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鲍家拳考略
2012-02-15张明莉
张明莉
本文着重介绍了贵州省安顺市大西桥镇鲍家屯村民世代相传的鲍家拳。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分析鲍家拳在明、清以来的传承与发展脉络。
1 军屯——鲍家屯由来
鲍家屯村地属安顺市,而安顺自古具有 “右临粤西,左控滇服、扼锁滇黔”的战略意义,是取道云南的咽喉要地。《安顺府志——风俗志》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 道光七年(1827年),刘祖宪纂修的《安平县志·风土志·屯堡人》记载:“屯堡即明洪武时之屯军[1]”。清咸丰元年(1851年),安顺知府、满人常恩总纂的《安顺府志·地理志·风俗》载: “郡民皆客籍,惟寄籍有先后,其可考据者,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2]”。在今天的安顺,许多大家族的族谱,记载均与史料相同。《叶氏家谱》载:“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被派遣南征,平服世乱之后……令屯军为民、垦田为生”。偏僻遥远的贵州就这样迎来了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集团移民,习惯上,人们把贵州的“军屯”后裔称为“调北征南”来的。清康熙年间屯制废除后, 因居住地不变而改“军民人等”为屯堡人。
2 鲍姓始祖入黔时间考辩
2.1 《鲍氏家乘》记载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石印出版的《鲍氏家乘》记载:洪武二年(1369年),鲍家屯鲍姓始祖振威将军鲍福宝奉朱元璋“调北征南”之命,远征贵州,将鲍家拳由安徽徽州府歙县带到贵州安顺。据《安徽徽州府志》记载:晋太康年间(280—289年),护车尉鲍伸隶,镇守长安,将鲍家拳由北方带到安徽歙县。《续修安顺府志》记:“鲍姓,原籍江南徽州府歙县新安卫棠樾村太和舍。洪武二年(1369年)始迁。祖鲍福宝,因“调北征南”入黔,卜居安顺永安屯,即今鲍家屯。”[3]
2.2 《明实录》记载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对据守云南的蒙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用兵,即“调北征南”。《明实录》这样记载:“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右副将军西平侯沐英率大军由辰、沅趋贵州,进攻普定,克之。罗鬼、苗蛮、仡佬闻风而降。至普安,复攻下之。乃留兵戍守, 进兵曲靖[4]。”
2.3 《夜郎故地上的古汉族群落》记载
洪武四年(1371年)至洪武二十六年,明政府在现贵州境内共建有贵州卫、普定卫、普安卫、威清卫、平坝卫等二十四卫。而仅在普定一府(现在的安顺地区),就设置了普定、安庄、平坝三卫。可见安顺地区在明初平定黔、滇之役中的重要性[5]。
2.4 考辩
《鲍氏家乘》记载,洪武二年(1369年)鲍家屯鲍姓始祖入贵州。而《明太祖洪武实录(卷141)》记载,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的“调北征南”。但据翁家烈的《夜郎故地上的古汉族群落》记载,自洪武四年(1371年)至洪武二十六年,明政府在现贵州境内共建有贵州卫、普定卫、普安卫、平坝卫等二十四卫。这样就出现了三个时间,即《鲍氏家乘》记载,洪武二年(1369年)鲍姓始祖入黔;翁家烈的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政府在贵州境内设置卫所到大规模军屯驻守;《明太祖洪武实录(卷141)》记载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征南将军颍川侯傅的“调北征南”。从《续修安顺府志》来看,鲍姓始祖鲍福宝在地方志中有明确记载,但是地方志多依据家谱修撰,可能出现以讹传讹的情况。而大规模的“调北征南”应在明朝洪武十四年,即使从设立卫所开始算也是明洪武四年。当时的军人只能服从军事征战,不可能固守一隅,而且只有平定云南,才可能就地屯守。年代久远、修家谱的时间和出发点、种种功利因素导致郢书燕说的现象都有可能[6]。故鲍家拳传入贵州应在明洪武二年至十四年(1369—1381年)间。大致算来鲍家拳在贵州落地生根已六百余年。
3 明代以来,鲍家拳平定云贵的武功经略
民国二十一年陈廷粟总纂的《平坝县志》记载:“在平坝县人中,有‘屯堡人’。所谓屯堡,即屯军居住地之名称。以意推测,大约屯军在明代占有两三百年之特殊地位(五十屯屯军散居五所,另隶一军籍,另耕一屯田。政府文告每云:军民人等,军冠民上。可见其当日之特殊矣。)旁人之心理的习惯,上务欲加一种特殊名号列之[7]。”《明实录》中也有对屯堡军士的记载:“兵团聚,春耕秋练,家自为塾,户自为堡,倘贼突犯,各执坚以御之。”。
明初统一西南,鉴于“四面皆夷,居其地者悉武弁之士,其所习坐作进退成阵之法。其所辖雕题椎髻侏离弁裳之徒,知尚武不知尚文”的情形,鲍家拳的军事价值,在平定战争中得到发展,形成一种军事性质的武功。鲍家拳在明军“调北征南”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黔南识略》(卷四)这样评价:“黔省之咽喉为镇远,其脊背则安顺也”,“平滇之功实始于安顺也。”鲍家屯战时为兵,身怀武艺的军人自然奔赴战场,杀敌立功。鲍家拳同时也是一种对抗性强的军事体育竞技运动。鲍家武术的套路和动作,是按实战要求编排和设计的,练武的过程实际上是进行战斗训练和演习, 在明代军屯和承担保卫政权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据考,鲍氏入黔至今已有24代,鲍家拳在鲍屯村已经传承了22代。其式法包括一百单八棍、单刀、双刀(鲍家规定双刀一代只传一人,双刀刀法在,刀已丢失)、枪、铛、徒手等多种武功,是鲍屯村特有的军旅文化遗产。棍法有五路,了解到的有四路,即单八棍,大刀棍,狮子摇头,十二棍,还有一路了解者语焉不详。一百单八棍即108式,其中第一路26式,属于基础。再深入调查,访谈者已讲不出其他部分。棍法实战性强,棍顺身走,观赏效果较差,习练者也经常研究,琢磨如何改进。鲍家拳(棍术)对器械有统一的要求,如齐眉棍,粗细有标准尺度规定,木质多选用枇杷木、青冈木、红绸木等。讲巧劲,能用一根烟杆破一根扁担;讲步法,打的是过胸拳,重拳轻腿,讲究稳,打一拳马上收回。
据《鲍氏家乘》记载:鲍家拳拳师,鲍氏十五世祖鲍原达,字尊三,生于清朝道光年间。咸丰、同治年间,贵州贼匪出来蹂躏社会,鲍尊三以鲍家拳保护了平坝县阳关屯人民的生命财产,深受人民爱戴。阳关屯人民送了他一块匾,上书“齿德并尊”四个大字。鲍尊三身为团练团首,对于四境乡里之人,办公务秉公正、和平宽裕、浑朴纯良,或远或近,莫不称颂他“竟无偏袒之私,终为国务之长者, 为盛德达之达人”。
拳师鲍茂凡在民国时期是这一方有名的人物,大小洪拳、棍术、刀、枪、剑门门精通。至今,他的儿孙还保留着他当年用过的双刀和一把铛,两指宽的双刀可以砍断七枚铜钱。夔金铛又称月亮叉,木质的部分是用红木做成的。这些器械已经成为鲍家的传家宝。据鲍茂凡的孙子鲍灵昌回忆,“小时候就常看见爷爷练武。秋收时,爷爷从不将收割的谷子拿到外面去打米,每次放几十斤米在自家的擂钵中,只用两手去舂。爷爷还常将新鲜的牛皮钉在木板上,用手去抓,新鲜的牛皮很滑,钉得又牢实,一直到抓下来,爷爷才住手。就这样,爷爷练就了一身好本事。爷爷年轻时,经常伙同村里的人到威宁贩猪来卖。一次在路上,几十个强盗抢了前面的贩布的商人,同行的人建议绕道走,爷爷不干却带着几个年轻人冲上去,打跑了强盗。”83岁的鲍云武老人也常常回忆起当年鲍茂凡教他们练武时的情景。“民国时期,每到农历正月、七月农闲时节,年轻人就聚在一起,鲍茂凡老人家就在院子里教他们玩棍、打拳。他打起拳来一招一式好看得很。练棍时,他就拿扁担来教我们,刀也是用木头削的。老人说,练武功主要是锻炼身体,不要去打架。”
4 鲍家拳特征与功用考析
4.1 防身自卫、传练有序
鲍屯人将鲍家拳作为村庄的传家宝,在村中修建起练武场和比武擂台,利用农闲季节,组织青少年操兵演武,使鲍家拳得到传承。由于鲍家拳在历史上创造过辉煌的战绩,在方圆屯堡范围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安顺地区有“跳神是梁家,打拳是鲍家。拳打脚踢鲍家屯”之说。
鲍家拳严格保密,一般不外传。鲍家武术是一种家族武术文化。自古以来只在鲍氏家族中传承,从不传给外人,因此社会上很少有人知道。为了防止泄密,都是采取言传身教的方法进行教学和训练,没有文字资料和著作传世。经过长时间演变,由最早的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到现今的传本村本姓不传外村外姓。不仅男人练鲍家拳,部分妇女也练鲍家拳。
4.2 鲍家拳没有拳谱
鲍家拳没有拳谱,因此拳种已不能尽数传承,能够完整记忆套路的拳师甚少,加之其教授是口传身授,无图片文字的东西保留,故其现状令人担忧[8]。当前鲍屯精通鲍家拳的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鲍家拳面临后继乏人和失传的危险。
4.3 对打套路不确定
鲍家拳与传统武术运动形式大抵相同,虽然拳种不同,风格很具地方特色,但都是以踢、打、摔、拿、击、刺、劈等攻防动作构成。鲍家拳不少动作连接贯穿性略差,演练技巧方面还很粗糙,展现出农民的纯朴和武术的原始魅力。他们习武的兴奋点来源于对祖先拳种的崇拜。在传承的过程中,已经由早期的形神兼备的继承退化到只是对拳法的机械模仿。
4.4 功用的蜕变和衰微
随着明亡清兴,当年鲍家拳练拳者多是为了强身健体,保卫家园。现在,其传统武术的某些重要特征已被摧毁,因为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武术已经没有了实践的舞台。目前,在鲍家拳的武术散打和套路中,已有部分专家和学者对其出现的拳击化现象和体操化倾向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4.5 传承保护,任重道远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鲍家拳这一古老的家族武术文化遗产,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对于鲍家拳口传心授的古老传承方式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改革;现有的拳法应该及时保留影像资料,对于所有了解和掌握拳法的人员应要求他们进行演示或讲解,尽量全面保存;相关部门对于拳法传人的选定要提供参考意见,要保证传承,并发扬光大。要劝告传承人扩大教授范围,广收徒众;政府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为鲍家拳申请抢救武术拳种以及民间文化艺术的专项资金;建议安顺市体育局拨出专项资金,把散落在民间的包括鲍家拳在内优秀武术拳种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并对传人和继承人进行专项补贴,以建立起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长效机制。
[1] 刘祖宪.安平县志(卷5):风土志·屯堡人[Z].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 1964.
[2] 常恩.安顺府志(卷15):地理志·风俗[Z].安顺地区档案馆扫描誊印.
[3] 杨友维,等.大明屯堡第一屯——鲍家屯[M].巴蜀书社,2007.
[4] 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卷141).转引自明实录.贵州资料记录[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5] 翁家烈.夜郎故地上的古汉族群落[M].贵州教育出版社,2002.
[6] 吴斌.试析明代贵州军屯及屯堡人的形成[J].贵州社会科学,2008(10).
[7] 陈廷粟.平坝县志·民生志·第一人口[M].成文出版社印行.
[8] 张明莉,等.安顺屯堡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解读[J].民族论坛 ,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