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紫砂泥绘装饰技法

2012-02-15程宁武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2年12期
关键词:泥绘宜兴紫砂壶

程宁武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一、泥绘装饰概貌

宜兴紫砂陶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期间。紫砂茗壶造型艺术与装饰手法空前多样化,除底部铭刻甲子年款及作者署号外,壶的表面装饰有泥绘、加彩、浮雕、堆泥、印贴、粉彩、珐琅彩、镂空等,因器思变、层出不穷。

出于皇室喜好、迎合宫廷奢侈,紫砂壶也日趋华丽,并注重以诗画装饰,以增强茗壶本身的文学美感,制作工艺也日益精致。因而紫砂壶深得宫廷的钟爱,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由细工雕刻渐渐化为名俗的装饰,泥绘装饰壶自乾隆后期至民国初年渐趋消失。其原因是,紫砂艺人仅善制壶,缺乏绘画技能,泥绘装饰须请书画家拟稿,勾画填绘。当时留下的实物珍品,有两种绘画风格,一是近似漆雕点染风貌,二是瓷器装饰的风貌,用他们熟悉的工艺,施于紫砂壶上。

二、泥绘装饰工艺

清代十七世纪晚流行于泥绘装饰。就是在制作完工的一定湿度壶坯上,用本色(制壶泥)或其它色泥, 堆绘花鸟、山水或图案纹样。用泥浆堆画,须有一定的厚度,产生浮雕透视效果。

早期以本色泥堆画、雕琢。后来以白泥居多。做这种装饰作者须具有书法绘画、贴塑的艺术功底,才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如邵春来制的泥绘束腰方壶,紫泥壶上绘深紫黑的梅花秀竹、层次分明。堆泥德钟壶的盖上堆绘唐草纹,壶肩饰品茶诗句,壶身堆绘山亭景色,以本色壶泥堆绘。曼生却月壶,红棕泥壶上堆绘黑泥,山峦叠起,景色宜人,与壶匹配贴切。紫砂碗上用白泥堆绘松、竹、小亭、远山、渔舟等,用笔豪放、意境俱佳,装饰性强,类似青花瓷绘。

泥绘是用泥浆堆绘的一种特殊装饰手法,历史上昙花一现,令人赞叹。这种装饰手法,在清代后期近于消逝,究其原因,除有人文因素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不耐用,壶体的装饰画面剥落残缺。

众所周知,宜兴紫砂壶泡茶,经久耐用,色香味皆蕴、且愈用愈新,泥绘装饰画面的残缺、剥落乃其大忌。要解决这一工艺问题,首先是掌握壶坯的湿度,使装饰画面与坯体紧密结合,不致剥离。还要层次分明、厚薄恰到好处,需高超的绘画雕塑的功底,关键是装饰画面与坯体紧密结合。

2、 不耐玩,壶造型与装饰意境不贴切。

高雅的紫砂壶,要达到切壶、切茗、切水的要求就必须是壶型、壶铭、壶饰皆充满文人雅趣,文化与艺术高品位的有机融会方可。总体设计上,包含着壶的造型变化,泥料的选择,色泽配比,制作工艺等,要以观赏和实用兼备来吸引爱好者的目光,升华艺术的价值。所以作为茗壶,装饰画面注重文化意蕴、须讲究壶的造型美和装饰美,工艺精致与绘画技巧协调统一,方可得其韵味,耐品耐玩。

3、 泥绘茗壶费工费时,效益差,不合算。

泥绘茗壶出现在清初鼎盛时期,宫廷崇尚繁缛堆砌的风格,炫耀其富贵。壶工和绘工之间分工协作,壶饰繁复而精致,采用印纹,堆画雕琢,各显技艺之精华,可谓不惜工本。但型制与装饰有不融洽之感,品茗功能欠缺。紫砂工艺技巧的发挥,相互合作关键是人的观念与学识才能的巧合,宫廷茗壶不仅费工费时之作,也不利于发挥制作者的潜能。宜兴紫砂有自己的独特语言,遵循其规律才是得巧。泥绘装饰茗壶,贵在得体谐调,故应在造型美和装饰美的结合上下工夫,锦上添花,充分体现紫砂工艺美、功能美,方为人们所接受。

三、结语

宜兴紫砂壶艺,既得天独厚的紫砂造就,又是由其自身规律和文化氛围所决定。让壶艺家和玩赏家,共同探讨,浇灌这枝陶中奇葩,这才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1]《中国茶壶大观》 李治元 台湾长春树书

[2]《中国工艺美术大词典》 吴山 江苏美术出版社

[3]《名壶集锦》 台湾钟文出版社

猜你喜欢

泥绘宜兴紫砂壶
浅析紫砂泥绘作品“游鱼图”的工艺特色与文化内蕴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浅析紫砂泥绘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
论紫砂壶“德韵”的泥绘艺术造诣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浅谈作品“中国龙”壶上的泥绘装饰应用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