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膜巨磁电阻特性及电流最佳测量

2012-02-01孙继忠李建东

物理实验 2012年4期
关键词:磁层磁矩磁阻

姚 志,孙继忠,李建东

(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1 引 言

1986年德国P.Grunberg采用纳米技术,对Fe/Cr/Fe 3层膜结构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在两铁磁层之间存在反铁磁耦合作用[1].1988年法国A.Fert的研究小组将Fe和Cr交替制成多层超晶格薄膜,发现了外磁场引起材料的电阻变化率十分明显即巨磁电阻(giant magnetoresistance,简称GMR)效应[2].GMR效应的发现,导致了新的自旋电子学的创立.目前,GMR传感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4],基于GMR效应的相关物理实验也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得到开展[5-6].但由于不同方向外磁场以及不同环境温度对GMR器件的特性影响如何报道不多,同时GMR传感器测量电流时,有时需要加磁偏置,而如何选择磁偏置使测量效果最佳也十分重要.为此,笔者对多层膜GMRAA002在不同方向磁场和温度下的磁阻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分析,并且通过GMRAA002在不同磁偏置时对导线电流的测量,给出了电流测量效果最佳的磁偏置,从而为学生开展GMR的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2 原 理

2.1 GMR效应

GMR效应可以由N.F.Mott的两电流模型[7]给出相应解释.根据Mott理论,铁磁材料的传导电子可分为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2类电子,2类自旋电子在2个近似独立的通道内输运,总电流为两通道的电流之和,总电阻为两通道的并联电阻.在多层膜Fe/Cr中,传导电子在不同外磁场作用下的运动情况不同,图1(a)为无外加磁场时电子的运动状态.图中顶层和底层为铁磁层,中间层为非铁磁层.相邻磁层的磁矩反平行排列,磁层内电子的自旋磁矩相对磁层磁矩为平行和反平行状态.电子自旋磁矩与磁层磁矩平行的电子受到的散射弱,其平均自由程长,电阻率低;而自旋磁矩与磁层磁矩反平行的电子,受到的散射强,电阻率高.由于无论哪部分传导电子,在穿过两磁矩相反的磁层后都会经历强和弱的2种散射过程,因此,在宏观上多层膜处于高阻状态.图1(b)为外磁场足够强时电子的运动状态.此时,各磁层磁矩与外磁场方向一致,磁层内电子的自旋磁矩相对磁层磁矩仍为平行和反平行排列.自旋方向与磁矩取向相同的那部分电子穿越磁层时只受到弱散射,这部分电子构成低电阻导通状态,而自旋方向与磁矩取向相反的那部分电子构成高电阻状态,整个多层膜电阻可视为低阻和高阻的并联,因此宏观上多层膜处于低阻状态.通常定义GMR的磁电阻变化率[8]MR=[R(0)-R(Bs)]/R(Bs),其中R(0)为无外磁场的电阻,R(Bs)为饱和磁感应强度Bs的电阻.

图1 多层膜电子运动状态示意图

2.2 GMR结构

图2为AA002-02e多层膜GMR的内部结构,它由4个GMR组成(R1=R2=R3=R4=R),其中R2和R4被高导磁材料坡莫合金层覆盖屏蔽,阻值不受外界磁场影响.笔者实验测得,在外磁场B=0时,R2=R4=R1=R3=R(0)=R;B≠0时,R1=R3=R+ΔR,ΔR=2[R总(B)-R],R总(B)为不同磁感应强度B时V+和V_端的总电阻,ΔR为不同磁感应强度B时单个GMR的电阻改变量,可计算单个多层膜GMR阻值R(B)=R+ΔR.将AA002-02e作为传感器使用时,在V+和V_端加输入电压VIN,输出电压VOUT为

图2 AA002-02e多层膜巨磁电阻内部结构

3 GMR特性研究与电流测量

3.1 实验装置

实验仪器及器材:成都世纪中科有限公司生产的ZKY-JCZ巨磁电阻效应及应用实验仪、多层膜GMRAA002-02e、长直螺线管及磁线圈、特斯拉计、温度传感器、加热器及液氮.

3.2 不同磁场方向的磁阻特性测量

实验中将多层膜GMRAA002-02e置于螺线管磁场中心位置,使螺线管磁场方向垂直于GMR铁磁膜的膜平面方向.测量时将AA002的电阻R2和R4置于短路状态,电阻R1和R3为并联状态,在V+和V-端加4V恒定电压,采用伏安法测量GMR的电阻.实验中改变通过螺线管线圈电流大小,测得不同磁感应强度B所对应GMR的阻值,从而得到磁感应强度B与单个GMR阻值的磁阻特性.实验测得在室温294K时的GMR磁阻特性曲线如图3(a)所示.改变AA002在螺线管中的方向,使GMR铁磁膜的膜平面平行于螺线管磁场方向,测得GMR的磁阻特性曲线如图3(b)所示.

图3 不同磁场方向GMR的磁阻特性曲线

实验结果表明,同一GMR阻值对应的不同方向外场的场强值不同,外场方向与膜平面垂直时的场强值大于与膜平面平行时的场强值,即场强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外磁场对GMR的作用效果不同.当外场足够强使GMR达到饱和状态时,无论外磁场方向与膜平面垂直还是平行,GMR的阻值均相同,本实验为2 483.0Ω,相应的饱和磁感应强度Bs不同,分别为36.0mT(垂直)和2.71mT(平行).这是由于GMR阻值与相邻铁磁层磁矩相对取向角θ有关[9],而外磁场强弱影响磁层磁化,从而影响磁层磁矩间的夹角θ,磁矩间夹角θ与外磁场的关系可根据磁性自由能极小原理确定,对于Fe/Cr多层膜,磁性自由能与层间交换能、各层退磁能和塞曼能以及各层的磁晶各向异性能有关[10].笔者认为在本实验中,外磁场与铁磁膜的膜平面平行和垂直时,多层膜各层退磁能和磁晶各向异性能可能不同,使得2种状态的磁性自由能不同,因而场强虽然相同但所对应的相邻磁层磁矩的相对夹角θ不同,所以GMR的阻值也不相同.当外磁场足够强时,磁层磁矩为平行排列,磁矩相对夹角θ为0,GMR的饱和阻值不变,与外磁场方向无关,但是不同方向的Bs值不同.

3.3 不同温度下的磁阻特性测量

将GMR AA002置于螺线管磁场中心位置,使GMR铁磁膜的膜平面平行于磁场方向,电路仍同于3.2测量状态.改变GMR的环境温度到77.4K,通过温度传感器监测GMR环境温度,并维持环境温度在77.4K不变,对GMR做伏安测量,使GMR的环境温度为338K做相应测量.测得GMR在不同温度下的磁阻特性实验曲线如图4所示,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无外加磁场时,环境温度分别为77.4K和338K情况下,GMR的阻值是2 173.9Ω和2 949.8Ω;增加外磁场使GMR饱和时,GMR的阻值分别是1 855.2Ω和2 661.3Ω;MR分别为17.2%和10.8%;相应的Bs为3.91mT和2.41mT.

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磁场强度下,GMR在低温环境下测得的磁电阻变化率比在高温下测得的数值大,环境温度增加GMR的阻值增大.这是由于多层膜GMR体系的总电阻与非弹性散射和弹性散射有关.非弹性散射是与自旋无关的散射[11],温度越高,非弹性散射越强,总的电阻值就越大,对应的磁电阻变化率的值就越小.多层膜GMR在外磁场中的变化主要源于与自旋相关的弹性散射.由于两电流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是假定温度趋于0K,因此当温度升高时,自旋向上和向下的2个通道将存在相互影响,会出现自旋混合效应[11],使2个通道的电流趋于相等,GMR的阻值减小,同时饱和磁场值也相应地减弱.依据实验结果,笔者认为从低温到338K范围内,温度对GMR阻值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与自旋无关的非弹性散射,而与自旋相关的弹性散射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图4 不同温度GMR的磁阻特性曲线

3.4 GMR模拟传感器的电流最佳测量

将GMR模拟传感器AA002-02e置于导线(近似无限长)旁2mm处,在V+和V-端加4V恒定电压,由(1)式可以得到导线在不同电流下的传感器电压输出.对较弱的被测电流,通常需要给传感器施加一固定已知磁场称为磁偏置.实验时,使磁偏置分别为0.30,1.05,1.51mT,相应的VOUT分别为25.9,121.2,193.1mV,增大导线电流I,测得传感器输出电压VOUT的VOUT-I曲线如图5所示,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不同磁偏置下曲线斜率不同,相应的测量灵敏度也不同,分别为4.118,5.543,4.208mV/(V·A),拟合相关系数为r=0.999.可以看出磁偏置为1.05mT时曲线的斜率最大且线性度最好,在此磁偏置下电流测量精度最高.因为由(1)式可知,传感器的输出特性存在线性区,而要使传感器工作在线性区,必须使GMR工作于磁阻特性的线性区,当被测电流较弱时,应施加磁偏置使GMR工作在磁阻特性的线性区,而磁偏置不能太弱也不能过强,由本文实验结果可知,选择磁偏置使GMR工作在近于磁阻特性的线性区中心,电流测量效果最佳.

图5 不同磁偏置下传感器的VOUT-I曲线

4 结束语

场强相同方向不同的外磁场对GMR的作用效果不同,相应的GMR阻值不同,但GMR饱和时阻值与外磁场方向无关.温度对GMR磁阻特性的影响,主要由于非弹性散射的概率变化所引起,而自旋相关的散射受温度影响较小.温度升高,MR减小,GMR阻值增大,饱和磁场值相应减弱.用GMR模拟传感器测量电流时,选择合适的磁偏置测量效果最佳.

[1] Gr¨unberg P,Schreiber R,Pang Y.Layered magnetic structures:evidence for antiferromagnetic coupling of Fe layers across Cr interlayers[J].Phys.Rev,Lett.,1986,57(19):2442-2445.

[2] Baibich M N,Broto J M,Fert A,et al.Giant magnetoresistance of(001)Fe/(001)Cr magnetic superlattices[J].Phys.Rev.Lett.,1988,61(21):2472-2475.

[3] 郭成锐,江健军,邸永江.巨磁阻抗传感器应用研究最新进展[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6,25(11):8-10.

[4] 钱政.巨磁电阻效应的研究与应用[J].传感技术学报,2003,16(4):516-520.

[5] 张朝民,张欣,陆申龙,等.巨磁电阻效应实验仪的研制与应用[J].物理实验,2009,29(6):15-19.

[6] 邹红玉.巨磁电阻传感器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J].大学物理,2009,28(5):38-42.

[7] 吴镝,都有为.巨磁电阻效应的原理及其应用[J].自然杂志,2007,29(6):322-327.

[8] 刑定钰.自旋输运和巨磁电阻[J].物理,2005,34(5):348-361.

[9] 焦正宽,曹光旱.磁电子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10-111.

[10] 吴建华,李伯臧,蒲富格,等.平行与垂直磁化下多层磁膜巨磁电阻与外磁场关系的唯象理论计算[J].物理学报,1994,43(1):110-116.

[11] 李文涛,谢致薇,杨元政,等.薄膜巨磁电阻效应及其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24(8):29-38.

猜你喜欢

磁层磁矩磁阻
磁矩测量标准化研究
新型轴向磁通永磁辅助磁阻电机研究
基于对抗神经网络有限角度的磁层边界CT重构技术
永磁磁阻电动机的研究
磁鞘快速流引起的磁层顶凹陷事件
等离子体鞘层效应对磁层探测电场仪设计的影响
地球磁层亚暴统计分析
基于磁阻传感器的车载型磁电子罗盘的设计
垂直磁各向异性自旋阀结构中磁性相图
巨磁阻传感器动态特性测量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