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辞认知与翻译

2012-02-14邱文生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陌生化译文原文

邱文生

(漳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福建漳州 363000)

一、引言

“修辞”是一个具有久远历史的词语,不同时代的学者或同时代的不同理论体系有不同的定义和阐释。近年来认知科学的迅猛发展为我们研究修辞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认知科学的视域下,修辞是一种载意、求效的认知行为,是一个认知过程,即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动态心理过程,是整个社会认知系统的继续和完善。对修辞现象的研究不仅要从语言学层面对语言的运用作理性的研究,更要把这种现象还原到修辞主体的心理认知层面,对其产生原因、特征、价值进行分析与阐释。这样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修辞行为的认知性,深化对修辞现象的本质认识。而这一认识之于修辞翻译又显得尤为重要,能让译者寻找到由原文至译文的修辞性通达的认知理据。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修辞的本质属性及其翻译问题。

二、修辞的审美认知性

修辞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语言表达行为,是修辞主体为了实现其意图及文字的心理效果而进行的语言表达活动。修辞离不开修辞主体的认知活动,而且在认知活动中伴随着修辞主体的审美追求。修辞活动与修辞主体的审美兴趣、能力、动机、需要等心理结构及审美感知、情感、意向等心理过程密切相关。因此,修辞是审美认知性的。我们可以从修辞认知的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深入分析。

1 修辞语言的建构层面

认知科学认为,修辞是认知层面的现象,是修辞主体对存在世界的一种符合特定意图的、主体性的审美认知活动,常具有创新、求异的思维特质。而修辞语言是修辞思维的物化符号,是修辞思维丰富多彩的重要表现形式。修辞主体为了建构有效的语言表达式来匹配审美认知的情状,就必须对所关涉的各种因素进行注意、感知、分析、判断、推理等心理认知。一方面,修辞主体需要语言认知,认知语言的修辞结构、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包括主观情态意义)及其修辞功能;另一方面,修辞主体还需要语境认知,认知语境中的关联参数,借此来选择适切的语言单位或表达形式,实现修辞主体对语言结构中固有意义的主观化、情感化、审美化的演绎,以期向读者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从而获得理想的语言表达效果。例如:

(1)“It is impossible that old prejudices and hostilities should longer exist,while such an instrument has been created for the exchange of thought between all the nations of the earth,”acclaimed Victorian enthusiasts on the arrival in 1858 of the first transatlantic telegraph cable.People say that sort of thing about new technologies,even today.Biotechnology is said to be the cure for world hunger.The sequencing of the human genome will supposedly eradicate cancer and other diseases.The wildest optimism,though,has greeted the Internet.A whole industry of cyber gurus has enthralled audiences(and made a fine living)with exuberant claims that the Internet will prevent wars,reduce pollution,and combat various forms of inequality.

在1858年第一根横穿大西洋的通讯电缆铺设成功时,维多利亚时代的积极分子们曾欢呼说:“像电报这种为世界各国交流思想的工具诞生之后,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见与敌意不可能再长时间存在了。”甚至今天,人们仍以同样的口吻谈论着各种新技术。生物工程被说成是解决温饱问题的妙方。人类基因组的排序据说可以彻底根治癌症和其他疾病。然而,人们把最盲目乐观的想法倾注在了因特网上。网络专家们的整个行业曾用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妙话语(并因此而获得了不菲的收入)称,因特网可以防止战争、减少污染,还能克服种种形式的不平等。

从例(1)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一种新技术,如电报、生物工程技术等的出现所倾注的热情。与历史相比,如今人们对因特网的狂热度可谓达到了极致。为了体现这层主观情态意义,作者首先在语段修辞上让语句间的语义组合关系呈语势、语气递增的态势,为风行一时的因特网进行语义铺饰。而在词语的组合方面,如The wildest optimism has greeted the Internet.中由greeted 连接的主宾成分(即the wildest optimism和 the Internet)关系构成一种比拟关系,更为确切地说是人格化的比拟关系,也就是修辞上的拟人。拟人格的运用是出于感情上的需要,“使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时找到了一个最直接最形象又最能无限挥洒的空间”(李鑫华,2000:36)。而wildest optimism 偏正结构的语义组合打破了语言规则,但却合乎情感逻辑,陌生化的搭配组合使抽象的optimism(乐观)具有wildest(最狂野的)的语义特征,使语言表达由此生动形象,情感强烈。此段话语的修辞是作者审美认知的反映,在语境认知和语言认知的基础上运用修辞语言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对因特网极度乐观的想法。

2 修辞语言的识解层面

修辞主体以修辞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心理审美认知历程。而作为修辞语言的接受者(读者),他的阅读活动则是对修辞言语审美价值的一种确证。这一过程同样被看作是一种主体性的审美认知过程。读者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和知识结构,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能力(包括语言认知能力、文化认知能力、审美认知能力等),建立起与文本相关的认知语境,进而对文本中前景化的修辞语言进行关联性解读,由此来感悟修辞语言建构者的审美经历或体验。例如:

(2)The saying“Forgive and forget”may roll off the tongue,but it’s as shallow as it is short.For one thing,it’s totally impossible.For another,it misses the whole point of forgiveness.The things we most need to forgive in life are the things we can’t forget.Rather than sweeping them under the carpet,we need to draw a line under them,deliberately choosing not to countthem against the person who did them,and moving on.

“宽恕并忘记”这句俗话谁都会脱口而出,但实际上既简单又肤浅。一则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二则它完全偏离了宽恕的真正含义。生活中最需要宽恕的事正是那些无法忘记的事。我们不应把这些事掩饰起来,而需记住它们,并有意不因此对做过这些事的人怀有成见,这样继续着我们的生活。

例(2)中的斜体部分是前景化的语言修辞现象,不同于处于背景中的非斜体部分的语言表达形式。它让读者关注到前景内容,通过语言表达形式来激活读者的隐喻思维能力,由表及里地进行关联性解读。首句就让读者在认知框架中构建起WORDS ARE OBJECTS这一概念隐喻(Lakoff &Johnson,1980),始源域中物体的运动情状(roll off)映射到语言域上,形象地表现出意欲表达的情状,使此句的意义可及性得以实现,即可解读为People may find it easy and natural to say“Forgive and forget”,but when they utter this short saying,they never give serious thought to what it actually means.借助隐喻思维读者就不难理解sweeping them under the carpet 喻指掩盖、掩饰,draw a line under them 喻指特别注意或关注。整句就可解读为Instead of simply hiding the unpleasant things in our hearts and leaving them there,we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m,consciously trying not to relate such unpleasant things to the person who caused them,and getting on with our usual way of life.这些修辞语言的运用延长了读者对文本的解读过程,让读者从原有的概念认知进入到修辞认知,亦即从审美的角度去感悟修辞性语句乃至文本的艺术魅力,从而对文本的艺术性具有更深刻的认知。

三、认知视角的修辞与翻译

修辞是有意而为之的认知活动,是认知性的(鞠玉梅,2010:3),目的在于用语言来影响受众(读者),它“起于‘意’——意图,行为‘意’——意义,成为‘意’——意义、意象、意思等。而在整个修辞过程中,修辞又始终关注、追求最佳效果,追求效益最大化”(高万云,2005:22)。因此,原文的载意、求效的修辞审美价值应尽可能映射到译文中,以实现原文与译文在修辞审美价值上的最佳关联。

1 艺术化修辞认知与翻译

艺术化修辞是一种常规的修辞,没有语义变异、语法变格、搭配异常等不寻常的语法组织现象,但修辞效果却是艺术性的、审美性的。它能让普通的语言产生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在平凡中独见其妙。这种艺术化的语言修辞特别体现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风格上。所谓语言的个性化,就是指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性格、性情、气质、身份和经历,具有开口见心、由语见人的特点。例如:

(3)“He’s been in his room all day,”the landlady said downstairs.“I guess he don’t feel well.I said to him:‘Mr.Anderson,you ought to go out and take a walk on a nice fall day like this,’ but he didn’t feel like it.”

“He doesn’t want to go out.”

“I’m sorry he don’t feel well,”the woman said.“He’s an awfully nice man.He was in the ring,you know.”

“I know it.”

“You’d never know it except from the way his face is,”the woman said.They stood talking just inside the street door.“He’s just as gentle.”

(The Killers,Ernest Hemingway)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无论是叙事、状物还是对话,读者都能感受到其文笔简朴凝练,表达准确,直截了当。表面上看似乎单纯,细而究之则是返朴归真的淳厚。上述对话中人物语言口语化明显,话语简单明了,既没有矫揉造作的扭捏之词和吞吞吐吐的含糊之语,也没有不合规范的语言表达,非常符合文化修养不高的房东太太的性格特征。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个译文对艺术化修辞的审美再现程度。

“他已经在房里呆了一整天,”楼下女房东说,“我看他是不舒服。我跟他说,‘安瑞森先生,像今天这么好的秋天你该出去散散步,’可是他不愿意出去。”

“他不想出去。”

“他不舒服,真叫人难过,”女人说。“他是个大好人。你知道,他是拳击场里的。”

“我知道。”

“你不看他脸上那副样子,不会知道他是拳击场里的,”女人说。他们站在临街的门里说话。“他还挺和气。”(董衡巽译)

“他整日在房间内,”房东太太在楼下说。“我估计他感到不适。我对他说‘:安德森先生,你理应出去散步。这样的大好秋光是很宜于散步的’,但他不感兴趣。”

“他不想出门。”

“我很抱歉,他感到身体不适,”那妇人说。“他是极好的一个人,他曾在拳击赛场干过,你知道。”

“我了解这事。”

“除非你看到他的面容,你不会了解此事,”那妇人说。他们就站在大门口内谈话,“他这人很是温文。(”刘宓庆,1986:496)

第一个译文简洁明快,语出自然,以口语化的笔调译出,很符合人物的口吻、声调、语态,实现了原文艺术化语言载意、求效的修辞审美价值。而第二个译文用词雅致(见黑体部分),采用书面语,与原文语言风格大相异趣,这就有悖于原作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和生活经历。“如果不读海明威的原文,只看译文,读者很可能错把女房东看作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笔下的那种在客厅里谈吐拘谨的贵妇人。”(同上)

艺术化的语言修辞还可以体现在寻常语言的丰富含义上。这种修辞手法通过日常语言的常规表述来激活语言背后蕴藉的深层含义,产生意味隽永的修辞效果。请看李白 《静夜思》的诗意及修辞审美在译文中的再现效果。

(4)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Before my bed the moon gleams bright,

And frosts the floor with a hoary light.

My eyes to the fair moon o’ erhead roam—

Head bent,I’m lost in dreams of home.

(马红军译)

原诗的语言组织是合乎规范的,并没有出现异常搭配现象,但这些直白的语言所蕴含的诗意却无比悠长深远。明月于床前暗含夜深人不眠,体现游子思乡之情。疑月光为霜,幻觉顿生,霜既见于字面,秋必含于言外,引发游子客居在外的感秋思乡之绪。举头望月,低头思乡,这一仰一俯,神思飞驰,情接千里,蕴含思乡之情。鉴于原文的这些修辞审美特征,译者特别重视译语遣词造句的调度经营所带来的审美认知效果。通过对比阅读,我们可以看出译诗体现了原诗所具有的意境美,真正在意义、语气、情感和韵味上近似于原诗。

2 陌生化修辞认知与翻译

与艺术化修辞不同,陌生化修辞是一种非常规的修辞。它是一种突破语言规约,通过词语疏离、变异、超常搭配等陌生化手段使语义发生变义,语法产生变格的修辞认知方法。这种以修辞方法的精神要质概括地说就是讲求语言变化,以迎合人的审美心理需要。修辞学家陈望道(1981:42)指出:“人类心理都爱好富于变化的刺激,大抵唤起意识须变化,保持意识的觉醒状态也是需要变化的。”作为一种能唤起审美意识的修辞认知路径,陌生化修辞在表达效果上注重语言的新、感受的新、体验的新。例如:

(5)The girls are blooming with health and beauty.

这些少女健康貌美,宛如盛开的鲜花。

(6)Manhattan,the night-blooming cereus,was beginning to unfold its dead-white,heavyodoured petals.(An Unfinished Story,O.Henry)

曼哈顿,这朵夜晚开放的仙影拳花,开始舒展它那白灿灿的、芬芳浓郁的花瓣了。

(7)Springs are not always the same.In some years,April bursts upon our Virginia hills in one prodigious leap and all the stage is filled at once,whole choruses of tulips,arabesques of forsythia,cadenzas of flowering plum.The trees grow leaves overnight.

In other years,spring tiptoes in.It pauses,overcome by shyness,like my grandchild at the door,peeping in,ducking out of sight,giggling in the hallway.“I know you’re out there,”I cry.“Come in!”and April slips into our arms.

春天并非总是一模一样。四月,有时不知怎地一跃,就来到了弗吉尼亚的山坡上——大自然的舞台上转眼到处生机勃勃。郁金香组成了大合唱,连翘展示出优美的舞姿,洋李奏起了华彩乐段。一夜之间,林木着装,绿叶瑟瑟。

四月有时又蹑手蹑脚,像我的小孙女一样,羞羞答答地倚在门外,向里探探头,一闪又不见了,只是在门厅里咯咯地笑。“我知道你在那藏着呢,”我喊道,“进来!”春天这才悄然跑进了我的怀抱。(李运兴,2001:75-76)

(8)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 《荷塘月色》)

The moon sheds her liquid light silently over the leaves and flowers.

例(5)和(6)属于陌生化修辞格中的拟物,前者以花写人,写出了少女的美;后者以花写物,描绘出曼哈顿夜晚的万般风情。例(7)则是拟人化的景物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情感、行为动作。句中的拟人修辞手法让春天以及春天里的花有了生命、思想、情感、动作,从而营造出一个形象化的春天。例(8)除了比喻之外,还使用了“静静地泻”的异常搭配。这一组合偏离了常规的语法和语义规则,但却属于修辞上的陌生化配置。它转换了人们感知事物的视角,采用陌生化的审美视角。也正因为这种奇崛的搭配才使全句成为修辞佳句,细腻地表现出作者观看荷塘月色时的思想感情。

陌生化语言修辞通过词语的内涵和张力,打破一般语言的常规组合方式,使语义变得灵活生动、丰富多彩,使意味变得隽永深长(田文强,2003:44)。如此修辞效果在用译语传达时,译者就要充分认识和把握陌生化语言修辞的审美认知功能。例(5)和(6)的译文都和原文一致,用花的认知域来构建人(少女)的认知域和物(曼哈顿)的认知域。例(7)的译文则是以人的认知域来构建物的认知域,重现了原文的陌生化修辞效果。如原文中的名词短语whole choruses of tulips,arabesques of forsythia,cadenzas of flowering plum 都以人的认知域来描述花的千姿百态,产生的陌生化修辞效果也同样显现在“郁金香组成了大合唱”,“连翘展示出优美的舞姿”,“洋李奏起了华彩乐段”这些语句中。例(8)中以sheds和silently 译“静静地泻”,动静搭配,鲜活的审美效果与原文如出一辙。

修辞语言的翻译是一个载意、求效的传译过程。译者“力求完整地传达原作的内容,兼顾原作的形式,求得风格的极似”(黄忠廉、李亚舒,2004:20)。但如果原文本语言修辞带有强烈的民族语言文化色彩,且难以为译语语言文化的群体所认同时,译者就有必要转换修辞语言的翻译视角。例如:

(9)许年华:“咱们吃大宾馆还是吃小饭店?”

金全礼:“我听你的!”

许年华:“好,咱们吃小饭店。”

(刘震云《官场》)

“Shall we go to a big guesthouse or to some small restaurant?”

“Whichever you like,”said Jin.

“All right,let’ s try a small place,”said Xu.

(Paul White 译)

例(9)中“‘吃大宾馆’这种异常搭配是转喻认知机制在语法上的体现,是以同属一个理想认知模型中的处所代受事对象,从而形成了特殊的修辞效果”(江莉,2009:56),即陌生化修辞效果。但由于认知上的这种异常搭配不为英语文化修辞所认同,故译者将其处理为规范化的语言表达,即go to a big guesthouse or to some small restaurant,以此来完成转喻思维的转换。修辞语言翻译视角的转换还可见于上文例(1)和(2)中斜体部分修辞语言的翻译。这样译虽然损失了形象效果,但也达到了表意目的,此策实属译者不得已而为之。

四、结语

修辞与认知和描述认知结构有关,是思考世界和传递信息的表现方式(熊学亮,2010:3)。作为一种主体化的审美认知行为,它往往具有个体性,在主体经验中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感受与认知,并通过语言载体来物化修辞主体的审美认知,修辞性语言也因此带有审美属性。而译者就要在修辞语言的刺激下,进入修辞认知活动,重构概念之间的审美关系,并将审美认知结果尽可能地映射到译语文本中,从而让译语读者也能在译入语语言的刺激下产生审美共悟。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陈望道.美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高万云.关于修辞学的几个问题——兼评张宗正《理论修辞学》[J].修辞学习,2005,(5):21-24,35.

[4]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江莉.基于转喻认知机制的文学隐含意翻译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3):55-57,68.

[6]鞠玉梅.当代西方修辞学的哲学维度[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1-6.

[7]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9]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

[10]田文强.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2):43-47.

[11]熊学亮.从语言转隐喻角度管窥视喻[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1-6.

猜你喜欢

陌生化译文原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弟子规
弟子规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