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献的价值
2012-02-15张玉文
张玉文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15)
近年来,传统古籍的保护开发被提上日程的同时,民国文献也开始受到重视,各级各类图书馆都把开发整理民国文献工作列入计划。辽宁省图书馆早在十几年前,就曾针对馆藏民国图书专门录入建库(目录),还曾对馆藏民国期刊数字化,但是对民国图书的开发整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目前有幸参与整理这部分图书,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不乏特色与价值。
1 民国文献保存现状
民国文献是指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9月止我国出版发行的中文文献。在种类上包括图书、期刊、报纸以及舆图、照片、票据、海报、传单、手稿、档案等特种文献。民国时期虽然仅有短短的30多年,但由于近代出版业和新闻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民国文献的出版和发行量达到空前的规模。据以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及重庆图书馆等馆藏为基础而编纂的《民国时期总书目》统计,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达124000种,若加上其他众多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估计图书总量可达近20万种。期刊方面,据200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期刊大词典》统计,民国以前的期刊达25000多种。至于各图书馆民国文献的收藏现况,据了解,国家图书馆所藏民国文献总计约67万册件,其中民国图书45万册件(约8~10万种)、期刊(约1.3万种)20万册件、报纸合订本两万余册。辽宁省图书馆的民国图书约28000多册、期刊约2700多册。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具有地方特色,其中许多为东北地方政府部门、其他各业自行出版,如《北宁铁路商务会议汇刊》、《沈海铁路公司十九年工作报告》、《奉天市政公署行政会议总纪录》等等为其他各馆少见。丰富的民国文献为民国史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料支撑和文献保障。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民国文献正面临脆化、霉烂等灾难性的保存危机。据国家图书馆调查,其馆藏民国文献中度以上破损已达90%以上,民国初年的文献已100%破损,有相当数量的文献一触即破,近于毁灭。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民国文献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保存危机。由于广东地处北纬20°至26°之间,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气候,炎热、潮湿的气候对文献的保存非常不利。据初步调查,该馆民国文献破损率也达80%~90%。纸张普遍发脆、发酥,每用一次损坏程度都有所加重,有相当部分已不具备提供阅览的条件。辽宁省图书馆民国文献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并已引起馆领导的重视,正计划通过不同途径实现保护开发的目的。
2 民国文献的历史价值
2.1 民国文献的珍贵性
从文物角度看,民国文献继古籍之后日益受到世人瞩目,已经被列为文物。现在各图书馆中建国初期的文献存量已不多,且民国文献在收藏界的价格也正逼近古籍,文物价值凸显。版本学也由对古籍版本的研究鉴藏扩展到民国书籍,在当代藏书家中产生了“新文学版本”说,类似古籍版本鉴藏看重纸张、墨色、字体、版式、牌记、讳字、序文、印章、题跋等,新文学版本有自己一套诸如初版本、签名本、毛边书、禁书、大型丛书、伪装书、白印本、线装诗集、编号本、自用本、藏书票本等术语,自成系统,成为了版本学的新分支。
从学术角度看,民国文献不乏学术珍品。民国时期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第三个诸子百家时代”,文化与学术发展上承晚清西学东渐的遗绪,此时的众多著名学者秉承传统中国文化,吸纳西洋现代文明精神,是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学术的活跃必然带来论著与出版物的繁荣,各种书刊代表着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记录了各种学术的演进历程,是极具研究利用价值的学术资料。许多学术性较强的民国文献建国后至今未见再版或仅偶见海外版,如《万有文库》丛书中曾收录的易韦斋《目录学》、赵祖忭和储皖峰《国学研究法》、林科棠《宋儒与佛教》、王一鸿《中国古代教育思潮》等,这类书是连接近代与当代学术研究的纽带;又如《良友文库》曾收录的海派作家梁所得《未完集》、周文《父子之间》等文集,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过痕迹而鲜为人知;《上海弹词大观》、《关公灵验录》等图书则是反映民国时期民俗与社会文化的绝好材料。这类图书未经再版,也少有研究者提及,很难被读者获知,一直被忽视埋没,日渐散佚,其中不少品种在现今著名图书馆也难觅踪迹。某些图书的亡佚不仅是文献本身和文化的缺失,也会对后人进行学术研究造成史料断链、文献断层。
从艺术角度看,民国文献含有大量艺术珍品。民国正值近代出版业发展时期,西方的机械印刷排版技术传入中国,石板印刷、铅活字凸印、泥版翻铸铅版印刷、纸型翻铸铅版印刷、照相铜锌版印刷、平版胶印、雕刻凹版印刷、照相凹版印刷、珂罗版印刷等多种多样的国外印刷术与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术并存,造就了民国文献印刷版本的多样性。这些近代出版业初兴时期的印刷术后世应用较少,多数几已失传,只有现存民国文献能反映出当时的印刷水平,而且其中不乏印刷考究、插图精美、具有艺术性的文献。例如民国六年(1917)有正书局出版的珂罗版五彩精印的《费晓楼仕女精品》画册,印品逼真传神地反映出原画的点染设色,而且能够保留原画笔墨的神韵,娟秀华贵,艳雅适宜。珂罗版印刷是一种源于欧洲的传统印刷技术,在印制复杂的书画作品时,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稿件的艺术特色,建国后该技术一度失传,民国珂罗版画册已成绝版。同时,民国也是书籍从线装向现代装帧的转变期,书籍有封面画始于此时,鲁迅、闻一多、丰子恺、叶灵凤、陶元庆、司徒乔、李金发等近代著名学者、画家均曾自制或应邀为书籍的初版设计过封面,这些有纪念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也仅见于稀有的民国绝版书上。古籍尤其是善本的价值现已不言而喻,《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将善本书的标准定为“三性”,即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从这“三性”来看,民国文献珍品价值不在古籍善本之下,弥足珍贵。
2.2 民国文献的断层危机
据《民国时期总书目》统计,民国时期,我国出版的中文图书达10余万种。报刊的种类至今没有确切数据,仅《民国珍稀短刊断刊丛书》经筛选后收录的就达1800余种,从一斑可以推想全豹。这些书刊报纸单种在当时的印数或多或少,但总量无疑是巨大的,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历经战火劫难和种种天灾人祸之后,能留存下来的数量有限,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公私藏书机构中。其中国家图书馆收藏67万册、南京图书馆藏70万册、上海图书馆藏33万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25万册、吉林省图书馆藏16万册,以上各馆藏量较多,构成民国文献馆藏主体。其余各省市级图书馆藏量均在10万册以下。全国高校图书馆和省市县级图书馆所藏民国文献相加的总量可达数百万册,十分可观,但是这批巨量文献现状堪忧。民国文献因纸张严重酸化、保存条件差、修补技术滞后等原因破损严重。正如国图詹福瑞馆长所说,如果不及时抢救,民国文献将在50年到100年内消失殆尽。历史文献具有不可再生性,如何保护现有历史文献,避免文献断层,使它们继续为读者服务,是摆在各图书馆面前的首要问题。
3 民国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3.1 分级鉴定
民国文献数量大、种类多、情况复杂。所以,我们应该先对民国文献进行鉴定、定级,以便在摸清家底、熟悉馆藏的基础上,制定长远计划,依据文献的重要程度,对不同等级的民国文献施以不同的整理、保护措施,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开展民国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
3.2 联合编目
联合编目是当今社会文献编目工作的发展趋势,也是编目工作的努力方向。所谓民国文献联合编目,是通过计算机自动化系统和因特网,将多个民国文献收藏机构的资源连接起来,实现联机共享编目。联网的各收藏机构按照标准的机读目录格式著录标准目录数据,被授权的成员机构可以查询、下载其他成员机构已有的目录数据,同时还可以上传本机构的新著录资料,供其他成员机构查询、使用。通过联合编目,可建立一个统一、标准、规范的民国文献数据库,进而为更好地为民国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条件。
3.3 开发整理
①影印出版。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收藏机构所藏民国文献多不对读者开放借阅,这一定程度限制了文献利用。通过影印出版,则在方便读者查阅利用的同时,又可以将原件封存保护,减少读者对原件的损害。
近年来,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了多部民国文献丛书,如《民国珍稀期刊》、《民国画报汇编》、《民国时事文献汇编》、《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等。台湾出版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上海书店出版的《民国丛书》、《上海民国日报》和《申报》等,就是通过影印出版使民国文献得以有效开发利用。
②深层次开发。在影印出版的同时,我们还应对民国文献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即对蕴藏在民国文献中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资源加以揭示,并根据一定原则重新组合成为新信息,直接服务于读者。民国文献作为民国时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其本源性特征对用户印证史实、知往鉴来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凭证作用。
3.4 建立民国文献数据库
民国文献的抢救、保护、整理、利用是多方面的。目前,既能起到保护文献载体作用,又能很好地发挥文献内容作用的重要方法就是建立民国文献数据库。
①图像数据库。对一些学术价值、史料价值较高,内容丰富,具有代表性且已不涉及版权的民国文献,对其中的照片可以归类重组,加上文字说明,采用数字扫描或数码拍摄的形式进行存储,进而形成图像数据库。图像数据库能充分反映文献的载体及内容信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较高的可信度。
②全文数据库。在图像数据库基础上,可对利用率高的文献进行识别,提供全文检索。全文数据库包括文献的题名(篇名)、作者、正文、图像、参考文献及摘要、关键词等数据,用户可通过多种途径检索到文献的全文内容。它揭示的内容深度可满足用户多层次的检索需求。
③题录数据库。除我们常看到的白色文献外,民国一些特殊机构的半机密或机密文档等灰色文献或黑色文献亦在民国文献的收藏范围。这部分文献数据不便于广大用户公开查阅,所以更适于做成题录式数据,有利用需求的用户可以同有关收藏单位联系,按照具体的利用规定及注意事项进行查阅。另外,为便于用户查找获取原始数据,题录式数据须注明原件的收藏单位。
④多媒体数据库。民国文献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声像资料,这些数据可建成多媒体数据库。主要是对录音带、录像带等进行数字化处理,采用视频采集卡和软件进行模数转换,建成多媒体数据库供用户使用。
⑤专题数据库。民国文献收藏机构可依托自身的馆藏优势,结合当地的社会需求,建立各种类型的专题数据库,如日本侵华史料数据库、解放战争史料数据库等。国家图书馆建设的民国专栏数字资源库中就有民国法律文献资源库,为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法制史提供了专题数据。这些数据资源库是极其有益的民国文献开发方式。
总之,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有赖于一个时代的文献去传承。为避免国历史因文献的损毁而变得模糊不清、支离破碎,肩负着保护人类历史文明神圣职责的图书馆,应义不容辞地把民国文献的保护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在宏观范围内强调民国文献的保护,从观念上强化民国文献的重要性,可以最大限度防止珍贵文献的流失。
[1] 杜涛.浅谈民国文献保护[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1).
[2] 倪怡中,宋杨.应重视民国时期地方文献保护和开发利用[J].新世纪图书馆,2011(10).
[3] 赵继红,王和平.民国文献保护的有益尝试[J].晋图学刊,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