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委员角色行为规范化探析
2012-02-10詹启生
詹启生
(天津大学心理研究所,天津300072)
心理委员角色行为规范化探析
詹启生
(天津大学心理研究所,天津300072)
从心理委员这个心理健康教育中产生的新角色着手分析,围绕着心理委员所涉及的相关问题,结合心理委员角色行为边界划分的标准,提出了心理委员角色行为规范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内容以及实施心理委员行为规范内容的措施。
心理委员;角色行为;规范化;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委员及其相关问题
为了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稳步进行,天津大学于2004年开始在全校各年级和各学院的在读学生班委会中设立了“心理委员”,增添了大学班委中的新角色,班里从此有了心理委员这一特殊角色【1】。“心理委员”这个名称开始成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新名词,并由此建立了以“心理委员”为基础的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新机制与新模式,受到广大同学的高度欢迎,为学校的危机干预发挥了好的作用【2】。心理委员作为各班班委新设的一个岗位,它同宣传委员、生活委员以及学习委员等不同,心理委员是在男女生中各设一名,并由此构建成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中的一支基础广泛的学生骨干队伍。心理委员这支独特的学生队伍从一产生开始就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一是分布广泛,人数众多;二是非专业性,背景复杂;三是复制性强,传播迅速。2007年,在教育部思政司组织的教育部部属院校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会议期间,天津大学心理研究所对与会高校开展了一次关于“心理委员工作”的专题调查。结果表明,61.8%的部属院校都已经建立了“班级心理委员”制度。两年后的2009年3月,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南京大学举行,天津大学心理研究所再次围绕心理委员工作对参会的78所高校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显示,其中68所高校已经建立了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所占比例为87.2%。调查结果充分表明,“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已经普遍被高校心理工作者所接受,天津大学创建的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新亮点。
尽管心理委员至今已经成为学生层面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力量,但随着心理委员制度迅速在全国各类各级高校普及,心理委员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角色,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规范自身的角色行为,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心理委员的角色边界问题、自身发展与助人行为的关系协调问题、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中实际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发挥的作用问题、心理委员的遴选措施如何标准化的问题、心理委员应该接受怎样的心理知识与心理技术培训的问题、心理委员适合以怎样的方式开展工作的问题、心理委员如何合理规范地承担起心理问题筛查与心理辅导这两类基本角色行为的问题等。针对上述主题,需要逐步确立心理委员角色行为的系列标准来实施心理委员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二、心理委员角色行为边界的划分标准
角色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某个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的适当的位置,被该社会和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3】。某一角色产生之后,角色的行为规定就要相对固定,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如果角色的规定过于宽泛或者不固定,就会产生角色模糊,如果所扮演的两个以上角色不一致,可以产生角色的冲突【4】。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当前高校心理委员实际上有角色地位较模糊的特征,甚至有时是一个会发生冲突的角色。因此,有必要对心理委员的角色及其边界作出明确界定。
要明确心理委员的角色,先要明确心理委员作为个人在学校与班级所占的地位,定位为班委成员,形成配备心理委员的新班委制,从社会价值观来看,也就是心理委员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相应地应有一套被规定好的作为心理委员应该具有的言语与行为,反过来其言语行为需符合心理委员的角色要求。要划分好心理委员角色行为的边界,需要结合角色理论中角色学习、角色期待、角色认知、角色实践、角色冲突等基本概念来分析。
心理委员的角色学习是准备担任心理委员的学生接受任职前的一系列培训,也是一名学生从准心理委员到正式心理委员的过渡阶段。他们需要学习作为心理委员的一整套言语与行为规范,为正式上岗任职并服务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所做的筹备工作。
心理委员的角色期待是学校系统中各类人群对心理委员所持有的希望与期待,其中包括学校各级领导、专业心理教师、非心理专业的任课教师、辅导员教师、班级班委、班级成员、各类社团骨干或成员等都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形成对心理委员这个角色的期待。如果不同社会成员对心理委员角色期待不一致时,就会导致心理委员本身的角色冲突。目前,从角色期待的视角看来,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可概括为四类:一是自身心理健康维持的示范者;二是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宣传者;三是心理危机问题学生的发现者;四是同学心理健康维护的支持者。这四种角色都属于心理委员在心理工作中的微观角色。事实上,除此之外,心理委员作为社会一员,他们都来自于家庭,就读于学校,相容于社会,由此他们还扮演着子女、学生、恋人、社团成员、实习员工等多重宏观角色。脱离了宏观多重角色而纯粹去分析心理委员的微观角色可能会导致心理委员角色行为的偏离,也可能会损伤心理委员本身的心理健康。Plaisier等人的一个三年纵向研究结果显示,社会角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取决于个体承担的社会角色的数量与质量,而且所承担社会角色的质量比承担的数量影响更有显著性[5]。对于心理委员也一样,他们本身的主体社会角色还是学生,他所承担的主体任务仍是学习,要完成在大学期间要求必须完成的各项学习乃至科研实践任务,同时他们又扮演着复杂的自身独特的社会角色。通过角色期待这个维度,可以提供一项心理委员角色行为边界划分的参考标准,这不仅有利于心理委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更有利于他们开展好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委员的角色认知是根据心理委员所实际表现出来的各种言语、行为以及表情姿态等来认识心理委员,从而形成对心理委员的这个社会角色的认知。角色的行为总是以对立的另一些角色的行为为基础的。扮演心理委员这个角色时,作为心理委员首先既要知道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其次要知道其他班委,如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等的身份与地位,只有在角色的相互关系中才能更明确自己心理委员的地位与身份,履行好自己的角色行为。心理委员可以根据他人的期待来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塑造并形成自己的行为特点。
心理委员的角色实践是心理委员在角色期待、角色认知或领悟的基础上,在自己所处班级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也就是正式行使心理委员的日常职责的过程。
心理委员的角色冲突,可以分为心理委员的角色间冲突与心理委员的角色内冲突【6】。前者是指心理委员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后者指由于不同人群对心理委员有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冲突。除了角色冲突之外,还有角色不清、角色中断以及角色失败,它们共同构成角色失调。也就是说,不是每一个心理委员都能清楚并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它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
综上所述,心理委员可划分为“参选中的心理委员”、“受训中的心理委员”、“上岗后的心理委员”、“角色行为失败的心理委员”、“角色行为成功的心理委员”,或分为潜在的心理委员、任职的心理委员、称职的心理委员与不称职的心理委员,这些都属于过程分类式角色行为。根据心理委员承担的社会功能来分类,可以分为“宣传员”、“观察员”、“辅导员”等角色行为,这些则属于功能分类式角色行为。
心理委员角色行为的边界划分标准决定着心理委员不同类型的角色行为,而心理委员不同类型的角色行为最终决定着相应角色行为的规范化内容和规范化内容体系。
三、心理委员角色行为的规范化内容体系
心理委员的不同类型角色行为决定着其相应的角色行为规范化内容。以下围绕不同类型心理委员角色行为的规范化内容做简要阐述。
1.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为主的心理委员行为规范内容
(1)日常心理援助资源信息的宣传。心理委员有权利与义务在班级做到宣传一个标准(即向本班同学介绍心理健康的标准)、一个电话(即学校心理咨询预约电话)、一个邮箱(即专门用于心理咨询的电子邮箱)、一段时间(即心理咨询师的值班时间)、一个场所(即学校心理咨询所在地)、一名教师(即具有心理咨询职业资格的教师)。这些都是每一位心理委员必须履行的角色行为,可简称为心理委员的“六个一”基础宣传工程。
(2)专业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心理委员有必要而且应该向本班同学介绍心理健康的一些专门知识。由于心理学内容体系庞大,对于非心理专业的心理委员而言,只能提一些最简要而又实用的要求。为此,我们提出了心理委员的“一加三”专业宣传工程,其具体内容:一是指基础心理学的简要知识(基础心理学主要阐述正常状态的、侧重个体的、处于成年的人的心理行为规律);二是指异常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三部分心理学的简要知识,它们分别侧重于异常状态的心理行为规律、人际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心理行为规律、各年龄阶段的心理行为规律,是基础心理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但务必注意,所补充的这部分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一定是简要实用的,不必也不可复杂化,否则适得其反。
2.以发现和观察同学心理问题为主的心理委员行为规范内容
笔者的视听说课后学习任务包括部分课程教材内容及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任务。教材Let’s talk及View and Speaking环节的部分内容选作课后口头任务,以自主集体学习的形式开展,4-5人一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任务由教师下达,素材与教材各单元主题匹配,以自主个体学习的形式开展。
心理委员的筛查角色行为的规范化,就是对每位心理委员作为心理问题发现者时所扮演角色的行为要求。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发现学生轻生的预兆;二是发现攻击伤人学生的征兆;三是发现精神分裂症学生患者的基本表征(简称“三个发现”)。对于主体角色身份仍为学生的心理委员,我们不能赋予过高的使命,不能寄予过高的要求,否则对于心理委员自身的身心健康都会有害。一方面,我们对心理委员要提出规范化的角色行为要求,如“三个发现”就是基本要求,不然心理委员的角色就会落空;另一方面,我们绝不能对心理委员进行苛求,毕竟上述“三个发现”是需要较强的心理专业背景,但有了经过一定专业培训的心理委员的辅助,至少给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增加了一份保障,同时对心理委员本身也有利于其观察能力等的提升以及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3.以干预同学心理危机为主的心理委员行为规范内容
心理委员作为心理工作最基层的成员,其角色行为中的规范化职责不外乎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两个方面,具体用专业术语来表达也就是“心理问题筛查(或发现)”与“心理问题应对(或辅导)”两种角色行为。很显然,对心理委员而言,心理问题的筛查的职责是主要的,心理问题的辅导是次要的。
心理委员的辅导角色行为,不是其主流行为,不能过度拔高,因为心理委员接受的专业培训仅仅是很基础的部分,是十分有限的。同时,六年来的心理委员工作实践经验总结表明,完全否认心理委员的辅导角色也是不妥的,心理委员作为班级同学的朋辈辅导身份是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心理辅导,对此可总结概括为心理委员的“三大疏导技术”:一是倾听技术;二是支持技术;三是转介技术。倾听是对应于倾诉的,是学生解脱烦恼的好方法。当学生受到委屈,或对某个问题想不通时,通过找同龄人去倾诉,确实可以驱散学生心中的烦恼,倾诉的心理作用机制就是发泄与寻求社会支持。而心理委员可以作为班级最佳同龄人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心理委员用自我切身经历对需要帮助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其核心作用机制就是支持技术。另外,心理委员可以说是专业心理教师的视角的延伸,他们还可以把一些复杂心理问题及时转介到专业心理教师,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争取了时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最终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和谐、人际和谐、班级和谐乃至高校校园和谐。
4.以保持自身心理健康为主的心理委员行为规范内容
全国高校在读大学生的人数已经达到3 000万余人。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要通过各个个体展示出来,作为班级心理委员,理应成为心理健康维持的形象使者,心理委员需要懂得基本的心理健康维持的方法,并能及时调适自己的心理,保持最佳状态,给班级同学展示出心理委员遇到问题能较好地调适的首因效应。不过我们应明确,任何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通常都是处在变化之中,属于动态的,是在心理健康——心理亚健康——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疾病)三者之间摆动,心理委员也不例外。但心理委员出现并处于心理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时,至少能较好地自我认知与自我调适,并通过其榜样的力量以及模仿机制的作用,对其所处班级成员产生感化效应或积极的暗示作用,从而促进与提高班级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保证实施心理委员行为规范内容的措施
1.开展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研讨,促进心理委员角色行为规范发展
2006年,天津大学心理研究所发起并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研讨会,并在此会期间,成立了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制定了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章程,确定了由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每年承办一次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研讨会,对心理委员工作进行专题研讨,初步形成了一项独具特色的心理委员专题研讨机制,同时丰富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从2007年至2010年,分别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与第四届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讨会,2011年12月,第六届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讨会将在中山大学举行。纵观前五届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研讨会,关于心理委员的科研领域在逐步扩大和完善,历届会议论文集收录的论文数量也在稳步增加,其中第一届论文集共收录论文13篇,第二届21篇,第三届34篇,第四届43篇,第五届43篇,这些也都表明高校心理委员工作机制的研讨在国内呈现上升和稳定的发展。心理委员工作的专题研讨是一项推进心理委员工作规范化与标准化的重要举措。通过全国范围的心理委员工作者的共同研讨,可以围绕心理委员工作达成一定共识,最终有利于制定出心理委员的行为规范。
2.建构心理委员任职资格培训教材,形成标准与规范发展并不断完善
要建构心理委员任职资格的培训教材,就要对心理委员任职应具备的心理知识结构进行规范。在心理委员的“一加三”专业宣传工程中,已经阐述到有关基础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知识结构。心理委员在向班级同学宣传此知识之前,需要自己先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学习,由此推进心理委员的心理知识与技能培训课程体系的标准化建设。
心理委员任职资格培训教材,可以参照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标准的培训教材体系进行大幅度缩减,取其精华部分用于心理委员角色行为标准的规范化建设。同时对心理委员的培训时间与培训方式等也要进行规范,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把心理委员个体角色的行为规范化扩展到整个心理委员队伍建设机制的规范化。
3.对心理委员进行追踪式个案调研,树立心理委员角色行为优秀典范
对心理委员工作的研究要做到面点结合,既要开展心理委员整体角色行为的调查研究,又要针对心理委员个体角色行为做跟踪分析。自2007年开始,天津大学每年举办一次“校十佳心理委员”的评选,到2010年已经是第4届了,四年来,历届“校十佳心理委员”都是角色行为成功的心理委员的代表。他们不仅在作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者,而且在作为心理问题的观察者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参与者方面都较好地履行了心理委员的角色行为规范。【7】同时,在对心理委员的深度个案访谈中,访谈结果显示,部分角色不清的与角色中断的心理委员则是角色行为失败的基本问题。通过树立心理委员角色行为的优秀典范,有助于推进心理委员角色行为的规范化进程。
[1] 李新玲.班里有了心理委员,天大心理危机干预全面启动[N].中国青年报,2005-01-19(A6),http://zqb.cyol.com/content/2005-01/19/content 1018631.htm.
[2] 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44-47.
[3]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第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6.
[4] 刘翔平,顾 群.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角色模糊及其深层次原因剖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4):61-65.
[5] Plaisier I,Beekman A T,Bruijn JG,etal.The effectof social roles on mental health:A matter of quantity or quality?[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08:111,261-270.
[6]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2.
[7] 李新玲.当好心理委员不容易[J].中国青年报,2008-02-28(7).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2/28/content 2081061.htm.
Regularization of Psychological Comm issioners'Role Behavior
ZHAN Qi-sheng
(Institute of Psychology,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This article analyses psychological commissioners as a new role inmental health education,and the related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dividing standard for psychological commissioners'role behavior boundary.It puts forward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norms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commissioner should follow.And it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carry out their norms of bcharior.
psychological commissioners;role behavior;regularization;mental health education
B849
A
1008-4339(2012)01-0093-04
2011-02-16.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基金资助项目(教思政思函【2007】49号).
詹启生(1966— ),男,博士,副教授.
詹启生,zqs@t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