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

2012-02-15刘宝团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1年12期
关键词:新课程培训改革

刘宝团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2001年开始实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也于2004年开始启动,到目前为止已经有绝大多数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加入到了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行列。这次新课程改革主要是改革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毋庸置疑,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正确的,是符合和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的。但目前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

学校根本上就没有改,只是按新课程的要求作了一些形式上的变化。这些学校仍固守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沿袭着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对新课程改革持排斥和反对的态度。只不过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些学校不得不在形式上作了一些改变,有的也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学校想改,但确实是不知如何改。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已经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和缺陷,已经意识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确实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有所作为。但真的改起来,又确实感到无所适从。如,对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实质理解不透,对改革的方案不知如何具体操作,对改革的过程无法具体实施,对改革的目标和效果无法预测和缺少信心。最终导致这些学校的无奈和观望。

学校改了,但并没有取得较好的预期效果。目前有不少学校在新课程改革方面积极地进行着各种尝试,但由于缺少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新课程改革的很多方面并没有提供的具体方案,有的就是带有指导性的意见。所以,操作起来就可能会出现许多偏差,甚至会走许多弯路。现阶段人们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评价也不一致,虽然一些学校改了,但人们对课改的效果并不满意。

学校改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这类学校并不多,并且基本上是进行新课程改革比较早或条件比较成熟的省、市级的学校。这些学校由于课改实施的时间比较长,学校的硬件设施也较好,师生的素质基础也较高,多数在新课程改革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有些经验还逐渐得到了上级和其它一些学校的认可。

基于目前我国高中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要从整体上顺利推进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使其真正发挥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重要积极作用,而不会流于形式或半途而废,就必须认真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

提高对学校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是新课程教学的执行者和具体实施者,如果教师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来,或者是对新课程只是欣赏而没有付诸实际行动的话,那么新课程改革也只是一个美丽的光环。教师素质是顺利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条件,是能否成功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中教师的整体素质来看,不少教师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其实是处在一种“赶鸭子上架”的状态,学校和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没有别的选择,只有硬着头皮上。

目前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教师培训看起来不少,有大学里专家和教授们的培训、教师远程网络的培训、假期的集中大规模培训、平时的分散小规模培训等。这些培训从实际的效果上看,多数并不十分理想。目前我国新课程的培训多是理论性的或探讨性的,缺少对教师的教学实际操作的指导作用。教师们听着、学着感觉挺好,但却无法落实到自己的具体行动中。不少教师反映,即使参加了多次培训,培训后对新课程的实际教学和设计仍感到不知所措,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仍觉得无所适从,缺乏新课程教学的决策能力。因此,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培训必须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应根据教师教学方面的实践需要,安排和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提倡和加强校本培训,重视课堂观察,注重个案分析,强调行动研究。而随着教师在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践,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和思想的理解及认识也会逐步深化。

监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政策和实施方案

目前,从国家到各省、市地方,都出台了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政策和措施,有些政策措施制定得还非常详尽。但不少地方的学校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这一方面和学校自身的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有关。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属于一种国家行为,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并监督有效落实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缺少真正有效的监督,造成了一些地方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弄虚作假,欺骗社会和公众。上级来人检查或社会来人参观,向上级汇报和向社会公开的是一套,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做的又是另一套,这样的新课程改革,其实质是“假”的或“伪”的新课程改革,而其改得越“好”,社会的危害性就越大。

建立起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的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学评价制度改革是保障高中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内源性、根本性的因素。目前我国新课程评价制度不健全,新的课程评价和旧的课程评价并存,有的地方和学校甚至根本没有用新的课程评价制度和标准,仍几乎完全沿用传统教学的评价标准和办法,这必然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的新课程评价正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全新的新课程评价理论和方案,另一方面是现实存在的传统课程评价实践和教学评价实践。

目前高考的评价和改革仍是制约新课程评价理念真正落实的重要瓶颈因素。社会和上级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理念的落实程度。现在很多地方还是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来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仍然以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办学、评价教育的最主要指标,片面强调抓高考、抓升学率。正因为如此,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有良知、有责任心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虽然深知应试教育下为考而教的重大危害,但由于所处的地位和社会的大背景,也只能不得已而为之。不少学校和教师即使对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案非常赞同,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根本无法实施或不敢放手实施。由于传统考试特别是高考评价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人们对新课程改革的信心,降低了新课程的实施水平,也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举新旗,走老路”。

如何实现考试评价与课程要求的有机统一,是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考试,无论是检测性的还是选拔性的,都只是一种手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育人,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手段是为了实现目标而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因此,为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必须尽快出台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政策和考试评价机制。要全面进行考试改革,尤其是对高考的改革。在考试的评价上要更多地体现多元化,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评价。要加强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教育的管理,研究和规范综合素质评价的项目和内容,将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生的选修课情况、公民素养以及高中阶段的有价值成果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只有不断地探索并建立起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用新的评价切实引导新课程改革,这样才能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入地发展下去。完善新课程落实的各种保障条件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完善各种保障条件,才能使其顺利进行。而保障条件既需要前面提到的教学观念、办学理念、教师素质、评价机制等软件条件,也需要具备开展新课程教学的一些硬件条件。新课程教学强调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整体利用,要求具备相关的硬件设备条件,教学空间、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实中,一些地方和学校难以具备这些条件,使得新课程教学中的诸如走班制、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等教学形式和课程根本无法开展或取得不了实效。因此,要顺利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重视并逐步加大对高中教育的投入,学校应把软、硬件的建设结合起来,共同保障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

(作者单位:河北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新课程培训改革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瞧,那些改革推手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