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蒂尼奇隐喻理论刍议
2012-02-14李蓝玉
李蓝玉
(黑龙江大学 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隐喻逐渐成为语言哲学研究的关注,像塞尔、戴维森、莱柯夫等都曾为隐喻研究作出过杰出贡献。美国当代语言哲学家马蒂尼奇是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①的权威研究学者,在现代哲学史、语言哲学方面也颇具建树。他在已有隐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合理地吸纳了格莱斯会话含义的理论,对隐喻作出了深入、细致的探究,提出了自己的隐喻理论。马蒂尼奇(Martinich,2001:447)声称:“我将隐喻置于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中,并通过延伸其理论来阐述隐喻”,从语言的作用上来看,隐喻研究属语用学研究范畴而非语义学研究。
二、马蒂尼奇的隐喻理论
1 隐喻的两个基本概念
马蒂尼奇(ibid.)从格莱斯的术语学视角定义了隐喻的意义:一段话语的隐喻意义是具有情景意义的一个实例,而非无时间限定的(被应用)的话语意义。马蒂尼奇隐喻理论中至为重要的概念是说(saying-that)与像似说(making-as-if-to-say),隐喻是否有言外之意是他研究隐喻问题的关键。隐喻并不是说了什么,而是好像说了什么。马蒂尼奇认为,隐喻的说话人并没有说错话,如“我的情人是一朵玫瑰”。当人们使用隐喻时,他们的目的是讲真话。隐喻的言语者通过蔑视(flout)格莱斯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来表达言语的像似说。同时他认为,隐喻话语具有文字上的言外之力,即文字所指或断言。在进行具体的隐喻理论探讨之前,马蒂尼奇首先定义了说(say)的概念:它不是鹦鹉学舌,也不是戏剧演员彩排时背诵的台词,不是简单的被说出来的一些词语,而是说者有意要听者领会到的意义,包括言语的某种直接或间接力量所产生的指涉和断言,如“今年将会产生1 000 亿美元的赤字”。在这个陈述句中,字面意义与其含义是真实而一致的,其指涉、断言都是基于言语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言语力量。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像似说。马蒂尼奇(Martinich,2001:449)举例,在经济萧条时期,迫于国家政治压力,一个工人讽刺地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是一个好国家”,而实际上他真正意欲表达的是他的国家不是一个好国家,他蔑视了质量准则②。像似说与说最大的区别在于,像似说的字面意思与含义之间是有距离的,如“我的情人是玫瑰”。隐喻的言语者意味真,但是这种真实并非是字面意义的真实,会话者通过说“我的情人是玫瑰”而传递出情人美得像一朵玫瑰这样一种真实意义。要理解隐喻就要理解字面意义说其后所隐含的言外之力,马蒂尼奇将格莱斯的规约性含义与非规约性含义分别定义为语言学与非语言学含义。语言学含义对隐喻的理解无关紧要,它只是用来区分非语言学含义的,非语言学含义即话语含义才是理解隐喻的关键。因此,所说(saying-that)p 的会话含义实际是q,这时会话者像似说p,实则为q,此时会话者是遵守会话原则的。当条件同时被满足时,隐喻语句看似很合理,但话语者实则意谓q。
马蒂尼奇(ibid.)认为,玛丽 · 伯格曼(Merrie Bergmann)的隐喻理论没有区分说与像似说是有缺欠的,因为伯格曼认为,典型的隐喻成功地表达了真实的断言。马蒂尼奇通过两个典型的隐喻指出了她这种观点的错误,即“玛丽是一只蝴蝶”,“中东是一枚定时炸弹”。如果某人陈述这些句子时,他便分别断定玛丽是一只蝴蝶及中东是一枚定时炸弹,而实际上这两个断言明显都是错误的。马蒂尼奇对此的批评是因为他充分意识到,首先要区分隐喻的现象、特征、含义在概念上的差异,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看,马蒂尼奇将隐喻的句子与命题区分开来,只有这样才能探讨接下来的真值问题。
2 隐喻与质量准则
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是马蒂尼奇隐喻理论的基础,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为合作原则,包括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及方式准则③(何兆熊,2000:154)。当说话人能遵守合作原则时,又能明确区分与使用 说与像似说两个概念,即字面意义与隐喻含义,那么隐喻的言外之意就可传达出去,听者需通过理性判断、推理获得隐喻传达的言外之意。
通常人们的言语交际是受会话原则制约的,但有时由于会话情况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说话人会违背会话原则。马蒂尼奇(Martinich,2001:449-450)认为,与隐喻分析最相关的是对会话原则的蔑视④,他的隐喻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围绕格莱斯会话原则的质量准则来进行的。首先,马蒂尼奇把隐喻分为标准与非标准隐喻,他的隐喻理论针对的是标准隐喻。马蒂尼奇认为,所有隐喻的命题都是假的,都蔑视了质量准则,但这并不是说隐喻的意义是假的,相反,隐喻的意义具有典型的真实性。隐喻可以是不确切的、不恰当的、具有想象力的或者乏味的、愉悦的或忧郁的,但没有任何一个隐喻是谎言。因为所有谎言从定义上来看都绝非夸张,而是违背(violate)质量准则,即没有说真话。而隐喻则是蔑视质量准则的,即说话人公开违背质量准则,而且要听者知道他是有意而为之。听者通常是依靠话语中公然的和夸张的虚假来判断说者是否在作比喻性的讲话,只有在此种条件下,隐喻的话语含义才会产生。
马蒂尼奇(ibid.:451)针对隐喻作了非常细致的分析。他首先从一个假设的语境出发,假设某人在他的诗歌里写了这样一句赞美他情人的诗句:“我的情人是玫瑰。”当读者读到这个句子时自然会去释义。如果读者认为诗人所说的是他的情人和植物玫瑰间的关系,那么读者就会认为诗人所说的话明显是谎言,且没有遵守质量准则。但通常读者知道诗人不会有这样说谎的意图,因此,读者会推断诗人不是说他的情人是玫瑰,而是说她好像玫瑰。一旦读者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便知道了诗人话语的所指是什么。诗人与读者都了解玫瑰的特性,这是双方都掌握的基本常识,所以读者自然会领会这句话的含义。麦克斯·布莱科(Max Black)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使之成为自己隐喻理论的一部分,他称这个特性为相关的常见事物。然而,马蒂尼奇认为,隐喻不总是探究相关的常见事物,如“雾迈着猫步过来了”,这是诗人的写作,这样的隐喻会促使读者去探究由这个隐喻所带来的其他概念,以便真正理解这个隐喻的意义,即诗人的意图。对于像这样富有创新的隐喻,读者一定会去判断言语者运用此类隐喻要表现的雾与猫的显著特征是什么,而作者写作时也会考虑读者的某种判断。那么,言语者身份、他与读者的视域融合以及会话的上下文都是理解隐喻的关键。
通常事物都会有诸多显著的特性,那么当说话人在使用隐喻时,并意图表述出事物的某种特性时,他们会受到两个准则的限制。首先是关联性,由于说话人蔑视了质量准则,他就得破坏性地使用这个准则以实现会话含义。那么对会话含义的推测就涉及到关联准则,要想释义玫瑰的隐喻,我们就有必要理解与语境相关的话语。在上文中诗人把他的情人比作玫瑰,如果他的比喻确切,那么只有玫瑰那些显著的特性与诗人对待情人的评价有关。其次是质量准则,说话人的结论必须为真。因此,表达玫瑰显著特性的陈述要与语境相关,而且结论要真实。马蒂尼奇Martinich,(2001:451)最后用三段论的演绎推理来论证读者接受隐喻含义的逻辑推理过程。
我的情人是一朵玫瑰;
玫瑰美丽、味道甜美、极受人珍爱
因此,我的情人是美丽的、甜美的、极受人珍爱的
通过对隐喻的具体分析,马蒂尼奇(ibid.:452)得出四个结论。第一,如果这个结论为真,使用隐喻时,人们意味真。此处的前提表述的是玫瑰的显著特性,如果前提为真,大前提同样亦为真。隐喻可以传递非真的意思,但是人们懂得其归约性含义,或会话双方心知肚明,或哪怕只有说话人明晰。第二,小前提为字面意义。第三,大多数隐喻与大多数会话含义的例子都体现了不确定性。隐喻具有典型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第四,马蒂尼奇认为他的三段论体现了隐喻理解的思维过程,即前提与结论之间有相互交流的关系,读者必须考虑相关性、显著特性及结论的真实性等因素。
3 隐喻、其他修辞、非标准隐喻
除了隐喻以外,马蒂尼奇还分析了其他三种比喻:夸张(hyperbole)、弱陈法(meiosis)及反讽(irony)。夸张是说话人有意识地、有意图地夸大所知道的事实,并让听众识别他不是意味所说的,而是仅仅好像是在说什么,如“大卫说他能吃下去一匹马”。夸张与隐喻不同,它不需要额外的推理前提。弱陈法区别于夸张法和隐喻,它违反的不是质量准则而是数量准则,没有按会话要求提供足够的详情,如“我本想听到一个比我更有力的声音在那里做演讲”。由于弱陈法的说话人表达的命题为真,所以没有必要释义含义。反讽与隐喻和夸张相似,看起来是违背了质量准则,实际上也可以归入像似说之列,说话人的意思是像似说的反义,如“当一个人犹豫或胆怯时,旁人可能讽刺说:你可真勇敢”。
马蒂尼奇的隐喻理论研究还特别提到了非标准隐喻,他所涉及的非标准隐喻更类似一语双关。例如,摩洛哥王妃格蕾丝跟一个美国朋友谈到她的女儿时说:“卡洛琳娜是一个公主。”如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陈述卡洛琳娜是一个王妃的女儿这样一个事实,那么它是有缺欠的,因为它蔑视了数量准则的第一条,即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时)所要求的详尽程度。很显然对于格蕾丝和她的美国朋友来说,卡洛林娜生下来就是一位公主,因为她是王妃的女儿,这是双方彼此心知肚明的事实。那么,格蕾丝一定还暗示了其他含义。由于此处的命题有简单的真值,在此基础上的推断就不完善。因此,听者就会设定命题为错误命题,以此来检验其结果。如果格蕾丝有意让她的朋友假设命题为错误,这样格蕾丝便蔑视了质量准则的第二条,即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因此,格蕾丝一定意谓她的话语存在隐喻的解释。
卡洛琳娜是一位公主。
公主是美丽的、受人敬仰、非常可爱、有点娇惯
因此,卡洛琳娜是美丽的、受人敬仰、非常可爱、有点娇惯(ibid.:453)
标准隐喻与非标准隐喻的共同点是非真因素在生成隐喻与典型会话含义形式时所起的作用,标准隐喻通常是基于真实的、民俗的、神话的及群体的观念。非标准隐喻只是比较罕见且是由标准隐喻派生的,隐喻的命题如果被断言,它的字面意义为真。
马蒂尼奇的隐喻理论虽然基于格莱斯的会话合作原则,但他也指出了合作原则用于研究隐喻的不足之处。马蒂尼奇(Martinich,2001:455)认为,格莱斯的理论过于狭隘,特别是质量准则。如果我们接受格莱斯的质量准则,那么隐喻的字面意义则为假,或推断为假。所以,格莱斯的质量准则并不完全适应于隐喻理论,它仅适合应用于有真值条件的言语行为,如陈述与断言。很多言语行为没有真值,如问句、许诺和请求。而很多隐喻在字面上没有真值,如“我一定会砍掉蝴蝶的翅膀”。那么,像这样的例子就很难用马蒂尼奇本人最初的有关标准和非标准隐喻的观点来解释,他认为,只要用一个足够宽泛的质量准则就能解决问题。马蒂尼奇(ibid.)修正的质量准则是:“不要参与某一言语行为,除非你能满足所有成功的、全面的言语表达条件。”这个准则显然足够宽泛,可以覆盖整个言语行为的范围。马蒂尼奇(ibid.:456)把他的隐喻理论总结为:标准隐喻是隐喻中命题内容的条件被蔑视,而非标准隐喻是其命题内容被蔑视。
马蒂尼奇(ibid.)认为,在他与塞尔的隐喻理论之间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相似之处,两人的理论在精神实质上是相同的,二者都是基于语用学理论,研究并发展了格莱斯的语言交际理论。他本人的理论在三个方面要比塞尔的理论逻辑性更强。第一,塞尔(Searle,1979:105)声称人们对说出的隐喻的认识是基于“非真值,语义上的无稽之谈及对言语行为规则的违背,或是对交际会话原则的违背”。而马蒂尼奇认为他的观点更有力,声称所有标准隐喻都蔑视了一个准则,即质量准则,所有非标准隐喻都违反了该准则⑤。第二,塞尔没有清晰地指出,当一个说话人说出一个隐喻的句子时,他是在说什么,还是仅仅是像似说什么,而马蒂尼奇认为自己的理论澄清了这两个概念。第三,马蒂尼奇(Martinich,2001:456)细致地分析了隐喻的前提,并提出了认定与推断隐喻前提的三项原则。判断隐喻的前提涉及隐喻的显著特性或属性,它们必须满足关联准则,必须能引出有真值的结论。马蒂尼奇还批评了塞尔的有关推断隐喻特性的原则,即任何特性或属性无论任何事物的真与假,都可以在释义隐喻中发挥作用。马蒂尼奇认为,塞尔的理论太薄弱了,原因是它没有解释何时一个特性或属性可能在隐喻中发挥作用,何时不能。马蒂尼奇认为,一个隐喻理论必须要提供某些原则来细化与隐喻可能相关的特性或属性,这样听者才知道哪些特性与属性是说话人用来意谓隐喻含义的。
布莱克(Black,1954:41)认为,隐喻是一个语义学现象,“隐喻一定要划入语义学范畴中去,且非句法学”。当布莱克发表这个观点的时候,当时还没有比较完善的语用学理论,如塞尔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修正以及格莱斯的语言交际理论,所以布莱克选择语义学理论而不是句法学理论,更没有考虑语用学理论,这并不奇怪。马蒂尼奇(Martinich,2001:457)认为,一个句子在使用上表达了字面意义还是隐喻意义,要依靠其使用的语境来决定,这样的课题是语用理论最合适的研究对象。
三、马蒂尼奇隐喻理论的语言哲学意义
马蒂尼奇的隐喻研究从实证主义出发,以语用学为理论基础,属于语言哲学的概念研究和言语行为研究。他定义了隐喻这个特殊的人类语言使用现象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说与像似说。束定芳(2002 :1)认为:“要对隐喻的本质有更清晰的理解,必须对隐喻的概念、隐喻种类做出明确的定义。”马蒂尼奇这对概念的形成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说的言语行为与意义,是研究隐喻本质的前提,也是理解隐喻的所指、断言与言外之力的基础,“隐喻识别是隐喻字面语义乃至隐喻深层语义表示的前提”(王金锦、杨芸、周星乐,2009)。与塞尔、戴维森、莱柯夫的隐喻研究相比,马蒂尼奇的研究与论述显得更加细化,同时又在微观研究基础上阐释了言语行为的概念。
马蒂尼奇以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为基础,并修正了会话理论中的质量准则,以使之适用于更广泛的言语行为。其对隐喻意义与真理的研究与论证是围绕着语言哲学的一个基本课题展开的,即语言的真值问题,也就是隐喻与世界的关系问题。马蒂尼奇以复合论,即“真理在于命题与事实相一致”(陈嘉映,2003:60)论证了隐喻命题的真值,这无疑帮助人们认清了隐喻的语言意义、本质。他同时还论证了隐喻的特性: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从而使人们对隐喻的认识提高到一个理性与哲学的层面,“隐喻是概念现象,隐喻通过我们使用的语言构建我们的思考方式。隐喻不仅是语义的延伸,而且在范畴间的连接和关系起重要作用”(葛红、李加强,2005)。
马蒂尼奇进行了有关隐喻参照因素及逻辑必然性的研究。他将隐喻划分成标准与非标准隐喻进行对比研究。他使用逻辑推理的三段论展示了隐喻理解的思维过程以及话语相关性、隐喻显著特性、结论的真实性等因素在隐喻生成与理解中的相互逻辑关系与作用。马蒂尼奇的研究方法体现了复合论的特点,“通过分析达到认识的基础层次,在基础层次上,认识是否符合现实是一目了然的”(陈嘉映,2003:60)。因此,马蒂尼奇为人们进一步了解隐喻的语言机制及人类思维与表达方式提供了新的语言哲学认知角度。逻辑的实证分析使马蒂尼奇的隐喻理论更具有科学性与严谨性,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语言哲学的传统研究方法。
四、结语
马蒂尼奇围绕着语言哲学的基本课题、理论与方法来研究隐喻的概念、分类、特征、意义与真值等问题,将隐喻研究进一步细化、深入。他的研究使人们对隐喻语言有了概念性的认知,即说与象似说,并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两者的差别与语用功能。他对隐喻的真值、命题、属性等问题的研究使人们对隐喻的意义以及隐喻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的实证主义复合论研究方法使隐喻研究更具科学性,为隐喻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与成果,为人们认知人类语言的内部机制与思维和表达方式作出了贡献。
注释:
①英国政治家、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完整体系思想的创始人,认为宇宙是所有机械运动广延物体的总和,并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
② 这里指的是格莱斯会话理论中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蔑视质量原则指的是说话人知道自己违反了某条会话准则,但是同时他还想让听话人知道他违反了这条会话准则。
③数量准则: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更详尽;质量准则: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关联准则:说话要贴;方式准则:避免晦涩的词语和歧义,说话要简要(避免赘述),有条理。
④ 说话人公然地不遵守某一条会话准则,也就是说话人知道自己违反了某条准则,同时他还想让听话人知道他的这一行为。格莱斯称此为对会话准则的蔑视。
⑤ 合作原则中的四个准则是人们在交谈中常常遵守的规约,但它们毕竟不是严格的语言规则,所以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有时会违反这些准则。会话含义正是在这些准则的违反当中产生的,但这种违反并不是产生会话含义的充分必要条件。
[1]Black,M.Metaphor[A].Models and Metaphor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Philosophy[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54.
[2]Martinich,A.P.The Philosopher of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3]Searle,J.R.Metaphor[A].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4]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葛红,李加强.隐喻理论纵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2).
[6]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2).
[8]王金锦,杨芸,周星乐.隐喻字面意义表示与生成[J].中文信息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