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成功并非国民党?
2012-02-11山谷无风
山谷无风
辛亥革命的成功,历来都被标注成国民党的丰碑,可揭开历史的面纱我们才发现,立宪党人同样功不可没。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组织了大大小小十余次起义,但均以失败告终,同盟会最大血本的一次拼搏—黄花岗起义,也以伤亡惨重收场。不是清政府太强大了,而是同盟会此时的起义几乎都是单单依靠会党组织,并没有发动社会各界人员广泛参与。这种局面一直到辛亥革命时期才得以改善,辛亥革命也正是因为有社会各界人员的广泛参与,才最终得以成功。那么,是谁在辛亥革命时期发动社会各界人员参与革命的呢?正是立宪党人。
立宪党人并非属于一个真正的政党,他们在辛亥革命中究竟发挥多大作用,一直都难以准确衡量。不过,立宪党人中几乎没有人支持清政府,他们只是在不同于同盟会的战场上和清政府抗争,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立宪党人利用清廷末期的改革运动,掀起了规模浩大的国会请愿运动,为首者多为江南士绅中颇具影响的人物,如江苏张謇、湖北汤化龙、四川蒲殿俊等。在1909年到1911年之间,他们先后发动了四次国会请愿运动,参与的民众多达百万,甚至包括清廷的19位总督、巡抚、将军。他们的行动唤起了社会各界的民众,从根本上撼动了清王朝的统治。1911年5月的铁路国有政策又给了他们新的机会,以汤化龙、蒲殿俊等人为首的立宪党人,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最终导致了清廷的灭亡。
在这些立宪党人中,汤化龙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是晚清进士,后自请去日本法政大学学习,对现代宪政有更专业的认识。回国后,他当选为湖北咨议局议长,任职期间,不仅没有替清廷说话,反而不断与清廷抬杠,是国会请愿运动和保路运动的核心人物。
辛亥革命前,汤化龙并没有直接参加革命,而是暗地里援助了湖北的革命组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汤化龙第二天就参与了革命政府的组建。除了动员武昌商团参加革命外,他还倾尽财力为革命政府提供资金。他本被提名为都督,但他表示不懂军事,只愿担任民政总长,并建议黎元洪担任都督。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全国仅有武昌的革命党人发动了起义,而武昌地处交通要津,清廷的大军随时都有可能前来镇压,革命前景很不明朗。黎元洪不想搭上全家人的性命,所以不想擔任都督一职,但汤化龙的出山,给了他很大的信心。三天后,黎元洪终于下定决心和革命党人共生死。事实上,正是黎元洪、汤化龙等人加入了革命,才使得武昌战局得以稳定,使得辛亥革命有了成功的可能。
随后,汤化龙又以湖北咨议局的名义向全国发布通电,要求各地响应革命,推翻清政府。各地咨议局,尤其是南方各地的咨议局接到通电后,纷纷要求当地官员独立,响应起义。汤化龙还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各国领事交涉,换取他们的同情;利用其弟汤芗茗在海军供职的关系,在战局最关键的时候说服海军倒戈。这些都是极其艰苦的武昌保卫战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后来,汤化龙随黄兴一起去了南京,参与组建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后,任命汤化龙为法制局副总裁,但被其拒绝。
中华民国成立后,政治生活中有着两大左右初生的宪政民主生死的阵营,分别以北洋系的袁世凯和具有浓郁帮会情结的孙中山为代表。然而,对于热衷于宪政的立宪党人而言,这两者都不是他们的选择,于是,一个以梁启超和汤化龙为代表的新政党诞生了,即民国初期的进步党。此后,民国政坛就出现了三股错综复杂的政治力量。
在民国初年的政治议会中,进步党和国民党是针锋相对的两大政党。两党虽然都不喜欢袁世凯,却都想依附实权在握的袁世凯。
1913年5月,当第一批反对袁世凯的力量准备起义的时候,国民党选择了和袁世凯站在一起。在得到国民党人陈其美的告密后,严阵以待的袁世凯军队轻易地消灭了起义军。残余的人并不知道已被自己人出卖,逃到了国民党人李烈钧控制的江西寻求庇护,李烈钧转手就将这些人全部送给了袁世凯。可是,在以文人为主的进步党和以部分实权人物组成的国民党之间,袁世凯显然知道孰轻孰重,国民党人送来的礼物非但没有让他领情,反而使袁迅速与之决裂。
没有了国民党人的议会,进步党人虽然少了对手,却要独力去承担对抗袁世凯专制的责任。1915年,袁世凯决定复辟帝制,曾经支持袁世凯的进步党人成了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最重要力量。梁启超和他的弟子蔡锷策划了云南起义,同为进步党首领的汤化龙也离开北京组织反袁。在护国军进展最艰难的时候,汤化龙找到时任湖南将军的弟弟汤芗茗,说服其反袁,从而彻底终结了袁世凯的政治生涯和生命。
护国战争之后,南北重归统一,汤化龙再任国会议长。1917年府院之争,汤化龙支持时任总理的段祺瑞。尽管段祺瑞没有恢复原议会,但毕竟没有废除议会制度,北京政府依然是各国承认的合法政府。随后,汤化龙加入了段祺瑞内阁,几个月后,从内阁辞职,去了加拿大,一边游历考察,一边思考自己国家的宪政道路。
进步党人反对暴力革命,主张推进议会政治。虽然他们在民初政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以他们为核心的政治力量推翻了袁世凯的帝制,但他们却保护不了自己。1918年9月,汤化龙在加拿大和朋友一起散步时,国民党人王昌突然冲上来,对其腹部、口中各开一枪,随后开枪自杀。
汤化龙的遇害引起了国内各界人士的愤怒,他们纷纷谴责这一恐怖行径,民国政府也宣布要缉查凶手。汤的遗体被运回北京,举行公祭仪式,可事后他却被国民党人说成是袁世凯的余孽、段祺瑞的走狗,理应被杀。这些说法显然是说不过去的,因为在袁世凯复辟前,他是合法总统,汤化龙在其政府任职无可厚非;在袁世凯复辟时,汤化龙当即辞职,也就无所谓余孽之说。至于和段祺瑞的合作,更不可能成为其被杀害的理由。1918年汤化龙只是一个下野的政客,且还在加拿大考察游历,对国民党显然毫无威胁。国民党在他被杀后不久就和段祺瑞结成了联盟,说明他的被害不过是对方的报复泄愤罢了。
尽管国民党宣称这是凶手的个人行为,但孙中山还是将凶手的遗体高调地迎接到广州,并以党礼的规格将其安葬在黄花岗。至于汤化龙,则被格式化地称为投机政客、军阀帮凶。
汤化龙之死,标志着民国的议会政治基本终结。曾经大力推进议会政治的几位旗手相继遇害,仅有的梁启超也从此消沉。一个由辛亥革命无数义士缔造的共和制民国,只剩下大大小小的军阀们在演绎和厮杀,直至这个国家遍体鳞伤。而汤化龙那副曾经为宋教仁写的挽联,又何尝不是他自己乃至中华宪政之梦的挽联—“倘许我作愤激语,谓神州将与先生毅魄俱讫,号哭范巨卿,白马素车无地赴;便降格就利害观,何国人忍把万里长城自坏,从容来君叔,抽刀移笔向谁言。”
编 辑/蔡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