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前瓣叶的二尖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疗效
2012-02-01南阳市中心医院心脏外科河南南阳473009
韩 冬 (南阳市中心医院心脏外科,河南 南阳 473009)
保留前瓣叶的二尖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疗效
韩 冬 (南阳市中心医院心脏外科,河南 南阳 473009)
目的 分析保留前瓣叶的二尖瓣膜置换术(MVR)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68例心瓣膜疾病患者行MVR,其中33例保留前瓣叶,35例完全切除,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结果 MVR手术后,保留组无早期死亡的病例出现,切除组1例患者死亡。所有患者术后LVEF明显升高,LVEDV、LVESV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术后保留组的LVEF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切除组,LVEDV、LVESV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切除组(P<0.05)。结论 术中保留前瓣叶及腱索的MVR疗效较完全切除的MVR的疗效好。
二尖瓣膜置换术;前瓣叶;保留
心瓣膜疾病是因风湿等疾病引起的瓣膜病理性改变,主要病变为二尖瓣叶及腱索变形、缩短、增厚,是一种常见的心内膜疾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心瓣膜置换术 (MVR)。保留较小带索腱或不保留瓣叶的置换术已经得到广泛开展。有研究表明,心室瓣环不完整非常不利于术后左心室的功能恢复〔1〕。本文对我院收治的心瓣膜疾病患者行MVR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行MVR的心瓣膜疾病患者68例,其中黏液样变性24例,风湿性病变44例;分为保留组和切除组。保留组(即保留前瓣叶)33例,其中男12例,女21例,年龄35~53〔平均(43.5±7.6)〕岁;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9例,三尖瓣反流24例;心功能Ⅱ级21例,Ⅲ级11例,Ⅳ级1例。切除组(即完全切除)35例,其中男13例,女22例,年龄45~55〔平均(44.1±8.2)〕岁;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10例,三尖瓣反流25例;心功能Ⅱ级22例,Ⅲ级12例,Ⅳ级1例。
1.2 方法 均在低温全麻的体外循环下进行,由胸骨正中入路,经右心房、房间隔、左心房后到达二尖瓣,采用冷血停跳液灌注以保护心肌。保留组行保留前瓣叶及其腱索的MVR,沿瓣环边缘首先切除后瓣叶及其腱索,然后切下前瓣叶,注意保留前瓣叶及其腱索,若前瓣叶出现明显钙化或增厚,可进行适当的修剪,同时剔除钙化灶,切除多余瓣膜,翻转前瓣于后瓣下方并保持前瓣腱索适当的张力,最后于后瓣环下方缝合,其中9例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术,24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对照组行常规MVR,完全切除瓣叶和瓣下结构行置换术,采用连续缝合或间断缝合,其中10例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术,25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
1.3 观察指标 术前及术后1个月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资料以±s表示,同组内术前及术后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的差异比较采用LSD法。
2 结果
MVR手术后,保留组无早期死亡病例,切除组1例患者因早期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其余均顺利出院。术前两组患者的LVEF、LVEDV、LVESV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手术前后各项指标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指标比较(±s)
与同组内术前比较:1)P<0.05;与切除组比较:2)P<0.05
组别 n 术前LVEF(%) LVEDV(ml) LVESV(ml)术后1个月LVEF(%) LVEDV(ml) LVESV(ml)保留组 33 52.1±5.3 45.1±5.9 56.7±5.4 64.1±5.61)2) 39.8±5.71)2) 55.3±5.61)2)切除组 35 54.0±6.3 45.2±6.1 56.4±6.3 58.3±6.91) 42.6±6.71) 54.4±5.51)
3 讨论
据报道我国心脏瓣膜疾病最常见的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多破坏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结构,最终导致瓣膜功能失效。对于任何年龄段的患者,当瓣膜损害已经严重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而其他手术方式或药物控制均无法修复时,MVR是唯一可以有效治疗的方法〔2〕。
二尖瓣主要由二尖瓣环、二尖瓣叶及腱索和乳头肌等结构组成。有研究证实,乳头肌-二尖瓣环的连续性有助于左心室的收缩〔3〕,且二尖瓣结构不仅具有作为房室瓣的功能,还有左室收缩的力学功能及左室后壁的支持功能〔4〕。由于传统的MVR完全切除了前瓣叶及腱索,破坏了瓣环与乳头肌的连续性,使左心室丧失了再舒缩时对于室壁张力的调节,降低了术后左心室的收缩速率,使室间隔运动矛盾,部分区域的左室壁进一步扩张,从而导致低心排综合征,甚至出现左心室的破裂。
本实验中,保留组采用保留前瓣叶的MVR,无早期死亡病例,而完全切除组出现1例早期死亡。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左室流出道梗阻问题出现,且保留组未发现保留的前瓣叶妨碍人工机械瓣膜的正常工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均有较大的提高,且人工机械瓣的功能正常。所有患者术后的LVEF明显升高,LVEDV、LVESV均明显小于术前。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术后保留组的LVEF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切除组,LVEDV、LVESV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切除组。实验数据表明,术中保留前瓣叶及腱索的MVR疗效较完全切除的疗效好。原因在于改良后的保留前瓣叶的MVR手术,将保留的前瓣叶翻转后靠近后瓣环,然后将保留的前瓣叶折叠后缝合于后瓣环下方,缝合线穿过人造瓣膜的缝合环直接置入人工瓣膜,简化了繁琐的手术步骤,对重症患者具有重要的心肌保护作用〔5〕;同时,可能因为保留了前瓣叶,保持了乳头肌-二尖瓣环的连续性,使术后左心室的心肌收缩力明显提高。有研究表明,若术中发现前瓣腱索明显缩短的患者,不应保留〔6〕,以防止张力过大而出现乳头肌或腱索断裂。
虽然保留腱索的MVR的最终益处还尚未明确,但多数研究已经认可其能够改善临床预后〔7,8〕。本试验中,采用将保留的前瓣叶折叠后缝合于后瓣环下方的手术方法,即安全又简化了手术步骤,且疗效较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 朱 逸,方良伟,田小丰,等.22例保留前瓣叶的二尖瓣膜置换术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1):39-40.
2 张宝仁,朱家麟.人造心脏瓣膜与瓣膜置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69-70.
3 Oe M,Asou T,Kawachi Y,et al.Effects of preservingmitral apparatus on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in mitral valve operations in dogs〔J〕.J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3;106(6):1138-46.
4 唐燕华,陈 朋,胡大仁,等.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0;7(1):63-4.
5 孟国伟,孙 强,曹燕霞,等.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置换术〔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4;11(3):228-30.
6 李凡东,张广福,姜冠华,等.保留二尖瓣和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手术16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2;18(2):105.
7 Yun KL,Sintek CF,Miller DC,et al.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partial versus complete chordal-sparing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effects on left ventricular volume and function〔J〕.JThorac Cardivasc Surg,2002;123(4):707-14.
8 Talwar S,Jayanthkumar HV,Kumar AS.Chordal preservation duringmitral valve replacement:basis,techniques and results〔J〕.Ind J Thorac Cardivasc Surg,2005;21(1):45-52
R542.5
A
1005-9202(2012)16-3448-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6.045
韩 冬(1976-),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心脏外科临床研究。
〔2011-12-15收稿 2012-01-20修回〕
(编辑 袁左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