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2012-02-15杨绪松
杨绪松
坚定不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杨绪松
深圳市委市政府组建新区的战略意图,一是为充分发挥各区域区位优势,打造一些转型升级的平台,加快推进特区一体化,从整体上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实现全市各区域的协调发展;二是为深圳未来30年新一轮的跨越发展,创新发展,打造新的区域发展极,以外溢发展突破城市空间制约,强化深圳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服务能力、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进一步巩固和突出深圳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地位。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坪山新区确立了“五大新城”的发展战略,以打造新的“区域发展极”和“城市副中心”为目标,坚持以规划引领新区的开发建设,明确提出力争用5~8年时间建设一座“新坪山”,率先实现特区一体化。笔者认为,新区的发展要充分把握现代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转型升级的时代要求,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质量引领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一、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主要关注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城市经济总量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城市化路径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带来了空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加剧、能源资源消耗加快、产业结构低端、社会矛盾增多、政府治理水平不足等诸多问题,带来了“建筑洋了,特色没了;档次高了,生活难了;城市大了,空间小了;人口多了,交往少了”等一系列新型矛盾。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要求,传统城市化发展路径已经难以为继。以更加关注城市化内涵与质量提升和城市经济社会综合转型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正在逐步成为一条引领新时期城市全面转型发展的全新路径。
所谓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民生幸福为方向,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遵循工业化与城市化、农村与城市、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规律,倡导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个人等多元主体互动融合的城市化机制,着力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有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化模式。
转型发展是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本质要求。新型城市化不同于以往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城市化模式,集中体现的是城市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城市的全面转型升级,包括城市产业结构、城市人口结构、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功能结构、城市治理结构等多维度的综合转型。主要体现为“五个突出”:即突出城市转型升级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同步,突出城市风貌提升与城市个性塑造相结合,突出城市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和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同提升,突出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相协调,突出城市政府管理与社会治理相互动。
创新发展与质量引领是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核心灵魂。提升城市创新功能,激发城市创新活力,推动质量型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是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核心所在。其内涵主要体现为“五个理念”:即绿色理念,强调从粗放的城市发展方式向更加重视低碳生态转变。智慧理念,强调从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向更加重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转变。特色理念,强调从“千城一面”向更加重视共建共享和特色塑造转变。协调理念,强调从“二元分离”、“产城分离”等向更加注重统筹、更加注重协调转变。人本理念,强调从城市建设“重物轻人”向更加重视民生导向、人的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转变。
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和共建共享是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根本原则。即由政府主导构建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规划体系、公共服务和公共治理体系;由企业为主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参与新型城市化中的各类经济建设活动;由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积极参与新型城市化中的各类治理与管理活动以及部分经济活动。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成果由参与建设,做出贡献的全体成员共同分享,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总体追求。稳定增长既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又能体现成熟经济体的特征;有质量的稳定增长有利于为我们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留有空间和余地。可持续是城市发展的长远要求和路径,我们不能只是注重GDP增长,更应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城市等全面的协调发展,这不仅是今年工作的指导原则和方向,也是长期追求。按照这样的总体追求来提升城市发展的可持续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就是强调城市在布局上必须科学合理,功能上必须宜居宜业,品味上必须特色鲜明,产业上必须高端化,管理上必须精细化,执行上必须落实到位。
二、为什么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传统城市化走的是一条“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的道路,新型城市化道路正是对传统城市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病”的反思和纠偏,是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对于新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新区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推进新时期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是深圳第五次党代会立足特区新30年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新区推进开发建设的重要导向和核心目标。市委市政府旗帜鲜明地提出“以城市发展引领现代产业、引领现代生活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的全新理念,这是我们推动现代化国际化城区建设的重要路径,也是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内涵。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是对过去30年更多地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经济推着城市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强调的是“科学发展、以质取胜,全局为重、统筹推进”,是以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品质的跃升、生活环境的改善,来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和民生福利的整体提高。新区作为后发区域,在推进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力争通过一流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一流的城市功能、品质和魅力,吸引优质的人才、技术、资金和信息资源,进而实现高水平的城市发展、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和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新时期实现创新发展、外溢发展,打造深圳质量的客观要求。坪山新区作为深圳实施东进战略的“桥头堡”和“中心区”,特殊的区位、区情要求我们必须承担起创造“深圳质量”的特殊使命。我们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通过创新改变过去传统城市化的发展模式,通过“外溢发展”来“转过身去”创优势、谋发展,更好地服务和辐射惠州乃至整个粤东、华南和海西地区,突破物理空间和行政区划,实现联动融合一体发展,在促进特区一体化的同时,加快深莞惠区域一体化步伐,推动区域范围内经济、城市、社会、生态、文化等全方位的质量提升,不断扩大特区的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在服务周边、服务粤东、服务纵深区域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突出深圳的经济中心城市地位。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新区进入发展新阶段、破解开发建设困局的迫切需要。当前,坪山新区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面临的挑战很多。从外部环境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平,全球市场可能陷入长期低迷,国际贸易环境可能进一步恶化,全国包括深圳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就新区本身而言,也面临着“三个严峻考验”:一是如何高水平建设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城区。一个有个性、有魅力、能直面历史审视的城区,才有吸引力、生命力和竞争力。过去两年,我们已经编制了比较完善的规划体系,明确了新区的定位、方向、理念、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产业依托。但仅有这些还不够,我们还应在规划指引下,对城市特色、城市风貌、建筑风格、地标形象和各种关键要素的配置和平衡做出更精细的设计与安排。具体到每一块土地、每一栋建筑、每一条道路如何设计和安排,产业如何发展等都要进行系统的设计。二是如何破解城市二次开发所面临的矛盾。我们开发建设的不是一片“干净”的土地,而是夹杂着许多无序建筑的地区。这决定了我们搞开发建设已经不是单一的土地再利用问题,而是统筹协调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的综合策略问题;不是单一的“谁开发、谁受益”的问题,而是统筹协调政府、社区、居民、市场等各方力量和利益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问题;不是单一的改变城市落后面貌的问题,而是包含空间重构、功能重构、利益重构和社会重构等内容的复杂深刻的城市综合转型问题。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我们如何去突破,如何去化解,如何去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这些都是“真枪实弹”的考验。三是如何为大开发大建设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撑。首先是项目。虽然我们确定了“十二五”期间要全力推进的135个项目,但总体来看新区仍然缺少“百亿级”乃至“千亿级”的重大项目,这使我们的发展后劲面临考验。其次是空间。新区真正可建设的空间有限,如何通过土地整备和城市更新拓展发展空间,已经成为新区大开发大建设最现实的重大考验。第三是资金。新区“十二五”重大项目总投资将达1900亿元,面对如此巨量的资金需求,如何寻找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新区的大开发大建设,同样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能力。第四是人才。新区当前人少事多,尤其需要岗位专家、业务能手和参谋智囊。如何引进一批新区急需的人才,如何推进干部职工的“原地转型升级”,这都是对我们的考验。
三、新型城市化道路如何走
坚持“一个导向”,就是需求导向。在新城的规划建设初期,要按照经济、城市、人和体制机制的需求,来确定我们推进开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各项工作都要以满足具体对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需求导向、逆向思维的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开发建设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在这方面,新加坡和苏州工业园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新加坡建国46年来,每一项工作都是在“亲商、亲民、亲环境”理念指导下,通过规划来落实。比如通过率先启动引入外资计划,营造开放的环境和氛围,成功引进了7000家跨国企业和4000家企业总部;比如通过建造组屋、提供社会保障等有效措施,营造了温馨、舒适的人居环境;还比如通过大面积绿化,打造了“花园城市”的响亮品牌等等。同样,苏州工业园建园17年来,也是坚持需求导向,通过准确定位来明确发展目标,不论是经济实力、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还是体制机制创新,都走在了我国开发区的前列。
厘清“四个问题”:产与城、人与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统筹协调与城市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与城市发展的问题。
一是产与城的问题。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进步,现代产业高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壮大,走“产城融合”的新路成为一种趋势。新加坡在“产城融合”方面很有特色:在规划设计上,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就明确了要吸引跨国公司、打造总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向,并且围绕这一方向来设计城市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产城融合的基础。在开发建设上,新加坡的新市镇有效促进了产城融合。新市镇内除了高质量、高密度的住房,并为居民提供就近的公共配套服务外,周边还规划建设有低污染的工业区,在营造宜居环境的同时也帮助了当地居民就业。我们要建设一座新城,也应该坚持新加坡“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理念,在强化园区建设、塑造产业品牌、提升产业功能的同时,着力完善城市的相关配套服务功能,使产业发展更加依附于城市建设,使城市建设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全力打造产业发达、功能完备、设施现代、环境优美、出行方便、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气息浓郁、社区充满活力的混合型城区。
二是人与城的问题。城市既是产业的城市,更是人的城市。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新加坡建屋发展局用50年时间,先后兴建超过99万个单位,为全国80%以上的人口提供了住房,并使95%的人拥有了自己的组屋;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新加坡的组屋区除高质量、高密度的住房外,还有相应的学校、公园、诊所、体育设施、商场、开放绿地等基础配套设施供人们休闲娱乐;为了满足人们的就业需求,组屋区内都安排有一定比例的轻工厂,目的就是帮助附近居民解决就业问题。总之,新加坡在城市建设上,就是从人的需求出发,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较好地实现了人与城的相互融合。因此,我们建设新区,不仅要推动城市的现代化,还要注重促进人的现代化,要逐渐改变目前社区居民刚刚洗脚上田,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现代城市人的状况,要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素质,引导居民在新城建设和新区发展中实现转型,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从以人为本的“人本导向”出发,通过对城市的规划设计引导城市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使城市真正成为宜居、宜商、宜业、宜游的载体,进而实现人与城的完美融合。
三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统筹协调与城市发展的问题。新型城市化要求城市全面发育和成长,既要有经济的支撑、社会的稳定,也要有文化的繁荣、生态的平衡。新加坡的“亲商、亲民、亲环境”理念,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亲商”就是为辖区企业做好服务,发展好经济;“亲民”就是为居民做好服务,搞好社会稳定;“亲环境”就是要按照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打造环境,搞好生态。“三亲”是一个系统综合的配套工程,把人、城、产、环境、精神、人文等要素进行了最好的配比融合,产生了巨大的“核聚变”效应,使新加坡成功克服了多元种族、资源贫乏、地小人少等诸多困难,实现了高速发展,跻身全球先进行列。我们要像新加坡那样,统筹考虑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城市核心元素,使产业、人、社会、文化、生态同步发展,融合发展,努力构建一个功能完备、设施现代、配套齐全、环境优美、出行方便,高端人才愿意来,人人都想留的现代化城区。
四是体制机制创新与城市发展的问题。有效的体制机制是推动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新加坡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完好的制度设计和创新,有效地确保了城市的健康发展。比如政府强势推进住房制度,以政府组屋为主、私屋为辅的住房体系实现了公共住房的有效供给。比如在廉政建设上,构建了惩防并举的反腐体系,以法治权使人不敢贪,高薪养廉使人不必贪,以教促廉使人不想贪等等。我们搞开发建设,也要不断创新思维、开拓视野,进一步给体制、机制松绑,全面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目前看,我们的投融资体制、机关运转机制以及重点工作推进机制等等的体制、机制都远未达到新型城市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提升和完善空间。只有把这些体制、机制都改革好、创新好、完善好,新型城市化道路才能走得更快、更稳、更好。
处理好“两个关系”:破与立、谋与行的关系。
一是破与立的关系。经济要发展、城市要发展,必然要经历破与立的过程。破就是除旧,立就是布新,只有除旧布新才能看到变化,才能带来发展。但是与其他城市和地区不同,坪山破与立的任务异常艰巨。坪山新区虽然有168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可供开发的土地寥寥无几,成片的土地更是少之又少,不仅城市面貌远远落后,建设标准低、质量差,而且大量的违法建筑造成了城市空间布局的无序状态。加上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人口素质普遍偏低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我们面临的不单单是一座新城的建设任务,而是对一座城市进行彻头彻尾的“二次开发”。因此,我们不仅要立、更要破。一方面,要智慧地“立”。要“立”新的规则。引进什么产业项目,上什么政府项目,引进什么人,提供什么配套服务,供多少地,如何供地,征地拆迁如何补偿、如何安置,都需要通过“立”新的规则加以指导和指引,并通过规则体系,明确权责、统筹各方资源、形成联动效应。要“立”新的风貌。要将空间形态、产业结构、景观体系、公共设施、人文活动等城市核心元素整体的、综合的、系统的加以考虑设计,对城门关口、各种建筑物、道路、车站、广场、公园以及地下管网等精心打造,使整个城市变得更有亲和力,更有独特魅力。要“立”新的特色。特色是城市生命的品格,要在产业发展、城市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和政府服务等核心工作方面尽快形成自己的品牌,创造自己的风格,打造具有一流水准的“坪山特色”。另一方面,要坚决地“破”。要“破”历史遗留旧账。通过采取土地整备、城市更新、征地拆迁以及环境整治等各种措施和办法,重构城市布局、整合土地空间资源,确保新区的开发建设有序推进。要“破”旧的思想观念,改变部分居民和社区靠简单出租“过小日子”的保守思维,以及靠“种房子”博赔的心态。要“破”旧的发展模式,改变社区集体经济依赖小作坊、小家具、小五金等传统发展的“路径依赖”,通过城市转型、产业转型、社会转型,在传统社区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社会结构重塑等方面作出新探索。要破“旧”的体制机制。要对现行的公共服务、行政管理、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体制机制进行反思和检讨,及时破除束缚,降低运行成本,不断提高体制机制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
二是谋与行的关系。思路决定出路,善谋者方能行远;行动决定结果,实干者乃有所成。善谋、健行是我们干出一番事业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善谋。新区成立两年以来,在谋篇布局和架构铺设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做了大量工作,编制了综合发展规划和系列专项规划。虽然过程费时、费力、费钱,但这些前期投入和花费是值得的,只有我们确定了“五大新城”的目标,我们工作才有方向,才有干劲,才有动力。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力争每个单元甚至每栋建筑都有明确规划的指引。其次是要健行。方向和目标确定后,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规划作为指导我们工作的“基本法”,明确分工、明确责任,不折不扣地把规划落到新区的每一寸土地上,落到每一个片区里,落到每一栋建筑中。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城市的开发建设不是一场短期的战斗,而是一场长久的战役。我们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决打击随意占地、无序开发等阻碍新区开发建设的行为。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推进新区城市化进程,符合坪山新区实际,体现了时代特征和城市化的内在规律,是新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科学推进开发建设、实现创新发展和“深圳质量”的客观要求。大家要准确把握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实施路径,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脚踏实地地按照这条道路推动我们的各项工作,加快实现“五大新城”的战略目标。
(作者:深圳市坪山新区党工委书记)
book=22,ebook=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