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人诗歌与唐代社会仪式——以敦煌写卷P.3608、P.3252为例

2012-02-15武胜文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寒食祭祖敦煌

武胜文

(天水师范学院 文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文人诗歌与唐代社会仪式
——以敦煌写卷P.3608、P.3252为例

武胜文

(天水师范学院 文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敦煌遗书不仅保存了很多珍贵文学文献,而且记录了一些文人作品在敦煌民俗中被实际应用的生动细节。写卷P.3608、P.3252中即保存着王泠然的《寒食篇》、《夜烧篇》在相关社会仪式中被应用的具体情形。

敦煌文学;节俗仪式;寒食祭祖;清明改火;七夕宴饮

仪式是人类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体现形式,是文化的贮存器,是文化(文学)产生的模式,也是文化(文学)存在的模式。随着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文学的起源及发展与各种社会仪式密切相关。敦煌文学作为敦煌普通民众文化生活的档案有着鲜明的仪式文学的特征,它是敦煌民间的婚丧嫁娶、祈福驱傩、俗讲化缘等各种世俗仪式和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的文人诗歌也不例外,它们不仅是敦煌文人学习诗歌的样板而且被普通民众运用到生活的各种仪式中,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因此,从社会仪式应用文学这一全新的角度去研究敦煌遗书中的文人诗歌一定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以下就通过对P.3608写卷中相关诗歌的大胆推测,略陈拙论。

P.3608与P.3252本为一卷残裂为二,但两断卷不能拼合。两卷正面均为垂拱职制户婚厩库律残卷。P.3252卷背依次抄写《咒愿新妇文》(原卷无题,徐俊考定为此题),[1]《催粧二首》,《去花一首》,《去扇》,《去襥头》、《合发诗》、《脱衣诗》(此三首均无题,徐俊据《下女夫词》考定为此题),[1]阙题(五言八句),《咒愿文》(残存10行)。P.3608卷背依次为《大唐陇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记》(卷首记有“节度留后使朝议大夫尚书刑部郎中兼侍御史杨绶述”题署),《寒食篇》、《夜烧篇》(此二诗原卷均无作者,《夜烧篇》经徐俊考证为王泠然《夜光篇》;王重民谓《寒食篇》与《夜烧篇》诗调相同,盖亦为王泠然作品),[1]《讽谏今上破鲜于叔明令狐峘等请试僧尼不许交易书》,贾躭《上皇帝表》。P.3252与P.3608背面诗文不能衔接,但为一人书写。

P.3252有明显的婚仪诵读性质。《咒愿新妇文》即祝愿新妇仪式的所用的文字,此类文章在敦煌遗书中存数不少。接下来的催粧、去花、去扇、去襥头、合发、脱衣等均为婚礼仪式的一部分,其诗词内容亦与婚仪用诗的典范之作《下女夫词》相类。该卷虽不含有我们所论的中原文人诗歌,但它的典型性有力地证明了仪式应用写卷在敦煌遗书中的存在。

需要着力探讨的是P.3608背面的诗文。我们认为这个写卷也是仪式文学的一部分,只不过它是和寒食、清明两节相关的。卷中《寒食篇》、《夜烧篇》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文本,兹引《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录文如下:

《寒食篇》

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禁火初从太原起,风俗流传几千祀。算取去年冬至时,一百五日今朝是。今年寒食胜常春,总缘天子在东巡。能令气色随河洛,斗觉风光竞逐人。上阳遥见青春见,洛水横流绕城殿。波上楼台列岸明,风光所吹皆流遍。画阁盈盈出半天,依稀云里见秋千。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恒娥到月边。金闺待看红妆早,先过陌上垂杨好。花场共斗汝南鸡,春游遍(偏)在东郊道。千金宝帐缀流苏,簸环还坐锦筵铺。莫愁光景重窗暗,自有金瓶照乘珠。心移向者游遨处,乘舟欲骋凌波步。池中弄水白鹇飞,树下抛球彩莺去。别殿前临走马台,金鞍更送彩毬来。毬落画楼攀柳取,技摇香(径)踏花回。良辰更重宜三月,能成昼夜芳菲节。今夜无明月作灯,街衢游赏何曾歇。南有龙门对洛城,车马倾都满路行。纵使遨游今日罢,明朝上(尚)自有清明。

《夜烧篇》

游人夜到汝阳间,夜色冥蒙不解颜。谁家暗起寒山烧,因此明中得见山。山头山下须臾满,历险缘深无暂断。焦声散著群树鸣,炎气傍林一川暖。是时西北多海风,吹上连天光更雄。浊烟熏月黑,高艳爇云红。初谓练(炼)丹仙灶里,还疑铸剑神溪中。划为飞电来照物,乍作流星迸入空。西山无草光已灭,东顶荧荧犹未绝。沸伤(汤)穹谷数道水,融尽阴崖几年雪。两京贫病若为居,四壁皆成凿照余。未得贵游同秉烛,希将半影借披书。[1]220

顾名思义,从仪式文学的角度看,《寒食篇》极易与寒食一节相联系。寒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唐代尤为盛行。从相关材料看,《寒食篇》一诗盖亦为王泠然所作①该诗诗调与《夜烧篇》相似,王重民先生认为同为王泠然作,徐俊先生云诗中所云“今年寒食胜常春,总缘天子在东巡”即指开元五年春唐玄宗幸东都事,而恰好该年王泠然进士及第,故也认为诗为王泠然作。从该诗反映的风俗内容来看,也与王所处盛唐时期的记载相符。二人所断盖无差错。鲁迅:《〈呐喊〉自序》,《鲁迅选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以下所引鲁迅《呐喊》中的文字均出自《鲁迅选集》(第1卷),将不再注解。,该诗开篇即交代了节日重要性、具体时间和禁火风俗的历史由来,继而描写了百姓踏青、荡秋千、斗鸡、宴游、抛彩球等寒食活动,所写内容与盛唐风俗极为相符。那么《寒食篇》这样的诗歌会在什么样的仪式场合应用呢?《大唐陇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记》的存在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的空间。我们不要忘了寒食节的重头的节目——祭祖。我认为该文应与寒食祭祖有关。《大唐陇西李氏莫高窟公德记》即我们通常讲的《大历碑》,该碑有明确的年代——大历十一年,这与卷中大致为德宗时期所作的《讽谏今上破鲜于叔明令狐峘等请试僧尼不许交易书》相矛盾,显然不是立碑仪式上用的,但这丝毫不妨碍这些歌颂先祖的文字用于李氏子孙后代的寒食祭祖仪式。寒食祭祖本就是一年中的重大事件,象敦煌李氏这样有号召力的权贵大族一定会举行盛大的仪式。这样一来,一个以《寒食篇》作为开场词,以诵读《大唐陇西李氏莫高窟公德记》颂扬先祖内容之一的祭祖仪式就合乎情理了。

《夜烧篇》也与寒食相关吗?寒食可是禁火的!不忙,“纵使遨游今日罢,明朝上(尚)自有清明”,寒食禁火,清明是要“改火”的,我认为该诗盖与“改火”仪式有关。

“改火”一说,人们相对陌生,其实它是个流传更为悠久的习俗,它源于长久以来人们对“火”这种伟大的自然力的崇拜。古时候取火远不像现在这样简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依靠保存长期不灭的火种。但古人认为火用久了要得病。《周礼·夏官·司爟》说改火是为了“就时疾”,《管子·禁藏》说为了“去兹毒”。所以要在春天灭掉旧火,改取新火。李宗桐、裘锡圭等先生皆认为寒食节即源于这种古老的改火仪式,而不是因介之推而起。[2]66习俗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到了唐代,就固定到了清明这一天。唐诗中有很多证明,比如刘长卿《清明后登城眺望》“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张说《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赋得飞字》“承恩如改火,春去春来归”、祖咏《清明宴六郎中别业》“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丹社初开火,仙桃正落花”等等,如此多的诗句,可见改火在唐代的盛行。改火仪式的过程究竟如何,现在很难想象。幸而王起的《钻燧改火赋》记载了一些改火的过程:

选槐檀之树,榆柳之木。斩而取也,期克顺於阴阳;钻而改之,序不愆於寒燠。既类夫求美玉而琢山石,又似乎采明珠而剖蚌腹。尔其钻也,势若旋风,声如骤雨。星彩晨出,萤光夜聚。赫戏郁攸,炽振怒。青烟生而阳气作,丹焰发而炎精吐。影旁射而曜威,气上腾而作苦。冠五行以斯用,审四时而是取。司方守赤,以备乎南北东西;利物济人,用配乎金木水土。[3]6473

从该赋中,我们约略可窥改火的大貌:首先要精心选择木料,然后钻木取火,最后保存火种待用。但是我们从中并没有发现《夜烧篇》所描写的烟炎张天的大火出现,只有“丹焰发而炎精吐”这样的新火初发的状态。是不是推测错了呢?没有!王泠然的这两首诗在敦煌遗书中出现数次②《寒食篇》:P.3608、Pt.1230。《野烧篇》:P.3195+P.2677+S.12098、P.3252+P.3608。,其中《寒食篇》还被译成吐蕃文,可谓流传相对广泛,像他这种名气不大、人品又差的诗人③据《唐摭言》卷二记载,王泠然中进士后曾给朋友写信要挟其助他得官娶妻,无赖气十足。,如果作品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恐怕不至于那么受欢迎。文学史上有很多文人作品是因民俗仪式而产生有经常被借用到民俗活动之中的,如屈原的《九歌》与祭神仪式、扬雄的《逐贫赋》与送穷仪式等。从《夜烧篇》极尽夸张的描写火势之大的内容来看,我认为该诗有可能在此类仪式中扮演“咒愿文”的角色。了解敦煌文献的人都知道,唐五代时期的敦煌社会是个巫风盛行的社会,祈雨、求子、出行、建宅等等很多民俗都充满了迷信色彩,与之相关的“咒愿文”在敦煌遗书中大量存在。而改火这种古老的习俗无论从起源还是发展过程来看都充满了迷信色彩。《淮南子·时则训》中详细记载了改火对木料、侍女所穿服饰的颜色、时令等各方面的高标准要求,可见唐以前改火仪式已经高度的巫术化了。[4]312改火仪式的讲究那么多,能否顺利的进行又事关一年的福运,有一个咒愿仪式是很合情理的事,只不过在唐代这个诗的国度里,人们很自然的借鉴了文人诗歌的形式而已。这样,古老的改火仪式就又增添了几分时尚典雅的色彩。

需要补充的是,改火仪式一直是以官方举行为主的,在敦煌,这种仪式恐怕也要最高政府出面组织,主持人身份估计也很高。联系到他还要主持李氏大族的寒食祭祖,高门大户的婚仪,还要在相关场合应用到《讽谏今上破鲜于叔明令狐峘等请试僧尼不许交易书》和丞相贾躭的《上皇帝表》中的文字,我们推测该卷的主人大致是敦煌一个很有地位的僧官,他大概经常被邀请主持从民间到官方的各种仪式。

让我们回头看看整个写卷。从P.3252的婚仪应用文学到P.3608寒食祭祖、改火仪式应用文学和官方文书,该卷都体现出鲜明的仪式文学的特征,文人诗歌被应用民间仪式的事实亦昭然可见。

[1]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0:220.

[2]裘锡圭.寒食与改火[J].中国文化,1990,(2):66-77.

[3] 董诰,编.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6473.

[4]高国藩.中国民俗探微[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312.

Men of Letters’Poetry and Customs’Rituals in Tang Dynasty——Taking Examples of Dunhuang Volume P.3608、P.3252

Wu Shengwen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History,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Tianshui Gansu741001,China)

Dunhuang Documents preserve a lot of precious literature documents,and also record some vivid details of the application of scholars’works into folk custom.In the document P.3608,applications of Wang Lingran’s works in folk customs were kept.

Dunhuang literature;customs’rituals;ancestor worship

I207.2

A

1671-1351(2012)03-0081-03

2011-11-21

武胜文(1978-),男,甘肃临洮人,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艾小刚〕

猜你喜欢

寒食祭祖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CLOSE TOHEAVEN
亮丽的敦煌
洪洞祭祖
绝世敦煌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祭祖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