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2-02-15刘晓东
刘晓东
(天津市河西区职工大学,天津 300203)
知识经济时代的制胜法宝是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式多数仍然属于“遗传型”的,把知识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与创新教育相距甚远。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思考教育问题就不能离开这个重大的课题。
对于教育而言,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高职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为全体学生都提供了创新的机遇。教学的过程,既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更是学生创新的过程。它以计算机技术所独具的知识新、发展快、应用范围广、实践性强等突出特点,在教育创新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高职阶段计算机教育教学也更应该进一步面向创新教育,以创新教育理念指导高职阶段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作为高职阶段计算机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但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目前在我们高职阶段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若干问题,它们不仅违背了创新教育,同样也不利于计算机专业教育本身的发展,因此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我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恰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此,我愿意结合我的一些教学实践,简单分析一下当前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误区)。这些问题只有得到较好地解决,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地为创新教育服务。
误区一: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实用”;教材像“软件使用说明书”;课堂像“短期电脑培训班”
例如某门计算机课程自它诞生那一天起,其教学内容就一直在变,从计算机基础知识、电子表格与文字处理等应用软件的使用、编程语言和数据库构成,到Basic到QBasic、Visual Basic;数据库从DBASE到FoxBASE、Access;电子表格从CCED到Lotus 1-2-3、Excel;文字处理从 WordStar、UCDOS到现在的WPS、Word……随着计算机网络及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最近的课本中又增加了因特网基础与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等相关知识和各种时髦小软件的应用,如NetAnts、ACDSee等。因此其“课程标准”也很难像其他一些基础学科那样相对固定。我们的课本就像是各种计算机软件简易使用说明书的大汇编。即使我们再改进教学方法,也不可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发展下去,计算机课程的创新教育更无从谈起。
误区二: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由于目前职业教育的教师大部是“中途转岗”的,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不少教师仍以“权威”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完全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甚至一支粉笔就可以打发一节课;有些老师也能带学生去机房上课,也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仍然是以讲授为主。这与高速发展划等号的计算机课程相比的创新性、先进性、开放性很不相称。
针对当前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应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激发学习兴趣
很多计算机课程有着非常强的动手性,课程实训部分是离不开计算机教室的。在计算机教室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选择在“目标任务”的帮助下,通过设定任务、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师生共同着手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再是观众,而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
例如,在讲授photoshop创意课时,首先利用电子教室演示一些完全由photoshop制作出来的创意图片。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深深地被这些精美的图片所吸引,而且感受到了photoshop对图片处理的强大功能,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个个要“一试身手”。于是,在对这些图片的制作过程进行简单的讲解之后,就给学生提出了一个“任务”——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利用photoshop设计出一幅精美的环保宣传画。于是,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动起手来,各自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结合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断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的方法。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对教材的合理化使用
在备课和上课时,不应满足于“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计算机技术学科是比较特殊的学科,它的内容每天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我们不应只单纯的把“教材”看成“教材”,而更多的是把它当成“课材”。教学中不应该过多的把教材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尽量以教材为基础加大课外知识的引入。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博览群书,走在知识的前沿,给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与技术。
例如,我在教学中发现有一些学生对计算机中的电子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对探究计算机技术本身的知识却不怎么主动。有些家长和老师对游戏甚至已经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其实我认为大可不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教师充分利用手中的各种现代化手段创设一个吸引学生的学习情景(如:播放动画、模拟声音,表演,改变环境等),满足学生的视听需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必定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目标偏移的问题。
于是,我就定期的把在新闻、杂志、报纸或者网上看到的新技术新功能新动画,以广播或者以讲故事的形式公布给大家。比如电脑可以为人类看病、画家画画不再用笔、播放一个由新版本的flash软件制作动画等,这些信息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创新与探索的欲望:原来奇迹的产生就在我们身边,就在等我去想,等我去尝试。
第三,进行兴趣培养 建立第二课堂
课堂教学在形式上是集体授课,虽然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分层教学,但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魅力仍然未能完全展现出来。挖掘一些有潜质或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优生培养或开展第二课堂,不仅能够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学,而且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探讨、交流,使每个人的思路更开阔、更清晰。
1.建立学生社团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佳动力也是兴趣。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成功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是由对所从事专业的兴趣而走上了成功之路。努力培养兴趣,加强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社团活动无疑是一种好形式。连续几年来,由于学校社团活动的成功开展,已经有越来越多地同学参与到计算机社团的活动当中,并在全市计算机技能竞赛当中获奖。
2.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创新竞赛。如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节日贺卡设计”(计算机美术设计)、“指舞飞扬”(打字比赛)等为主题的专业竞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3.培养学生网络探索与创新的能力,鼓励学生在网上建立个人主页。把班里计算机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同能力一般的学生穿插着分为几个小组。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建立个人主页。这一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所学知识有“用武之地”,帮助他们提高创新实践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及迅速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这些能力在网络时代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能力,是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基本能力。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创新教学的关键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不再单纯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再是一个好“演员”,而应是一个好“导演”。任何学科实施创新教育必然对该学科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专业教师更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一定要不断的进行专业的学习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1](英)乔伊·帕尔默.教育究竟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2008.
[2]高万祥.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美)科姆.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