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庆阳荷花舞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2-02-15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庆阳农耕荷花

张 芳

(陇东学院 音乐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庆阳荷花舞传承与发展研究

张 芳

(陇东学院 音乐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荷花舞是陇东民间舞蹈艺术的一个门类,周代的遗俗和农耕文化是孕育民间荷花舞文化的历史人文环境,荷花舞温文、典雅、优美的独特风格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在黄土高原上生活的汉民族族群的心理特征及审美价值。

荷花舞;文化底蕴;艺术价值;审美心理;审美价值;庆阳市

任何一个艺术门类的都有它赖以生存、发展、延续的文化土壤,民间舞蹈亦是如此。荷花舞是陇东民间舞蹈艺术的一个门类,它源于民间祭祀活动。由于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地域环境的差异,在漫长的历史积淀和流传过程中,荷花舞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形式和内容涵融和渗透着农耕文化的内涵,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在黄土高原上生活的汉民族族群的心理特征及审美价值。[1]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庆阳荷花舞应该怎样发展和传承,是庆阳地方文化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庆阳荷花舞与庆阳地理环境及历史发展的关系

据《庆阳志》记载,庆阳市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部落的发祥地之一,人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中国农耕文化的开创者——周先祖公刘曾在这里“教民稼穑”,“务耕种,行地宜”,从此开辟了农耕文化的历史先河。商周至春秋战国,先后建有荤粥、豳国、鬼方、羌方、义渠、彭卢、郁郅等方国,魏晋时期,庆阳大部分地方仍被少数民族部族占领。纵观历史,庆阳曾是周代遗俗和多民族文化相互冲撞融合的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荷花舞”这一民间舞蹈艺术。

陇东地区作为中华古老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地形独特,高原风貌雄浑独特,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地势南低北高,海拔在885米~2082米之间,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地的贫瘠使得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始终伴随着农耕文明的不断发展,劳动耕作与图腾祈福紧紧相连。作为农业城市,自古以来,庆阳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天地祖先信仰也一直保留至今。罗雄岩教授指出:“文化传承是在一定环镜中进行的,人们自由在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才能深刻感受和体会本民族文化的本质。”因此,无形的文化内涵在有形的生活场景中传递给了下一代。荷花舞传承着农耕文化的特质,更寄托着陇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庆阳民风淳朴,民间舞蹈形式多样,“荷花舞”是其中的一个较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艺术。庆阳这块黄土高原的腹地上逐渐形成了风格古朴、节奏轻快、动作刚劲、以群舞为主的舞蹈风格。

荷花舞作为陇东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民间祭祀。准确地说,起源于周代的祭祀仪式——赛社活动,是先民为了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敬奉天地而举办盛大的以乞雨求神为目的的巫事活动。求雨仪式中先民头戴云朵式插柳梢的帽子,巫师头戴莲花花瓣形状的帽子,祈求大地普降甘霖。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这种娱神的巫事活动逐渐演变为民间社火的表演形式之一。清末和民国初期,这种原本以娱神为目的的表演形式演化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舞蹈,被形象地称做“地云子”、“云朵子”、“云影子”。据当地一些高龄艺人回忆,他们在上世纪40年代就经常排演“地云子”节目,那时庙宇较多,道教文化盛行,每逢庙会或春节时,社火表演一直是保留节目,第一场演出必先去庙院演出“云朵子”,其次才在其他场所演出。陕甘宁边区时期,庆阳市辖区宁县南仓社火队的“新秧歌运动的旗手”刘志仁的社火队响应边区号召,把庆阳当地流传的“云朵子”改编成“莲花灯”,对旧社火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革新,用“扬燕麦”曲调表现新内容,加入了他对解放区新生活的热爱。当时没有女演员,他就组织青年男扮女装,把原舞中的淡黄色上衣改成粉红的荷花色偏襟上衣,把浅绿色的裤子改为从上到下由浅到深的绿色荷叶形的喇叭裤,腰上系根丝带,在脚面以上吊个内圆外方的莲花盆座。在悠扬的“扬燕麦”乐曲中,演员轻移莲步,腰摆云盘,飘然游动,婀娜多姿。1944年,刘志仁在延安参加文教工作者代表会。会议期间,刘志仁应邀为为延安民众剧团排练“莲花灯”,后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大礼堂小舞台演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观看了节目,后来“莲花灯”很快在陕甘边区流传开来。[2-4]

二、庆阳荷花舞的文化内涵

(一)荷花舞艺术形式的身体符号

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考察,民间艺术是具有特定涵义的文化符号。源于农耕文化和祭祀活动的荷花舞,完美地处理了身体与形式、身体与图案、身体与表演之间的关系,饱含讴歌人体美的舞蹈身体符号,很好地体现了荷花舞的艺术之美。可以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荷花舞发展的原动力。[5]

荷花舞的表演形式是群舞,演员都是女性,动作突出女性体态的柔美,同时借助道具、服装、灯光、布景等锦上添花。荷花舞的道具荷花盘别具一格,荷盘是直径约一米的圆形道具,从两侧系挂于腰间,演员着装从上到下犹如一朵盛开的荷花。荷花盘座上插荷花灯,若在晚上表演,莲花灯齐放光华,整个舞场犹如万家渔船在水面游动,甚是好看。荷花舞通过道具荷盘、服装、头饰等修饰了身体,使舞者摆脱了物理性判断的人体美,具有舞蹈艺术中浓厚的形式美。

舞蹈艺术本身具有图案性。舞者身体的表现性被看做由线条、形状、形体组成的抽象性结构,空间视觉样式表现出较强的图案性,舞蹈的舞台调度以及舞步设计也是图案性的。荷花舞的队形继承了云朵子的“龙摆尾”、“燕穿梭”、“剪子股”队形变化形式。动作一扭三弯,摇扭相配,突出舞者身体自身线条和勾勒图案的展示。荷花舞的服装也使舞者的身体形式图案化,舞者手中甩动的长纱,如汉代的长袖舞,长纱行云流水,曲折迂回,是线条的艺术和活力的体现。刚柔相济的韵律与富有形式美的线条完美结合,勾勒出生动流畅、悠扬唯美的艺术场景。

舞蹈艺术的表演性要求舞者模仿某个特定的角色,或体现某些特定的动作形式。荷花舞的所有动作是由规则的、形式化的动作编排而成。演出中手舞纱巾的“荷花姑娘”身着淡粉色裙装缓缓地飘动上场,如同仙子一般,摇曳婀娜,表演流畅而又完美工整,颇有天人合一之意境。

(二)荷花舞与庆阳民间审美心理

任何艺术都是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舞蹈作为人体形体生命的最高表现形式和精神生活的最高象征,包含了及其丰富而深厚的生活内容。民间舞更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民族内在传统文化特定的心理内涵。荷花舞来源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庆阳,其风格表现出清新、质朴的感觉,其独特的魅力符合高原人民追求自然和谐的审美心理。[6]

荷花舞是民俗舞蹈,是庆阳民俗文化产物,荷花舞的道具分别由云盘、云朵、莲花、灯盏组合而成,象征着四海升平、五谷丰登、润泽祥和。其步伐“刹脚步”轻松自然,轻捷平稳,要求舞者抖动云盘的云朵子和莲花瓣,脚跟先着地,脚尖后着地,前步实落,后步虚抬,既来自周代的祭祀天地的群体行进形态,又融入巫神乞雨的巫步,将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遗风通过艺术形式保留下来,完全符合农耕文化区域民众传统文化的心理特征,不仅是华夏汉民族农耕文化的艺术再现,更是吃苦耐劳的陇东人民抒发情怀,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热切追求的艺术形式,是研究中国舞蹈起源与“巫”的关系、周代历史和农耕文化的宝贵资料。

(三)荷花舞的审美价值

舞蹈艺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精神文化。审美价值是艺术价值的核心,审美价值的主体是审美行为的承担者,即有着内在审美需要的人。舞蹈艺术的审美价值主体就是舞蹈艺术的创造者和接受者。他们共同构成舞蹈艺术的审美价值主体及审美关系。[7]

荷花舞的表演者即审美价值客体,他们创造了意境美、形式美、内容美的荷花舞。表演上人数不限,时而又歌又舞,时而只舞不歌的形式自由轻松。舞蹈风格清新优雅,动作简炼优美,使舞蹈表演者具有精神和实践双重性的审美关系。荷花舞表演路线、队形多是对称、和谐一致的,寓意圆满吉祥,和谐稳定,是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艺术化表达。在舞蹈表演中云盘并齐足踝,依腰带动云盘转动,披纱甩袖,舞姿一扭一摆一弯,给人以安详、优美的审美感受。让舞蹈艺术的审美接受者被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宁静致远的艺术境界所感染。清新优雅的舞蹈风格,使审美主体得到充分的审美感受,实现创作主体的意境和审美价值客体思想、情感的统一;其和谐的构图、典雅的意境以及美好的内容体现了在农耕文化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人与大自然族群和谐的精神文化价值。[8]

三、庆阳荷花舞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民间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保护与研究方兴未艾,在提倡经济硬实力的同时,社会各界逐渐意识到了文化软实力的品牌效应。荷花舞在庆阳市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扶持下,做了一些继承、弘扬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承面临困境

荷花舞在庆阳地区曾有许多地方排演过,虽然在整体艺术形式上较为固定,但在舞步、歌词、曲调的具体应用上弹性较大。但是,由于商品经济社会的思想多元化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农耕文化到现代都市生活理念的改变让传统的戏曲、社火等民间艺术对很多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在不断下降,加之新型媒体的深入人心、娱乐生活的多元化和快餐文化让传统艺术与现代文明相比往往黯然失色,这是很多民间传统艺术正在逐渐走向衰落的一个主要原因。荷花舞也不例外,目前演出版本单一,历史资料欠缺,一些好的演出版本(包括舞蹈动作、队形变化图案、歌词、音乐、锣鼓点等)已经流失或正在流失,失传的可能性极大。许多当年负责排练荷花舞、制作道具的老艺人故去后,传承谱系存在断代现象,这门独特的民间技艺正在失传。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是,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当前的荷花舞表演的传统性正在逐渐丧失,传统的表演曲目、音乐、队形变化都在不同的表演场合被随机更改了。而且,传承的方式也比较单一,除了每年正月社火表演中能看到之外,只有在大型节庆活动中才作为本土文化的保留节目做象征性的演出。

(二)缺乏人才支持和理论指导

多年以来,荷花舞的传承与发展完全依赖于当地老艺人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在老一辈人看来,社火是一种非常严肃和神圣的表演,荷花舞还寄托着祖先祈雨求平安的美好愿望。然而,当社会进入经济繁荣的二十一世纪,对社火等民间艺术有着膜拜心理的人越来越少。另外,地域文化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学者的重视程度,目前庆阳当地对于本土艺术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对荷花舞的资料的整理、挖掘、保护工作有待深入。可以说,专业人才的缺乏是荷花舞传承与保护的一个瓶颈。只有在专业人士普查、采集、整理工作完成之后,才谈得上传承与发展。同时,理论指导缺位现象依然存在,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开发,国内很多发达地区有成功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很多民俗文化学者也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理论思路,应当开阔视野,把好的经验和做法引进来。这是当前荷花舞保护与开发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表演人才匮乏

笔者调查发现,现在很多农村在社火表演中大多数演员来自于当地中小学生,大多数表演队伍是为了应景临时拼凑起来的,对社火表演具有浓厚兴趣和特长的表演人才极度匮乏。究其原因,一方面,农村大多数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很多地方没有相对固定的演出队伍。即使在春节期间很多年轻人回来,在很短时间要排练高水平的演出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多年轻人在接受现代城镇生活方式后,传统民间艺术很难吸引他们的眼球,没有利益作为回报的社火演出不能吸引年轻人的加入。另外,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对传统文化缺乏清晰认识的人,把传统文化与封建迷信混为一谈。诸如此类,都严重影响到了荷花舞的传承发展。

四、庆阳荷花舞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融合与交流,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剧烈和深刻的冲击与挑战。一方面,西方文化不断扩张,挤压着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面对开放的外部世界,各民族文化本体意识却在日益增强,强烈的要求保存和表现自身的习俗和特点,以便在全球文化背景下展示自己独特的形象。[9]通过考察荷花舞,我们发现作为庆阳的民俗舞蹈,荷花舞不仅散发着清新的泥土气息,而且也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民间已经开始运用当代审美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形象。“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没有了“根”,我们的文化将会很快被异化。[10]因此,我国政府大规模开展了中国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其目的是通过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唤醒民众民族文化自主意识的觉醒。在新时代背景下庆阳荷花舞舞蹈应该怎样保护和传承,是笔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在群众娱乐中传承发展荷花舞

民间文化通过各种民俗活动及各种民间艺术进行展现和传承。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自发组织的娱乐、健身活动,在增强群众凝聚力的同时有助于社会新风尚、新道德的树立。笔者认为,各级文化部门可以尝试在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和农村业余文化活动中大力推广民间艺术,对荷花舞进行有意识的普及和推广,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和资金支持,把本土民间艺术的推广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或亮点来做,这对于荷花舞的传承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学校中普及民间艺术

收集整理民间舞蹈,创编符合时代特征的精品剧目,使民间舞蹈走进学校,在当地中、小学、大学推广学习荷花舞,在本地区民间舞蹈的传承中展示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鼓励并支持校本课程开发,在当地的中学、大学尝试开设民间舞蹈课程选修课,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理论研究同步跟进,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上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民间艺术的生命力。

(三)政府及文化部门支持荷花舞的传承

由政府拨专项资金,开展深入系统的搜集、整理、挖掘和调查工作,利用现代科技的便利条件,摄影、录像、影印并编辑出版专业图书。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理论探讨、研究,撰写荷花舞教材;从舞蹈动作、道具制作、表演队形图案、服饰、伴奏音乐、伴奏乐器等方面开展传承工作,政府及文化部门协助联系民间艺人及专家进行民间艺术传授,投入资金和设施,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不断推动荷花舞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荷花舞是黄土高原上的一支舞蹈艺术奇葩,它对于全面研究我国农耕文化、民俗舞蹈艺术具有很高的价值与重大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挖掘与创新。

[1]高梅.北地舞韵[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1.

[2]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2).

[3]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审美历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黄葶.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多元性与融合性[J].教育论坛,2011,(5).

[5]金秋.舞蹈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孙海英.对舞蹈追求“民族精神”的一点思考[J].大舞台,2011,(4).

[7]沈嘉奇.民间民族舞蹈特征和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价值的探讨[J].贵州体育科技,2002,(3).

[8]邬诺娃.民族民间舞现状探究大舞台[J].大舞台,2011,(4).

[9]冯双白,茅慧.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罗俊毅.浙西南民间灯舞的活态现状及传承价值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1,(1).

J722.21

A

1671-1351(2012)03-0127-04

2012-02-11

张芳(1973-)女,汉族,甘肃庆阳人,陇东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艾小刚〕

猜你喜欢

庆阳农耕荷花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Our Best Friend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皆故事
甘肃庆阳西峰区:吃上“产业饭”摘掉“贫困帽”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荷花
庆阳文化推广综合设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