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分析
2012-02-03樊锐敏
樊锐敏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分析
樊锐敏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95例确诊的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5例,采用纯西医传统疗法,经期抗炎,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改善及有效率。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西医治疗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
中西医结合;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常表现为下腹疼痛、腰骶疼痛下坠、月经紊乱、白带增多、不孕等。我院妇科于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科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5例患者均来源于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以来我院门诊患者,根据就诊日期的单双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年龄21~48岁,平均33.1岁,病程5个月~5年,平均病程2.2年;对照组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30.2岁,病程4个月~7年,平均病程2.5年。两组病例来源、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学校医药教材第6版《妇产科学》[1]制订。症状:下腹坠胀,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后、性交后、排便时及月经前后加重,可伴有低热,疲乏,月经增多和白带增多。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输卵管炎时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触及条索状物,并轻度压痛;盆腔结缔组织发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在盆腔一侧或两侧扣及包块。B超提示:一侧或两侧附件有囊性包块,盆腔积液。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经期使用头孢曲松钠2 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2次/d;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0.5 g静脉滴注,2次/d,7 d为一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月经干净后加服中药配合治疗,药方为:生黄芪 30 g,党参 10 g,山药 30 g,白术 10 g,丹参 10 g,桃仁15 g,赤芍 15 g,红藤 20 g,白花蛇舌草 15 g,败酱草 10 g,三棱10 g,莪术10 g,延胡索12 g,牛膝10 g,甘草 6 g。以上药用水煎服,1剂/d,2次/d,每次200 ml,7 d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正常;显效:治疗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明显改善;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有减轻,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无改善或有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结果
2.1 治疗组及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伴随症状及体征疗效
表2 两组患者伴随症状及体征的疗效比较(例,%)
由表2,治疗三个月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示,四大主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病症,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及时彻底治疗或者体质较差,长期炎症刺激,病程迁延所致。其病情较顽固,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目前,对于慢性盆腔炎的西医治疗,主要以应用广谱抗生素杀死病原菌为主,病程绵长易产生耐药,临床疗效不尽人意,本文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经行产后,正气虚弱,外邪乘虚而入,以致湿热内蕴,气虚血瘀,冲任受阻,凝集下焦,湿瘀互结而成。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扶正培元;丹参、桃仁、赤芍活血化瘀;三棱、莪术破血散结;白花蛇舌草、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利湿止带;延胡索行气止痛;牛膝引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对慢性盆腔炎有明显的镇痛、抗炎、减少炎性渗出、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丹参、延胡索能有效的改善微循环,松解粘连;败酱草、红藤、白花蛇舌草有较广泛的抑菌作用[3],特别对葡萄球菌、链球菌有强烈杀灭作用;三棱、莪术能改变血液流变性,减少炎性组织的渗出,抑制结缔组织增生,促使炎症消散。本研究显示单纯西药组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局限,配合中药可克服单方面用药的不足,还可以相互协调,提高疗效。只要患者积极配合,坚持用药,就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1]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4-275.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52-253.
[3]沈映君.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3;56;69;128:134.
467000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