课程的理念后,关键是如何运用这些理念,课程标准再好,毕竟只是写在纸上的文字,只有当这些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思想,并将之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赋有意义。
地理学科与生产、生活、生态关系紧密,在教学中应创设生活情境,引领学生留心生活,用心观察周围地理事物,教师应在生活中寻找与地理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这样通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这样的学习活动是有意义的,于是在学习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技能的培养,又获得了情感态度的培养。如,在教授城乡规划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设计出自己的规划方案,让学生表述其规划依据,探讨后再向学生展现本市的城乡规划图,让学生分析政府主管部门规划的合理性以及存在的不足,最后再将学生自
己规划的方案与政府部门方案进行比较找出不足。如果条件许可的话也可以组织学生采访城市规划设计院的设计师,与他们探讨城市规划的原理及注意的主要问题。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断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究者
骨干教师应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只是完成专家设计好的技术执行者,而应该成为一个自觉的反思实践者,一个自觉的行动研究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研究,笔者发现教学研究对理论素养的提升、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技能的提高都有较大促进作用。做教研,最重要的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心”人。
1用心
在“用心”方面,首先要重视、珍惜每次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是开展教学、教育研讨的最好的形式,是新理念传递和各种思想交锋的场地,也是我们学习的绝好机会。每次教研活动的之前要根据教研活动的主题思考几个问题,每次活动都带着问题、疑惑去,看看活动中能否在某方面有所收获,自己的难题能否得到破解。并且每次活动结束后,根据活动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如,2004年笔者参加绍兴县地理新教师汇报课活动,事前要思考新教师在教学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平时的教学中会不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何解决?听课后,笔者根据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情况为案例,发表一篇题为《从一节公开课谈地理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心得;2008年笔者观摩绍兴市地理优质课比赛,一位教师的课堂实验探究活动给我很大启发,会后根据这位教师的课堂实录发表了一篇题为《由“教”的表演走向“学”的引导》文章。
2专心
每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在做研究时不宜面面俱到,应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确定重点研究主题,这样更能够研究得精、深、透。做研究一定要专注于某一个课题,切忌零乱,没有系统,浮于表面。2004年到2007年间,笔者专攻合作学习的研究,先后发表这方面的论文若干篇,其中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社全文收录。从合作学习的文献研究、支撑合作学习的理论心理学理论研究到各种合作学习的方法与地理教学的整合研究、合作学习的空间环境的建构及合作学习的生态学分析等。
3留心
首先要留心其他科目,关注其他学科的发展动态,借鉴其他学科的有益做法,并整合到本学科,这往往能够给地理学科的教学注入活力。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用在学科教研上也非常有现实的价值。
另外也要留心生活素材。俗话说,“生活是研究的源泉”,生活中鲜活的实例也给我们教学研究很好启示。如,2009年春节,小沈阳成为当年春晚最为轰动的造星风暴,小沈阳成功之处就是他不男不女的男扮女装、扭扭捏捏的娘娘腔,着实给观众有“大海”的感觉,让人“晕”,但恰恰就因为这样,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使表演具有不可复制性。另外,众所周知,成熟的艺术家往往都有自已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如,京剧中的“四大名旦”:雍荣富丽的梅兰芳、深沉委婉的程砚秋、潇洒清新的苟慧生、刚劲洒脱的尚小云,莫不自成一家,各有风韵。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说过“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同理,在教学中,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教学。
4虚心
首先,自己要不断学习和向他人求教,不断给自己充电,丰富知识、更新理念、提高技能,坚信教研是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做法。
另外,要想使自己的教学研究有较快的发展,认真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也至关重要,这些理论能使我们的研究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使我们少走弯路,多出成果,并且把教育、教学最新成果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同行也有更好的引领作用。
最后,做教学研究一定要注意的问题是,切忌为了教研而教研,研究要以实践为依托,以课堂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在自己工作的实际环境中进行,研究的问题主要来自于自己日常教学中碰到的问题。笔者也深有体会,走过一些弯路,自2006年逐渐放弃了合作学习的研究,合作学习往往只是理念层面,可操作性不强,实用价值不高,这样研究的就变得没有多少意义,而思维导图在学科教学中表现得很有魅力,也便于操作,对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也很有帮助,所以一直坚持在做。
骨干教师应成为教育理想的追求者
教师的内涵就是一种心态。一个骨干教师如果能认真地学习教育理论,深入地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一套具有新理念的教育教学路子,教法新颖,成绩优秀,那么,这个教师就会油然而生一种自信,这种自信是成熟的象征,它显现出的是与高傲截然不同的坚定信念。这种自信是由丰富的内涵派生出的一种阳光精神。骨干教师要有很强的事业心,这样,他的精力和意识才能几乎全在本职工作中,而一个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心境往往都是平和的,心态都是端正的,思想都是纯洁的,他不会脱离工作而陷身于错综复杂的个人利益矛盾中。
另外骨干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要有正确的评价。新课程的定位是不断充电的长明灯,不要有那么多的牢骚,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和自己的成长,想到自己的生命价值。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鲁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