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价值失序背景下的核心价值及其教育

2012-02-14郭春梅

关键词:道德教育建构道德

郭春梅

(太原理工大学 校长办公室,山西 太原 030024)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伦理价值取向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道德体系不断解体,而新的道德体系又尚未扎根,人们的道德生活面临一系列困境,它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人们道德素质的提高。在道德价值失序的背景下,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物质文明,一些人主张复古,一些人则走向了摒弃任何普遍的、客观的道德价值存在的极端。学校的道德教育也走了一段脱离现实生活的跳跃式发展的弯路,把一些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核心价值加以抛弃,空喊提升个体道德素质、重建道德信仰之类的口号,而对社会道德集体滑坡的背后所存在复杂的文化心理与制度因素等不加关注[1];道德教育一味追求崇高理想,追求精英式的道德教化而忽视了对真实生活的关照,导致道德教育成为“无根”的教育,效果与初衷相去甚远。

一、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

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在于促进基于个体社会化经验的价值关系的形成和拓展,要求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整体建构,而非各种零碎的相关的社会知识的聚合”,道德教育首先“需要一种根基和核心”[2],道德教育应该是有“核心”的教育,道德的人应该是有文化积淀的人。因此,道德教育是必需的,道德教育也是应该教授道德价值的,并且对基本的、稳定的、普遍的道德价值的教授理应建立在对上位的、易变的和相对的道德价值的教授之上,因为前者更具指导意义,更具统摄性,对人的整体价值体系的建构和道德发展更具根本意义。

事实上,上位的、易变的、相对的道德价值之间常常是相互抵牾的,是个人相对主义的缘起,此时尤其需要据以思考、抉择的核心价值,它更能提供共通性的价值共识作为依据和导向,抵制混乱和“撕裂”。否则,人极易做出在虚幻的情境中单个人认为是“道德”的而在现实情境中公众看来是不道德的事。然而,在以往的道德教育中,我们惯于从横向上笼统地将道德价值作分门别类的划分,故有个人美德、家庭伦理、社会规范或公德、私德之分。然而这种划分却不可避免地遭遇这样的质问:道德教育不可能将全部道德价值巨细无遗地教给学生,我们应该教授哪些道德价值,其中优先教授的又是哪些?当道德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以何取舍?

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那些处于核心的道德价值,即那些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道德价值和那些更贴近现实生活的、为人们所普遍遵循的道德价值,来抵御道德世界的混乱和作为解决学校道德教育收效甚少的一个突破口。正是从这些要求出发,我们提出了核心价值的概念。

二、核心价值的普适意义

我们把核心价值界定为旨在维护社会之基本运行和生存于其中的人的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道德价值,是一些普遍的、稳定的和基本的道德价值,它应该具有普适意义。

1.核心价值的存在是基于这样的一些事实。首先,道德源于人的需要,“是人类对自身需要及如何才能在社会中得以实现的理性探究的产物”[3],人有基本的需要,也有崇高的追求。人们对道德价值的体悟并非总是脱俗的空灵体悟,而更多地基于现实生活,基于真实的、平凡的、大众的、通俗的生活需要。其次,人的基本需要是稳定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社会的正常运行也需要一以贯之的道德约束和价值导向。尽管任何一种道德价值都处于被不断打磨、修饰、简约、丰富的过程中,但这决不构成对一些基本的道德价值本意的颠覆。再者,人类基本的生存发展也需要对一些基本的道德价值达成共识,因而它具有普适意义。

2.对核心价值存在的质疑最主要的来自文化相对主义者。相对主义者基于各个社会文化传统、历史习俗的不同而形成的对核心价值的表达和践行方式的不同而取消了核心价值的普遍性、基本性和稳定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不管在何种文化背景下,诸如诚信、正直、责任、公平等道德价值都是被人们视为最重要的,正如不管是中国医生对行将死亡的病人的善意隐瞒还是澳大利亚医生的据实相告所表达的都是对患者的爱一样。不同的文化背景并不妨碍人们在一些核心的道德价值的选择和认可上有着共同的取向。儒家学派的仁、义、礼、智、信与古希腊哲人的智慧、勇敢、正义、节俭是不谋而合的;基督教所谓的三主德(信仰、热爱、服从)与佛教的慈悲为怀也是异曲同工。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认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思想和文化支撑。整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追求、社会主义的理想境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了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的行为规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主要应包括民主自由、公平正义、人道和谐这三组观念[4]。

3.一些人往往以某些现存的原始部落的特殊习俗作为驳斥核心价值的依据,但事实是他们只是基于这些表面现象与我们思维惯性的相悖,甚至仅仅是凭借个别现象和所强加给他们的“野蛮人”的标签武断地判定他们对核心价值的抵牾,而从未深入地分析这些现象中体现的核心价值。爱德华·泰勒在大量的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社会无论怎样古老和粗野,总是具有它们的关于好坏行为的准则。”[5]无论在文化习俗、政治经济上存在怎样的差异与分歧,无论人们在对核心价值的履行方式上是怎样的迥然不同,人们对核心的道德价值的追求和尊重是相同的。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和谐共处的前提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根基。

三、加强核心价值教育的有效途径

把价值与教育联系起来,总是不可避免的触及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是帮助他们发展个人价值判断的能力,还是传递既有的价值。事实上,对于前者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人们已经达成共识,仍然存有质疑的是需不需要后者和在多大的程度上为它留有余地。因为对道德价值的传授似乎与多元化和信仰自由不相符,颇有灌输之嫌。然而,同样无需质疑的是,在多元的社会中存在着生存于其中的每个地方的每个人都应该服膺的核心价值,并且“在大部分时间就如何把这些道德价值的解释融入现实社会生活之中我们确实有着共同的见解”[6],而正是存在着这样一些核心价值和共同的见解,并且倘若每个人都去经历一个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才得以完成的积淀、提取过程是不必要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认为核心价值教育首先是一个传递的过程。事实上,在道德教育实践中,舍弃传递过程的方法,“日益被批评为是个人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未能引导年轻人去欣赏和继承社会和文化传统及规范”。来自美国品德教育的报告指出,单纯发展道德能力而舍弃核心价值观的教授没有什么道德教育效果[7]。

1.核心价值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核心价值的传递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发挥作用。学校系统的、专门的道德教育是主要的和首要的。因为它对核心价值的规约性、对核心价值的共性要求和基本践履能够做出更精确、更贴切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当学校真正意识到价值失序时,它能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抵御失序及其负面影响,它会有意识的建立一个有序的道德价值体系。而家庭和社会对核心价值的传递纵然是重要的,却不是系统的和专业的,它对人的道德成长的影响更多的是随性的,而不会太去刻意的追求核心价值,尽管它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无意识地进行着核心价值的传递。

2.传递核心价值绝非把灌输引入其中。从对主体的确认来看,核心价值教育始终遵循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和核心价值的客体地位,而不允许教师对主体地位的僭越,教师是道德教育的中介;从对客体的规定来看,传授的是那些已经获得共识的知识或社会中对其约定俗成的见解,而非某些人或某一特定集团的极端的观点;从教育的过程看,教师不是机械地向学生宣读道德价值的排序,不是进行“关于核心价值”的教育,而是使学生优先接受核心价值的化育,意识到核心价值所具有的基础地位。

3.核心价值教育不仅是有声话语的传递,更是无声的示范——隐性的传递,教师以自己的一举一动传递着对核心价值的尊重和遵循。这样的隐性教育对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隐性方法教育可以理解为教育者有明确的教育意识,但并不直接用语言告知被教育者自己的教育意图,而是让被教育者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8]。学校同时也应运用它的一切教育力量——正规的道德教育课程、各科教学中的教育力量、校园文化、课外活动等来体现对核心价值的关照[9]。

核心价值教育也是一个道德主体自主建构的过程[10]。因为,尽管传递是必要的却也是有限度的,我们可以传递给学生由他人的经验、生活所积淀的核心价值的精华,却不可能代替他们去体验核心价值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我们可以传递核心价值共性的一面,却没有资格也不可能赋予其个性的一面;我们可以通过实例、榜样给他们展示一些情境下核心价值的践行,却不能穷尽他将遇到的每一个情境,也不能穷尽每一核心价值在每一情境下的独特、丰富的内涵,更不能道尽核心价值之间微妙的“互动”。

核心价值的建构是与日常的、大众的、通俗的、平凡的生活有着密切和频繁联系的。几乎生活中的每个场景都蕴含着核心价值的要求,也正因为如此,核心价值的建构是任何人都不可回避的,只要我们在生活着、思考着,就在进行着核心价值的建构。只是当我们意识到的时候,当把建构建立在系统专门的传授之上时,我们能够从中体悟出更多的意义,能够更自觉的践行着核心价值。因此,建构核心价值就是引导着道德主体去过最平凡、最真实的生活,这种生活无需任何伪饰,也无需刻意地装扮其崇高、完善的一面;同时,这种生活也应是在主体努力之下的积极的生活。正是在真实平凡中,道德主体建构着核心的道德价值,建构着它的情景性内涵和程度性内涵,建构着它的个性和共性。

参考文献:

[1] 宋洪兵.社会道德底线是如何被突破的[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05-12(3).

[2] 朱小蔓.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2005(3):3-12.

[3] 叶 澜.试析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J].教育研究,2001(9):3-7.

[4] 韩 震.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与核心价值观念[J].中国社会科学,2009(1):45-50.

[5] [英]爱德华·泰勒,著.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391.

[6] [美] 托马斯·里科纳,著.美式课堂[M].董晓航,邓海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45.

[7] 李荣安.从道德的角度看价值、文化和教育[M]//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第2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9-341.

[8] 周志坚,刘浩林.国外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法论启示[J].法制与社会,2011(3):221-222.

[9] 艾政文.中美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28-31.

[10] 李忠军.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几个统筹[N].光明日报,2010-12-16(6).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建构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