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竞争格局的阶段性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2012-02-15金成平
金成平
竞技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全运会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国内综合性体育赛事,不仅是检验我国各省市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全面审视我国竞技体育实力动态、全面洞察全运竞争格局的重要依据。全运竞争格局是指在全运会竞技体育发展中,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竞技实力特征的区域分布。竞争格局关注的是个体的内在差异,而个体之间的内在差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省市的竞技体育竞争实力会上升或下降,因此竞技体育竞争格局不是静态的,它们有着自己的动态演变过程。本研究从目前我国各省市竞技实力发展现状的视角进行讨论,以近三届全运会竞技实力划分为依据,进行分析研究。试图在这个变动中寻求目前全运会竞争格局动态变化的规律和原因,从而为全运会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全运会竞争格局阶段性变化的规律分析
1.1 马太效应
全运会竞争格局的阶段性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由失衡回到均衡的不断演变过程。八运会以后的四届全运会中,山东、辽宁、广东、江苏、上海、北京六个省市虽然在名次上有所变动,但始终占据着赛会金牌前六名的位置,并且六个省市的赛会金牌比例也由八运会的50.78%上升至十一运会的55.66%。近四届全运会成绩足以说明山东、辽宁、广东、江苏、上海、北京六个省市乃是我国竞技强省(或全运强省)。其作为我国竞技体育领军的第一集团,实力稳固提升,地位难以撼动。但这种“强者更强”的局面将会导致我国竞技体育内部“强弱差距”的持续加大。这种日益明显的区域差异,可能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因为只有相对均衡的实力才会为激烈的竞争推波助澜[1]。因此,它的运行必然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即两极分化。两极分化意味着一方面资源在优势项目上集中、积聚;另一方面非优势项目的资源不断被剥夺、丧失。这就破坏了优势项目和非优势项目之间的力量平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非优势项目的发展[2]。
这种非均衡项目的发展也造成运动员的非正常流动。优势项目在优秀运动员的聚集、广泛的社会关注率、较高的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下,造成非优势项目更严重的人才流失。因此,运动员的非正常流动加大了竞争格局的非均衡发展,进而造成新一轮的马太效应。
1.2 东道主效应
全运会东道主效应,是指在全运会期间,东道主省市借助主场优势可以实现竞赛成绩大幅度提升的效果[3]。从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到第十一届全运会,东道主夺得了八次金牌第一,尤其是最近的四届全运会,东道主均为第一。由此可见,在全运会上,东道主占有很大优势。九运会东道主广东代表团获得金牌总数第一,而此前的第八届全运会金牌榜上仅位居第四;十运会上,东道主江苏代表团在金牌榜拔得头筹,但是在此前的历届全运会中,江苏代表团最好名次仅在第九届全运会中排名第四;十一运会东道主山东代表团更是在金牌榜上一骑绝尘,而在此前的全运会上山东的最好成绩也仅名列第三名。东道主效应的客观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显然,由于成为东道主后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有关主管方面在规程上也会给予一定倾斜等种种有利条件,以及比赛时的天时、地利、人和,全运会的“东道主效应”已经“愈演愈烈”。第十二届全运会将于2013年在辽宁举行,辽宁作为全国知名的体育强省首次以东道主身份承办全运会,能否凭借东道主优势成为十二届全运会奖牌最大的赢家,倍受关注[3]。
1.3 项目集群
项目集群是指在竞技实力区域演变过程中,众多具有相似特征的项目积聚在一定的空间内,具有地域集中性[4]。全运项目的集群性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现已成为竞技体育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也构成了当今我国竞技体育竞争格局的基本构架。优势集群化已经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从近三届全运会可以明显看出,各代表团具有金牌优势项目的省市分布十分明显。优势项目较密集的省市主要集中在第一集团。处于第一集团的各代表团优势分布较广的项目集中在田径、游泳、赛艇、自行车、皮划艇、举重六个体能类项目和柔道、摔跤、体操、射击、击剑、拳击、球类等技能类项目。得“田径者得天下,得游泳者主沉浮”,这些项目的归属者都成为了体育强省;各代表队也都有着自己的拳头项目,如山东的田径和自行车、江苏的田径和击剑、上海的游泳,形成了竞技体育传统强省的鲜明特色;同时这些金牌优势项目中,有较多项目仅集中在某一个省市,形成了集团优势,竞技实力呈现出强者越强的态势。显然,要想在国内体坛保持领先的地位,就必须在田径、游泳等奖牌设置多的大项目上取得突破,且项目集群优势明显,在一定周期内才会处于统治地位。
1.4 梯度推移
在全国范围内省市间,竞技实力发展是不平衡的,且客观上已经形成一种实力梯度。全运会竞技实力区域演变过程中,不同省市竞技实力会呈现梯度递增或递减现象。从近三届全运成绩可以看出,我国全运格局中存在明显的“东强、中次、西(北)弱”,“梯度化”特征明显,且这种格局特征已存在多年,这反映了全运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第十届会运会,计入的金牌总数为483枚,分别被33个代表团获得;第十一届会运会计入的金牌总数为551枚,较之上届增加了68枚,获得金牌的代表团却只有32个,金牌走势趋于集中。第十届会运会时,位居金牌榜前三位的三个地方代表团共获得了144枚金牌。第十一届会运会增至161.5枚;第十届会运会时,连同解放军代表团在内,金牌前八名的代表团累计获金牌306枚,第十一届会运会增至348枚,呈现出强者愈强的态势。近几届全运会各个代表团的金牌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冬奥会和奥运会金牌折算;二是根据规定双计分、协议积分所得;三是实际比赛中所获金牌。因为前两项本身就有利于强者,加上比赛中的优势,全运会强者更强的趋势就很难改变。而由此可知,东部地带强劲的攀升态势必然会造成中西部地带竞技实力的缓慢衰退,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竞技实力呈现梯度递增或递减现象将日益鲜明。
2 全运会竞争格局阶段性变化的成因分析
竞技体育领域中,我国各省市竞争格局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同时又通过全运会赛事表现出变化的阶段性结果。竞争格局的阶段性变化主要是由外在的经济因素和战略因素,以及内在的项目布局因素所造成。其阶段性变化反映了竞技实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轨迹及阶段格局。
2.1 经济驱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竞技体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使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在奥运会成绩光环笼罩下的中国国内竞技体育的显著变化则表现于第九届全运会,这次全运会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国内各省竞技体育所处的地位基本确定;二是东道主优势大行其道;三是奥运带入成绩、双计分和协议计分效果显著。在此后的两届全运会中,这些特点得到了确认,并成为了目前我国各个省市竞技体育占位的基本格局[5]。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的基本格局是按照金牌榜的排名将各个省市分为三个集团,从近三届全运会来看,全运会前六名山东、广东、辽宁、江苏、上海、北京六个省市再加上解放军代表团,其竞技实力强大,且第九届至第十一届全运会均名列全国前几位,当属我国竞技格局的第一集团;紧随其后的是黑龙江、天津、浙江、湖南,属于全国竞技格局的第二集团前列;而福建、安徽、山西、河北、江西、河南、四川、吉林、陕西和湖北,处于第二集团后部,但仍有一定的上升潜力;其余省市金牌项目较少,为第三集团。
由竞技实力集团划分可以看出,我国竞技体育在地域发展上存在明显的“东强、中次、西(北)弱”的“梯度化”地域不平衡格局特征[6]。而结合区域经济状况可知,全运会排名处于第一集团的六个省市均处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及三大经济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这些省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都非常发达,且都位于我国前列。而第二集团则大多是由经济发展较高的部分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以及由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组成。由此可见:我国省、区、市竞技体育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相关性(香港和澳门由于历史和制度的原因应该给予特殊的考虑)。东、中西部地区在经济社会水平上的差距在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上也得到明显体现。
2.2 战略导向
“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两条主线,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两大战略支撑[7]。
全运会的诞生和延续,使中国体育形成了以省市为单位的竞技团体,并由此催生了各省市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和以全运会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从近几届奥运会带进金牌项目可以看出,湖北、湖南和四川在中西部各省份中获取奥运金牌数最多,这几个省份作为中部省份对奥运争光计划贡献较大。而处于第二集团的其他大多中西部省份在夺取奥运金牌上尚没有形成自身的优势与特色,但在国内赛场尚有一定的竞争实力和上升潜力,便把目标定位在国内全运赛场;而处于第三集团的省市在奥运争光计划中更缺乏实力,因而只能争取在国内全运赛场某些项目上取得一席之地,便大量设项布局,希冀通过在全运会上获得的比赛奖牌保持和提高其在国内的竞技地位。
全运和奥运战略之间实际上是局部战略和整体战略的关系。为了将地方的全运战略引导到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当中,从第25届奥运会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实行了奥运会金牌带入全运会的相应政策。这一政策的目的是把各省市的竞技体育纳入到奥运战车上来,调动地方参加奥运会的积极性。如处于第一集团的山东省、江苏省、辽宁省、广东省在北京奥运会贡献的金牌共计达到了25枚,占总金牌总数的49.02%,成为我国在奥运赛场上争金夺银的四大主力军团。奥运争光是中国竞技体育的大局,实行将奥运金牌带入全运会的政策,使奥运会成为全运会的第一战役,这也有利于各省市在全运会中取得优异成绩。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提升竞技体育实力,通过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渐形成全运战略目标与奥运战略目标的和谐统一。
2.3 优势项目主导
长期以来,受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的影响,我国各级利益主体围绕各自的战略目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运动项目结构,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在优势项目和拳头项目上,以通过优势项目和特色项目的发挥获取一定的地位。
从近几届全运会的总体情况看,第二集团的黑龙江、浙江、湖南、湖北、河南等省市在冰雪、赛艇、举重、跳水、自行车等项目上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品牌项目。优势项目主导模式的优点和缺点是十分明显的,如果这些优势项目发挥了水平,则整体成绩大幅度提高,金牌和总分的排名会提升,反之则整体成绩下降较多,湖南十运会成绩的大幅下降就是例证。优势项目主导模式从宏观上导致运动项目普及率不均与布局失衡,这一状况的出现是由于长期的历史、经济原因所造成的。
2.4 项目布局优化
我国要实现“奥运战略”,需要根据各省份自身发展特点,做好项目的科学调整与布局,寻找符合自身发展的竞技体育传统项目,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项目布局优化模式是走向成功的最科学的方案,每个省份都要努力争取达到这个目标。项目布局优化模式主要体现在体育强省的项目集群模式和体育弱省的合理布局模式,各自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项目布局。从竞争格局来看,体育强省项目集群现象最为明显,构筑成了集团优势,同时这些省市也都有着自己的拳头项目。如山东的田径和自行车、江苏的田径和击剑、上海的游泳,形成了鲜明的竞技体育项目集群模式;从合理布局效果看,第二集团的天津市取得了显著效果。
天津市在近三届全运会中,金牌排名分别列第17、10、8位,显示出不断进步的态势。合理布局,争取投入与产出的最大经济化是天津竞技体育发展的成功模式。具体来说,天津的竞技体育发展在保持传统项目的同时,大力开发新兴项目,如击剑、水球、蹦床、网球、沙排等。由于这些新兴项目多为国内其他省份没有普遍开展或水平较低的项目,因此提高水平和夺取金牌相对容易。事实证明通过科学的项目布局会不断提高竞技体育竞争实力。
2.5 项目多、尖子少
“项目多而尖子少”是指有些省份参赛项目比较多,但是在各个项目中尖子队员较少或项目集团优势不明显,主要依靠各个项目在前八名中获得较多名次,通过积分获胜。由于在全运会的比赛中,这些省市参加的项目多,多路出击,可以形成“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有利态势,往往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此在近几届全运会中整体水平起伏不大[5]。属于项目多而尖子少的模式省市主要有处于第二集团的浙江、四川、河北、福建等省市。它们的特点是设项较全,参赛人员较多,虽然金牌数不多或有起伏,但是总分比较稳定,始终处于第二集团的靠前位置。
3 未来全运会竞争格局变化预测
3.1 第一集团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从近两届全运会成绩来看,第十届全运会金牌榜排名发生突变,地方传统三强——广东、辽宁、上海三支代表团均未能获得金牌榜首席地位,辽宁、上海甚至分别以31金、26金排在金牌榜第五、第七位。辽军实力下降与田径、举重优势项目的丧失有很大关系,经济因素的影响也造成了人才流失。沪军排名出现跌势,原因在于游泳项目不再占有绝对优势。而十一运上,传统三强虽未能夺回制高地,但金牌数明显上升。辽宁金牌数上升到48枚,紧随江苏之后列第三位。辽军出现反弹,得益于田径等大项整体实力的回升。凭借体操、游泳、帆船等项目的出色表现,上海队金牌数比上届增加了15枚,跨进了五强行列。广东排名虽从上届的第二下跌到本届的第四,但仍然位居第一集团。值得一提的是,十一运金牌榜第二至第五的五个(包括解放军)代表团金牌数十分接近,五支队伍的金牌差距仅八枚。如果剔除山东代表团的东道主因素,这六支队伍整体实力应该处于同一档次。一届全运会第一集团拥有如此多数量的代表团,在全运会历史上还是首次,这也预示着四年后在辽宁举行的十二运,金牌争夺战将更加精彩激烈。
3.2 第二集团内部的竞争趋于均衡
与第一集团相比,第二集团黑龙江、天津、浙江、福建、湖南、安徽、山西、河北等省在体能主导类和技能类项群上竞技实力较为薄弱,很多省市一金未得,使本来不够强劲的夺金实力犹如雪上加霜。由此可知,不论是体能类项群还是技能类项群,第一集团竞技实力的优势最为明显;而与第一集团相比,第二集团竞技实力日益没落,其在体能和技能类项群上的实力差异逐渐增大,呈现出两集团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态势。
总体来看,各个省市全运会排名的异动幅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竞技体育竞争的激烈程度。但从各省市赛会金牌排名的异动情况来看,近四届全运会整体及各层次名次异动的“活跃性”明显下降。另外,九运会、十运会时名次异动超过六位的达到八个省市,而十运会时则降为三个省市。这一系列数据反映出我国竞技体育格局近十几年来逐渐趋于稳定,但实则暴露出我国内部各省之间竞争“活力”下降的弊端。[8]
由此可见,处于第二集团的各代表团与体育强省相比,大部分地区整体竞争力和冲击力不足,尚没有形成自身应有的竞技优势;而中西部各省区市对奥运的贡献度也较低,致使中西部竞技体育活跃度下降明显,内部夺金整体实力不强,竞争力逐渐趋于平衡,全运会竞争出现弱者越弱的态势。
4 结语
我国竞技体育竞争格局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并通过全运会赛事表现出变化的阶段性结果。全运会竞争格局阶段性变化的规律呈现出马太效应、东道主效应、项目集群和梯度推移四种常见变化特点,表现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轨迹及阶段格局。全运会竞争格局的阶段性变化原因主要由外在的经济因素和战略导向因素,以及内在的项目布局因素所造成。其中,外在原因主要有经济驱动和全运与奥运战略导向;内在原因主要有优势项目主导、项目布局优化和“项目多、尖子少”。同时未来全运会竞争格局变化将展现出第一集团之间竞争日益激烈,而中西部集团之间从融合走向均衡。
在当前我国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全运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全运会如何朝着健康良性方向发展,国家或省市体育管理机构对全运会竞争格局的阶段性变化特点、原因及发展态势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1] 高鸿辉.我国全运区域竞技实力发展的非均衡历程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 42(6):26~31.
[2] 张晓义.我国夏季奥运项目非均衡发展成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5):5~10.
[3] 于晓光,兰彤,等.全运会东道主效应成因及启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5): 10~16.
[4] 陈丹.夏季奥运项目实力区域演变的现象、模式及趋势[J].体育学刊,2012,19(1):98~101.
[5] 杜少辉.从近几届全运会的发展思考我国各省市竞技体育发展模式[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3):36~40.
[6] 邹月辉,于文谦.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非均衡现象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5):13~16.
[7] 杨树安.我国竞技体育的实力现状、形势任务及对策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3~9.
[8] 余银,沈丽芬.我国全运会格局竞技特征与优势项目布局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2):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