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例皮肤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
2012-01-31黄清珍
黄清珍
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是皮肤真菌侵犯表皮角质层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和小孢子菌属3种菌属,均可侵犯皮肤而引起手足癣、体癣、股癣、叠瓦癣等[1]。浅部真菌感染是皮肤科常见病,具有传染性,发病率高,容易复发和再感染[2],虽不危及生命,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我院2010年4月~2012年3月应用特比奈芬治疗皮肤浅部真菌感染59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门诊手足癣、体股癣患者共59例,男37例,女22例,年龄8~66岁,平均36.3岁。其中手癣4例、足癣11例、手足癣2例、体癣15例、股癣26例、体股癣1例。病程最长3年,最短13天。所有患者真菌直接镜检呈阳性。
2.排除标准:①妊娠、哺乳期或口服避孕药妇女;②用药前1月内全身性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抗真菌药物治疗者;③用药前2周内皮损处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抗真菌药物治疗者;④合并代谢性疾病者;⑤对特比奈芬过敏者。
3.方法
(1)药品:氟康唑(Flucona-zole)为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大氟康(Dilfucan),规格为150mg/粒。
(2)治疗方法:特比奈芬口服,250mg/天。手足癣患者连服21天;体股癣患者连服14天。晨起顿服。停药2周后观察疗效。
4.疗效判断标准:按4级标准评价临床疗效:
①痊愈:皮损消失;②显效:皮损消失>60%;③好转:皮损消失60%~20%;④无效:皮损消失<20%。
结果
59例患者中,痊愈52例(88.1%),显效6例(10.2%),无效1例(1.7%),总有效率达98.3%。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
讨论
皮肤真菌感染主要包括浅部真菌病、皮下真菌病、深部真菌病或系统性真菌病,其中临床以皮肤浅部真菌病最常见,主要发生部位在角质层、毛发和甲等,致病菌主要为皮肤癣菌和念珠菌属、马拉色菌属[1]。
特比奈芬是丙烯胺类新型广谱抗真菌药,对皮肤癣菌、霉菌、双相真菌均有明显的抑杀作用。特比奈芬具有良好的药后效应,其机理是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的作用,此酶为麦角固醇形成的关键酶,可导致敏感真菌细胞膜主要成分麦角固醇合成减少,角鲨烯堆积,还可导致细胞破坏致其死亡[3]。由于特比奈芬具有较强的亲脂、亲角质性,富集于表皮、真皮和脂肪组织中。每天口服250mg,2周后皮肤中的药物含量超过大部分皮肤癣菌的MIC值时间长达2~3周,因此停药后临床治愈率逐渐增加,具有良好的药后效应[2,4]。本研究结果显示,特比奈芬对于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治愈率达到88.1%,有效率达到98.3%。效果显著。
皮肤浅部真菌感染具有顽固难治、易复发的特点,用抗真菌药物治疗难免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不主张长期用药,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特比奈芬作为丙烯胺类新型广谱抗真菌药,对治疗真菌感染皮损效果尤佳[3],值得临床推广使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浅部真菌病发病率很高,再感染或交叉感染在所难免,患者治愈后应注意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此外,应加强广大群众对浅部真菌病防病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大合理使用抗生素知识的宣传,达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目的,以免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
1 冯文莉,杨静,奚志琴,等.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现况调查及病原学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41(2):112-114.
2 万力,张金芳,任强强,等.氟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治疗系统性普通裂褶菌感染小鼠模型的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6):415-418.
3 贺智,李翔.三种抗真菌药物治疗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对比[J].广州医药,2002,33(5):21-22.
4 Sánchez-Castellanos ME,Mayorga-Rodríguez JA,Sandoval-Tress C,et al.Tinea incognito due to 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J].Mycoses,2007,50(1):85-87.